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识比量与佛学论证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昭式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18-31,共14页
唯识比量是在《因明大疏》里释"世间相违"而出现的。它是应用因明规则进行的一个佛学论证例子,从"世间相违"看,此论证归属于"学者世间"讨论的范围,不犯"世间相违"错误。窥基通过此例在讨论宗... 唯识比量是在《因明大疏》里释"世间相违"而出现的。它是应用因明规则进行的一个佛学论证例子,从"世间相违"看,此论证归属于"学者世间"讨论的范围,不犯"世间相违"错误。窥基通过此例在讨论宗、因、喻规则及唯识比量的合规则性时,提出了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三种比量及其各自规则,这是对《正理门论》"为自比量"和"悟他比量"的一个发展。窥基称唯识比量是共比量,是对"敌者"有所指的,此"敌者"必为"因法"的接受者。唯识比量归属于因明而不同于佛学理论,是因为通过它来讨论因明规则的;因明不是西方逻辑,是因为因明的"极成"等规则不同于西方演绎逻辑的形式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比量 因明 极成 佛学论证 逻辑
下载PDF
“唯识比量”中“自许”简别的作用与局限 被引量:3
2
作者 茅宇凡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6期67-75,共9页
"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 "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是意许了唯识宗的"不离眼识色"。窥基的解释颇为牵强,因为色境是否不离眼识本身就是双方争论的所在,不需要"自许"为"不离眼识色",否则就有乞求论题之嫌。另外,"自许"也不是对因支中"眼所不摄"的简别,因为"摄"字应当理解为包摄的意思,这样一方面与前一个摄字相对应,另一方面对象不为眼根所包括也是立敌双方都认可的,无需加上"自许"的简别。在排除了以上说法之后,简别语"自许"只能是加在因支前半部分的"初三摄"上,其作用在于重新规定比量讨论的范围,即只是讨论在色境、眼识和眼根这三要素中,眼识和色境必定具有不相离而相属的关系。但是,此做法的局限性在于论域狭小,论敌可以模仿该比量利用论域的限制提出"相违决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比量 简别 自许 玄奘 窥基
下载PDF
玄奘、清辩、陈那——从“简别立宗”谈起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欢欢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159,161,共9页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清辩 陈那 唯识比量 掌珍比量 简别立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