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和唱奏方式与辞乐关系——乐府唱奏方式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
作者 崔炼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3-429,共7页
本文在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相和唱奏方式对辞乐关系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考辨 ,发现在古代文献中“和”有“协和”与“应和”两种用法 ,“相和”一词所表述的则是“唱”与“和”“应”之... 本文在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相和唱奏方式对辞乐关系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考辨 ,发现在古代文献中“和”有“协和”与“应和”两种用法 ,“相和”一词所表述的则是“唱”与“和”“应”之间的关系 ,是指两个以上不同 (或相同 )音响单元之间有序的规则组合 ;所有以“相和”为本质特征的唱奏方式 ,按构成因素可以分为人声相和、节歌相和、歌吹相和、弦歌相和、丝竹相和五种基本类型 ;“相和”唱奏方式 ,即“相和歌之道” ,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中包含歌乐不相重叠、歌乐交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辞乐关系 唱奏方式 音乐表演
原文传递
歌弦唱奏方式与辞乐关系——乐府唱奏方式研究之二 被引量:4
2
作者 崔炼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本文在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乐府唱奏方式对辞乐关系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考辨 ,提出了如下几个崭新的观点 :(一 )“相和曲”与“三调歌”均曾以“行”命名 ,二者共有“丝竹更相和”的音... 本文在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乐府唱奏方式对辞乐关系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考辨 ,提出了如下几个崭新的观点 :(一 )“相和曲”与“三调歌”均曾以“行”命名 ,二者共有“丝竹更相和”的音乐特性 ,而用“丝竹”表演反映的正是“行”的本质 ;(二 )魏明帝相和歌改制与列和笛律的使用直接相关 ,多种表演手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叠奏和“相和”等唱奏方式的交错组合皆因笛律的统领而最终得以实现 ;(三 )“歌弦”的本义乃“歌所弦之曲” ,有用“器”与不用“器”之分 ,正是后者的普及才产生出了歌乐重奏的“歌弦”唱奏方式 ,后世称为“着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唱奏方式 歌弦 辞乐 相和曲 三调歌 表演手法 “行” 笛律
原文传递
“吟叹曲”,吟叹之声入乐府——“吟叹曲”唱奏方式、相和形态及流变考析
3
作者 刘红霞 《乐府学》 CSSCI 2017年第2期89-98,共10页
"吟叹曲"是《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重要歌诗类别,因早期乐录文献中记载简略,学界鲜有专门的研究。极少数的研究,对其音乐形态、风格传承也只从文学"悲吟寄情"的角度进行分析。论文以"相和""吟叹"为切入点,在学界"相和歌... "吟叹曲"是《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重要歌诗类别,因早期乐录文献中记载简略,学界鲜有专门的研究。极少数的研究,对其音乐形态、风格传承也只从文学"悲吟寄情"的角度进行分析。论文以"相和""吟叹"为切入点,在学界"相和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吟叹曲"相和唱奏方式、相和形态进行考析,同时结合音乐术语"行",对"吟叹曲""楚调曲"之间的流变进行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叹曲 唱奏方式 相和形态 “行” 楚调曲 流变
原文传递
相和歌辞研究三题
4
作者 郭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相和作为唱奏方式发源很早,至汉代更为盛行,并由此成为一类乐歌的名称。其具体唱奏方式包括器与器相和,器与人相和,丝、竹相继与人相和以及人与人相和。其歌辞并非源自百姓自娱的吟唱,而是职业艺人所唱之辞。郭茂倩《乐府诗集·相... 相和作为唱奏方式发源很早,至汉代更为盛行,并由此成为一类乐歌的名称。其具体唱奏方式包括器与器相和,器与人相和,丝、竹相继与人相和以及人与人相和。其歌辞并非源自百姓自娱的吟唱,而是职业艺人所唱之辞。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叙论称相和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楚调和侧调五种调式,但在《乐府诗集》实际著录的相和歌辞中,却只收录了前四调的歌辞,并未著录侧调歌辞。这是由于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时参照的《宋书·乐志》因存在阙文而无侧调歌辞的缘故。在《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这一大类下又分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大曲十五曲九小类,其中大曲十五曲并不是与其他八小类并列的一类曲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和歌辞 唱奏方式 相和调 大曲十五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