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 被引量:1
1
作者 党天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99-102,共4页
本文将贾谊的《过秦论》和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加以比照,阐明了二者在写作背景、撰述目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上的异同,指出了其间的传承关系,并断言欧阳修之作堪称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
关键词 西汉 北宋 过秦论 唐论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下载PDF
边塞诗界定问题检讨与辨正
2
作者 王金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0-114,共5页
检讨分析古籍文献可见,古代论诗者认识到边塞题材作品的共通性,通过选录诗歌的方式归纳出边塞门类。不同时代的人选取边塞诗的范围不尽相同,相近时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近代以来的边塞诗研究的"唯唐论"有违于古人原意。边塞... 检讨分析古籍文献可见,古代论诗者认识到边塞题材作品的共通性,通过选录诗歌的方式归纳出边塞门类。不同时代的人选取边塞诗的范围不尽相同,相近时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近代以来的边塞诗研究的"唯唐论"有违于古人原意。边塞诗的科学界定,需以前人认识为参照,进行理论概括。辨正边塞诗概念,认识其特质,还需把握"虚"与"实"、"正"与"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界定 研究史 特质 唐论
下载PDF
曾鞏生平若干問題辨正
3
作者 李貴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9-349,391,392,共23页
東英壽發現的歐陽修書簡,朱剛對南宋婺州刻本《三蘇先生文粹》的考證以及對"烏臺詩案"不同版本文字的最新辨析等,對瞭解、研究曾鞏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均具價值。結合未經利用的新材料、鮮受關注的舊材料和版本比勘的新發現... 東英壽發現的歐陽修書簡,朱剛對南宋婺州刻本《三蘇先生文粹》的考證以及對"烏臺詩案"不同版本文字的最新辨析等,對瞭解、研究曾鞏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均具價值。結合未經利用的新材料、鮮受關注的舊材料和版本比勘的新發現,可推斷曾鞏《唐論》當作於慶曆六年春末至次年八月之間;確定嘉祐二年省試曾鞏的詩、論、策等作品、賦題,以及殿試題目和細節;揭示"烏臺詩案"中,蘇軾熙寧五年所寄曾鞏書係由曾鞏本人上繳御史臺而成爲罪證,處罰結果令曾鞏的處世態度發生轉變;補充論證曾鞏家族與朱京家族屬於世代聯姻,他們與王無咎家族形成交錯聯姻的關係網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鞏 《唐論》 省試作品 烏臺詩案 世代聯姻
下载PDF
谈“势”——从《过秦论》说起
4
作者 黄德宗 《桂海论丛》 1989年第3期57-58,16,共3页
在我国历史上,文人哲士最关心的是社会的治乱问题。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对秦王朝兴哀的原因,以一句话作答: '攻守之势异也。'所谓'攻守之势异',是指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吧.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来... 在我国历史上,文人哲士最关心的是社会的治乱问题。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对秦王朝兴哀的原因,以一句话作答: '攻守之势异也。'所谓'攻守之势异',是指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吧.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来说,在重大转折的关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秦论》 秦王朝 唐论 天下大势 灵与肉 盛世危言 使人 五十年代 谏太宗十思疏 数一
下载PDF
从《过秦论》谈“势”
5
作者 黄德宗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04-105,99,共3页
秦在战国的混战中,恃人才的优越,得以崭露头角,历六世的经营,终于“扫平六合”,实现“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但百多年所建的基业,只经大泽乡陈涉等一群“囚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一呼即如泰山之颓废,灰飞烟灭。此理为... 秦在战国的混战中,恃人才的优越,得以崭露头角,历六世的经营,终于“扫平六合”,实现“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但百多年所建的基业,只经大泽乡陈涉等一群“囚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一呼即如泰山之颓废,灰飞烟灭。此理为何?西汉贾谊在他写的《过泰论》中以一句话作答:“攻守之势异也。”在人类历史上,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一个政权的覆灭,往往是短暂的几年,甚至是几个月的事。还有更可叹的:集成败兴没于一身。如李自成之“大顺”,洪秀全之“太平天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秦论》 大泽乡 陈涉 囊括四海 唐论 十年 所建 灵与肉 使人 五十年代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esis Writing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on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6
作者 Yua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8期98-100,共3页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se develop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even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c...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se develop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even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eudal autocratic rule, any system implemented by the state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ll aspects of the whole society~ especially it is related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alents. Once it become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 the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is incalculable. This paper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ang and Song prose develop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hesis writing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Eight great me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CHOLAR thesis writing eight great men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下载PDF
苏辙《应诏集》制衡尽想考辨
7
作者 陈磊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7年第6期85-85,共1页
作为北宋中期守恒派与稳健政策的代表宰辅与主流文人,苏辙文集中《应诏集》制衡思想的提出,是有宋以来国策的延续和完善,亦为论治阐道的要策,惩于唐五代之得失,提出防奸察邪的观点,对于邦畿之失的辩证认识,开宋代两全认识法之端启,非此... 作为北宋中期守恒派与稳健政策的代表宰辅与主流文人,苏辙文集中《应诏集》制衡思想的提出,是有宋以来国策的延续和完善,亦为论治阐道的要策,惩于唐五代之得失,提出防奸察邪的观点,对于邦畿之失的辩证认识,开宋代两全认识法之端启,非此即彼的得失观和防治论,苏辙本人思想兼容并蓄,通晓儒道释诸家,然而其治国思想则深受韩申之法家影响,辅以王道,持儒行策,尤类于荀学稷下百家之说,而其法深异思孟,而其章节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诏 得失观 北宋中期 行策 邦畿 申之 思孟 荀学 唐论 治国思想
原文传递
论南朝至唐代“人文化成”文学观的流行历史 被引量:4
8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4,共13页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调。但在初盛唐复古文学流行之后,其说逐渐淡出。传统评价,将此论仅视为对齐梁文学的批评观点、单纯从文学复古、重视教化的方面来阐述,并没有凸现从齐梁到唐代人文说流行的全部事实真相。“人文化成说”,至少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用其来缘饰上层的文治及其文学创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化成说 《周易》文说 齐梁文笔说 初盛唐文论
原文传递
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被引量:4
9
作者 陆扬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87,共13页
自20世纪40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他在唐史方面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以来,具体探讨和评估他在唐史方面的论断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对于他的贡献在现代史学方法上居于何种位置,学界却仍然缺乏理论层面的讨论,尤其是对于他的史学中基本的思... 自20世纪40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他在唐史方面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以来,具体探讨和评估他在唐史方面的论断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对于他的贡献在现代史学方法上居于何种位置,学界却仍然缺乏理论层面的讨论,尤其是对于他的史学中基本的思想框架和前提预设,认知也不够深入。因此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第一,陈寅恪为何选择唐史作为他史学研究的核心;第二,他在唐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资源来自哪些方面,这些资源又如何构成了他对唐代的整体看法;第三,陈寅恪对唐代历史脉络提出的史学框架在现代史学上的意义为何,如果将他的工作(特别是两“论稿”)放置于20世纪前期的国际唐史学中,会处于何种位置。陈寅恪选择唐史并非纯粹冷静的学术选择,而是包含某种历史敏感度,即他很早就认识到清代与唐代,尤其是晚清和晚唐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可以说是一种视域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唐史研究 《隋唐渊源制度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日野开三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