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有机体隐喻探源 被引量:2
1
作者 姚远 《人权法学》 2022年第6期65-94,151,152,共32页
马克思对“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命题的原初完整表述,采取了有机体隐喻的形式。流行叙事主要联系黑格尔法哲学来理解这个命题本身及其隐喻表述,但这是不够的。从黑格尔的国家有机体隐喻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有机体隐喻,其间的... 马克思对“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命题的原初完整表述,采取了有机体隐喻的形式。流行叙事主要联系黑格尔法哲学来理解这个命题本身及其隐喻表述,但这是不够的。从黑格尔的国家有机体隐喻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有机体隐喻,其间的直接继承关系并不像乍看之下那样确定无疑。仔细探究马克思有机体隐喻的多重源头,其中的法兰西因素值得充分关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只是马克思用以解决自身疑问的“第一项工作”,而在一度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缠绕在一起的所谓“第一阶段政治经济学考察”(1843年底至1844年初)中,马克思亦分析和回应了“法兰西思潮本身的内容”。萨伊的著作,为重新理解这个阶段马克思思想发展提供了主要线索,其中向马克思率先示范了市民社会有机体隐喻和相关的生物学资格,也同其他近代法文著作一道,为人们开辟了在黑格尔主义之外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可能性。马克思对有机体隐喻的运用,关乎法律世界的祛魅、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会通、科学著作中的修辞因素等重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 有机体隐喻 黑格尔 萨伊
下载PDF
宋代唯物主义法学家胡颖事迹著述与思想考述 被引量:1
2
作者 万里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9-73,共5页
胡颖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学者兼法学家 ,以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甚少。他曾经担任过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员 ,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行政及司法审判经验 ,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政治思想与法学思想。其主要的法学思想体... 胡颖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学者兼法学家 ,以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甚少。他曾经担任过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员 ,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行政及司法审判经验 ,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政治思想与法学思想。其主要的法学思想体现在他所经历并撰写的司法审判案例中。这些案例大都保存在宋人编著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中。胡颖的行政司法事迹表明 ,他在中国无神论史以及法学史上都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胡颖 法学 中国 无神论史 法学 唯物主义法学 《名公书判清明集》
下载PDF
唯物主义法学的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弗·米·瑟雷赫 於海梅(译) 贾丽媛(译)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6期165-173,共9页
文章试图展示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的基础,其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不会将社会中现有的法仅仅归于国家法。根据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真正的法是经济关系的法律形式并具有客观性。法形式的普遍原则构成客观法的内容,其作为可能的所有合理性... 文章试图展示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的基础,其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不会将社会中现有的法仅仅归于国家法。根据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真正的法是经济关系的法律形式并具有客观性。法形式的普遍原则构成客观法的内容,其作为可能的所有合理性而存在。通过三种形式将客观法转变为现实:国家实在法、个体的个人权利和由具体法律关系参与者调整的具体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法学理论 实证主义法学 客观法 实在法 个人权利 具体法 法的原则 法作为可能 真正的法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建筑隐喻” 被引量:5
4
作者 姚远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221,共23页
马克思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经典论述中,采用了"建筑隐喻"的表述("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对隐喻这一修辞形式的钟爱,与他的美学背景有关,也与隐喻本身的特性和施教效果有关。"建筑隐喻... 马克思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经典论述中,采用了"建筑隐喻"的表述("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对隐喻这一修辞形式的钟爱,与他的美学背景有关,也与隐喻本身的特性和施教效果有关。"建筑隐喻"在马克思1859年之前的文本中多有先例可循。他笔下的"上层建筑"一词没有固定的所指,不能就其本身获得理解,只是特定关系中的隐喻措辞,不可对其进行单独定义。在马克思熟悉的卢梭、圣西门、黑格尔的文献以及某些经济学文献中,可以找到他的"建筑隐喻"的直接灵感来源。从建筑的施工的客观限制、结构和功能、规划和变更、外在目的等角度,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可能涵盖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在不引入新隐喻的条件下有效回应基于经济决定论命题、还原论命题、结构分立命题、工具论-意志论命题和静止性命题的指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 建筑隐喻
原文传递
解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物史观“基因”
5
作者 王芳 《阅江学刊》 2019年第4期80-88,123,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法学为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理论内核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批判法学世界观作为资本主义“法治”国家的立论基点,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解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物史观的固有基因,是辨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法学为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理论内核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批判法学世界观作为资本主义“法治”国家的立论基点,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解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物史观的固有基因,是辨识资本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质区别的一把“金钥匙”。“解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物史观的“基因”应遵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唯物史观的结构论表明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必须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唯物史观的动力论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唯物史观的目标论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资本主义法治国家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
下载PDF
论纯粹法学对马克思法律理论的挑战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金英 《岭南学刊》 2013年第4期87-92,共6页
凯尔森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的阐释中做出四个基本判断,即方法论的反规范主义倾向,新版本自然法学说的建构、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预言、科学名义下的道德批判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学既承认现存法律规范的客观存在又主张超越于... 凯尔森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的阐释中做出四个基本判断,即方法论的反规范主义倾向,新版本自然法学说的建构、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预言、科学名义下的道德批判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学既承认现存法律规范的客观存在又主张超越于法律规范本身去思考法律问题,它摆脱自然法的本质先验主义而致力于从物质现实出发实现法的价值,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探讨了没有狭隘性法律存在的社会前景的可能性,在科学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客观事实审视与理想价值追求的有机结合,这是凯尔森纯粹法学欠缺的理论取向,也是建构法学理论应该遵循的逻辑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 纯粹法学 马克思 凯尔森
下载PDF
恩格斯法律思想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形成
7
作者 徐晓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0年第2期81-92,共12页
研究恩格斯法律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有两种基本思路,它们的争论都指向了阶级分析方法的形成。恩格斯法律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源起于所处的思想境况与对劳动人民现实状况的关怀。恩格斯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 研究恩格斯法律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有两种基本思路,它们的争论都指向了阶级分析方法的形成。恩格斯法律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源起于所处的思想境况与对劳动人民现实状况的关怀。恩格斯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并通过亲身观察,揭示出现实的个人、生产活动、社会分工、阶级的产生、法的本质等命题的内部联系,与马克思一起阐发了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内涵及其对认识法的现象的重要意义。阶级分析方法依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要依据新的社会阶级状况不断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法律思想 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
下载PDF
Mass line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search
8
作者 Qingbin Liang Yanling 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11期50-52,共3页
Politics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we should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Above all, we should use the Marxist dialectica... Politics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we should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Above all, we should use the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guide practical work. Political work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practice; it should adhere to and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social or social group forming a certain ideology, political views and ethics, imposing purposeful, planned, organized influence on its members, so that they form a certain class or social group who need moral social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study of people' s thinking,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n people' 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laws of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SHER DESIGNING Lowercase lett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