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温扩增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林志伟 王帅 +5 位作者 蔡杰 聂丹丹 李涛 李红娜 杨艳歌 袁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9-225,共7页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基因序列设计和筛选了ERA检测引物和探针,分别建立ERA显色法、荧光法、试纸条法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并评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在市售样品检测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对3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均有扩增,其他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及其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均无扩增,说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3种方法的检出限均为10^(-2)ng/μL,灵敏度较好。采用建立的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对15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2份,检出率为13.3%。该结果与国标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建立的基于体温扩增技术的显色法、荧光法和试纸条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37℃体温扩增15 min左右即可获取检测结果,且裸眼可视,可为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的现场可视化快速筛查提供新型简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酶促等温扩增技术 可视化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实时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晓雯 陈晶 +4 位作者 陈国培 黄建飞 王远洋 李碧芳 杨国武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0-335,共6页
目的:建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的米酵菌酸生物合成基因bonM序列,用Primer Premier 6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 目的:建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的米酵菌酸生物合成基因bonM序列,用Primer Premier 6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个TaqMan探针,建立了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通过对5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及14株其他菌株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同时从菌液浓度和DNA浓度水平上进行研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并同时采用该方法和GB 4789.29—2020,对155粉湿米粉及其原料大米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实时荧光PCR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5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均扩增阳性,其他菌株均扩增阴性。通过灵敏度试验,确定该方法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的菌液检测灵敏度为6.5×10^(2)cfu/mL,DNA检测灵敏度为4.8×10^(-4)ng/μL。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进行检测,2份湿米粉和3份大米PCR检测阳性,其余150份样品均为阴性,这与采用GB 4789.29—2020检测的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检测体系的实用性。结论:文章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反应时间仅需1 h,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能够有效地用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的快速筛查,这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 实时荧光PCR TAQMAN探针 米酵
原文传递
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范璐 栾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23期8098-8101,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参照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参照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检测样品中的米酵菌酸,采用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和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微生物鉴定。结果2份样品鉴定结果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份样品均检测出米酵菌酸,含量分别为18.0和24.2 mg/kg。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源于食源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食物中 米酵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廷彩 雷毅 +1 位作者 周露 曾晓琮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4-202,共9页
文章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命名历程、生物学特性、污染食品中毒作用机理、消毒和去毒及预防中毒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命名历程 生物学特性 机理 预防中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污染调查及其生长与产毒特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兵 叶青华 +4 位作者 赵美平 陈维 黄乙卿 吴清平 张菊梅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3-289,共7页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GC)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食源性致病菌。为调查广州市市售湿米面制品、银耳及木耳中BGC的污染状况,同时掌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BGC的生长与...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GC)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食源性致病菌。为调查广州市市售湿米面制品、银耳及木耳中BGC的污染状况,同时掌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BGC的生长与产毒规律,依据GB 4789.29-2020对100份食品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BGC菌株在各培养条件下菌液的OD600值和毒素含量,分析了不同的温度、时间、pH及NaCl浓度下BGC的生长状况与产毒能力。结果表明,100份食品样品中共检出1份(湿木耳)BGC阳性样品,污染率为1%(1/100);BGC的生长与产毒受培养基的影响较大,碱性(pH值为9.5~10.5)与一定渗透压(NaCl质量浓度为0.02~0.04 g/mL)环境下,BGC在马铃薯葡萄糖水中能生长,而在脑心浸液肉汤中几乎不生长,BGC在马铃薯半固体琼脂中的产毒量(231.24μg/mL)远大于BHI半固体琼脂和LB半固体琼脂;BGC适宜生长和产毒的温度为20~37℃、适宜pH值为4~8.5,其中最适生长温度与pH值分别为37℃、6.0,最佳产毒温度与pH值为30℃、7.0;BGC在低温(4~15℃)下仍能存活,且有少量的毒素产生(2.11μg/mL);当NaCl质量浓度为0.005 g/mL时,产毒量从未添加前的139.80降至52.27μg/mL,达到0.04 g/mL时,产毒为0。结果提示,广州市市售木耳中存在BGC污染的风险,在食品加工或贮存过程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Cl可减少由BGC引起的食物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污染调查 生长特性 能力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产毒差异菌株菌体脂肪酸分析
6
作者 黄秀丽 罗月珍 +5 位作者 黄永德 王晓琴 朱文娟 张丰芸 赵智锋 陈嘉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3期139-144,共6页
为了探讨脂肪酸与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气相色谱和面积归一法分别对产毒差异菌株的菌体脂肪酸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9株菌株共分离到11种组分,其中十六碳酸(C16:0)、顺-10-十七碳一烯酸(C17:1)以及顺,... 为了探讨脂肪酸与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气相色谱和面积归一法分别对产毒差异菌株的菌体脂肪酸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9株菌株共分离到11种组分,其中十六碳酸(C16:0)、顺-10-十七碳一烯酸(C17:1)以及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n6c)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依次为43.85%、25.84%和14.75%。培养基及培养温度是影响脂肪酸组成的主要因素,相同培养条件下,9株菌株菌体脂肪酸组成相似度达90%以上。毒性试验后,不产毒菌株10574与产毒菌株菌体脂肪酸均发生相似变化,即顺-9-十八碳一烯酸(C18:1n9c)含量降低,而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n6c)含量升高。生长条件是影响菌体脂肪酸组成的主要因素,脂肪酸与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产生的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米酵 黄素 脂肪酸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毒力相关基因解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彭子欣 陈雪 +3 位作者 李孟寒 王伟 徐进 李凤琴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8-562,共5页
目的了解1株引起致死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其基因组中米酵菌酸(BA)和毒黄素(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方法通过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PacBio)对Co14进行全基因组... 目的了解1株引起致死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型菌株Co14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其基因组中米酵菌酸(BA)和毒黄素(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方法通过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PacBio)对Co1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LAST软件预测BA和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结果 Co14基因组中含有2个闭合的环状染色体,大小分别为4.1和4.0 Mb,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比例(GC含量)分别为67.82%和68.32%。Co14基因组中还携带有一个146 kb的闭合环状质粒,GC含量为63.25%,编码149个基因。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在Co14染色体1上发现了BA和TF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簇bonR1R2LJKFGABDEHIM和toxRABCDE。结论 Co14全基因组数据为研究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食物中毒菌株的致病性和毒力因子产生机制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 食源性致病 全基因组分析 米酵 黄素 力基因 同源序列 比对
原文传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食物中毒分离株的遗传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董银苹 王伟 +2 位作者 江涛 徐进 李凤琴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对1株引起聚集性米酵菌酸中毒的生吊面浆食品样品分离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DBJ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解析菌株产毒及致病的基因特征。方法提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 目的对1株引起聚集性米酵菌酸中毒的生吊面浆食品样品分离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DBJ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解析菌株产毒及致病的基因特征。方法提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DBJ基因组DNA,对菌株进行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完成图,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序列进行挖掘分析。结果菌株DBJ基因组由两个染色体(G1和G2)和一个质粒(P)组成,其中两个染色体大小均为4 Mb左右,质粒大小约为300 kb。两个染色体的GC含量也相仿,约为68.0%,质粒则稍低为63.0%。进一步分析发现,G2染色体上存在产米酵菌酸的bon基因簇。遗传进化分析后发现,菌株DBJ在亲缘关系上与加拿大玉米分离株UCD-UG_CHAPALOTE最为接近,两株菌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且255株菌种中有31株携带bon基因簇的菌株,较不携带该基因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有明显遗传进化倾向。结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DBJ分离株基因组中携带产米酵菌酸的bon基因簇,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米酵 bon基因簇 食物中
原文传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环介导等温扩增荧光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姚栩荣 陈子慧 +4 位作者 王海燕 蔡锦昂 黄晓君 蒋宇明 李秀英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94-4605,共12页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与荧光探针结合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特异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选择B.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共有的bonA...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与荧光探针结合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特异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选择B.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共有的bonA为靶位点,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通过19株B.gladioli和3株非目标菌株,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将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与现有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B.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灵敏度探究。【结果】建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荧光鉴定方法对B.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具有特异性,能在30 min内得出结果,且该方法能进行可视化直接观测。该方法的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限度为1.98 pg/μL,检测灵敏度为2.7×102 CFU/mL。另外,该方法能应用到食品样品中B.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可视化、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能有效用于B.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快速筛查,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环介导等温扩增 荧光可视化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一种固氮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表型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管福来 陶元勇 +1 位作者 李赫 赵乃昕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对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有关的4株重要的菌株进行表型性状描述,以证明它们是同一个菌种。方法着重用传统的底物利用试验和GC及专用软件(Sherlock系统6.1)分析菌细胞的脂肪酸,做全面的表型描述。结果 4株菌的3... 目的对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有关的4株重要的菌株进行表型性状描述,以证明它们是同一个菌种。方法着重用传统的底物利用试验和GC及专用软件(Sherlock系统6.1)分析菌细胞的脂肪酸,做全面的表型描述。结果 4株菌的30项生化反应完全一致,170项底物利用试验95%一致,12种脂肪酸及脂肪酸组合基本一致;4株菌都是固氮菌。结论 4个株菌为同一个菌种,都可称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伯克霍尔德 酵米面食物中 底物利用试验
原文传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的危害及预防 被引量:5
11
作者 彭沛穰 景雪梅 +1 位作者 冶晓燕 朱学泰 《生物学通报》 CAS 2021年第6期1-3,共3页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是导致木耳、银耳、酵米面等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但目前媒体对该菌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对中毒防治和科普等工作造成了干扰。通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的分类和名称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致病危害及...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是导致木耳、银耳、酵米面等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但目前媒体对该菌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对中毒防治和科普等工作造成了干扰。通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的分类和名称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致病危害及主要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致病菌引发的食物中毒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假单胞 米酵 食物中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米酵菌酸生物合成机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彭子欣(综述) 李凤琴(审校)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6-338,共3页
2018年中国暴发了多起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并有多例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给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元凶。本文综述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引起... 2018年中国暴发了多起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并有多例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给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元凶。本文综述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特征、米酵菌酸生物合成机制以及米酵菌酸产生的环境应答,展望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米酵菌酸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米酵 食物中 生物合成
原文传递
利用rec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云南酵米面中伯克霍尔德菌属分离株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庭轩 赵梦馨 +2 位作者 周帼萍 许燕 杨祖顺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5期526-533,共8页
目的利用recA基因序列分析对云南省两起酵米面食物中毒案例中伯克霍尔德菌属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方法对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伯克霍尔德菌属的4株分离菌株和1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标准株(CICC 10574),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 目的利用recA基因序列分析对云南省两起酵米面食物中毒案例中伯克霍尔德菌属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方法对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伯克霍尔德菌属的4株分离菌株和1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标准株(CICC 10574),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recA基因片段、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伯克霍尔德菌属中73个种的对应片段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比较分析伯克霍尔德菌属中73个种的recA基因的亲缘关系,recA基因可以准确地区分鉴定伯克霍尔德菌属中包括食物中毒案例中4个分离株的不同的种,特别是在区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种内不同致病亚种时有参考价值。结论 recA基因序列分析将酵米面食物中毒分离株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而且食物中毒案例中的4个分离株和植物病原菌及环境分离株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基因序列不同,具有独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建议鉴定结果采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米面 recA序列分析 食物中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食源性致病
原文传递
米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调查和风险分析
14
作者 刘单单 苏嘉妮 +2 位作者 杨丹婷 丁清龙 周露 《食品工业》 CAS 2024年第9期324-329,共6页
调查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原料米中米酵菌酸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污染状况,并模拟湿米粉和湿粉条产品环境,对菌株的产毒特性进行研究。在广东省的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共采集大米、碎米等原料米15... 调查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原料米中米酵菌酸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污染状况,并模拟湿米粉和湿粉条产品环境,对菌株的产毒特性进行研究。在广东省的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共采集大米、碎米等原料米158份,其中45份样品检出米酵菌酸,含量范围是0.838~8.260μg/kg。筛选到5株具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特征的可疑菌株,经产毒和分子生物学验证,确定均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5株菌的米酵菌酸产生能力差异较大,菌株Y2的米酵菌酸产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而且很容易在湿米粉和湿粉条样品中产生米酵菌酸,并且样品中含有大米比只有淀粉产生更高浓度的米酵菌酸。结果表明,湿米粉和湿粉条的原料米中均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和米酵菌酸污染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其生产过程中原料米的污染控制和风险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米酵 大米 污染调查 株鉴定
原文传递
一起米酵菌酸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的调查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健 张强 +7 位作者 赵凌国 陈凤萍 黎琅文 姜华 李浩 邱燚 徐宝学 雷蕾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 调查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实验室快速检测确定致病因子,根据致病因子发病潜伏期推断可疑餐次及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食品/环境卫生学调查、采样及检测结果,判定... 目的 调查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实验室快速检测确定致病因子,根据致病因子发病潜伏期推断可疑餐次及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食品/环境卫生学调查、采样及检测结果,判定中毒餐次及食物。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食物与发病之间存在关联,病例发病潜伏期及临床表现符合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病特点,留样食物和病例血液检出米酵菌酸。结论 中毒餐次为2020年7月19日晚餐,中毒食物为炒河粉,原因是某食品厂在生产、运输等环节存在违规操作,使河粉受到细菌污染,细菌增殖并产毒,导致此次食物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食物中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4例急性米酵菌酸中毒的诊治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兆环 邵燕鸿 +2 位作者 杨志前 袁丽玲 林静茹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14-417,共4页
对2021年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肝损害为主,经早期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清除毒物以及护肝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肝衰竭或多... 对2021年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肝损害为主,经早期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清除毒物以及护肝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肝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患者体内米酵菌酸毒素的浓度有关,故早期对米酵菌酸毒素的测定对中毒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确诊患者,早期积极行血液净化和护肝治疗对预后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假单胞 酵米面中 米酵
原文传递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周帼萍 梁泉 +5 位作者 黄庭轩 杨祖顺 许燕 国译丹 李洪春 张练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起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4份食物样品参照GB/T 4789.29—2003进行微生物常规培养,对其中分离的疑似目标菌株进行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和16S ... 目的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起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4份食物样品参照GB/T 4789.29—2003进行微生物常规培养,对其中分离的疑似目标菌株进行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并对样品进行动物中毒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样品中的米酵菌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离的3株食源性致病菌的16S rRNA序列比对和VITEK 2COMPACT生化鉴定结果均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均可产毒使小鼠死亡,且样品中米酵菌酸含量超标,产毒量最高达9.67 mg/kg。结论该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吊浆粑,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所致。从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该菌株应为我国命名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farinoferment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浆粑 食物中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米酵 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食源性致病 云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