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1
作者 黄翔辉 张天能 +1 位作者 尔孜古·木沙 王玉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2544,共12页
【目的】明确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为山羊种质资源保存、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山羊为研究对象,对其线粒体(mtDNA)非编码序列置换环(D-loop)区和细胞色素b(Cy... 【目的】明确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为山羊种质资源保存、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山羊为研究对象,对其线粒体(mtDNA)非编码序列置换环(D-loop)区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 7.0.26软件分析碱基组成,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山羊mtDNA D-loop区序列和Cytb基因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使用DNASP 5.10软件统计单倍型分布并进行中性检验,通过Network 10.2软件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图。【结果】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mtDNA D-loop区序列和Cytb基因序列AT含量分别为60.1%和58.7%,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具有碱基组成偏好性。D-loop区序列和Cytb基因分别存在163和84个SNPs位点,分别定义40、3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985和0.883,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1570和0.00425。mtDNA D-loop区和Cytb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均<0,显著偏离中性,核苷酸错配分布图呈现3个峰。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包含4个支系,分别为A、B、C、G。【结论】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山羊至少经历过3次群体扩张事件,遗传多样性丰富,西亚地区的山羊对其存在基因渗入,同域的北山羊对其没有遗传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 D-LOOP区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静 郭丽君 +4 位作者 王莉 胡平 肖逸 韩建林 王玉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81-2492,共12页
为明确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分化和系统进化地位,本研究选择mtDNA D-loop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采用PCR直接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D-loop区序列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利用GenBank中... 为明确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分化和系统进化地位,本研究选择mtDNA D-loop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采用PCR直接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D-loop区序列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利用GenBank中牦牛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中介网络关系。结果显示,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D-loop序列富含A、T碱基,AT含量为61.2%,存在63个多态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7.04%,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06,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52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3.509,表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遗传多样性丰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中国境内牦牛形成两大分支,细分为6个小进化支,存在两个母系起源,表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拥有两个不同的母系起源;中介网络关系分析显示,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与其他品种牦牛单倍型共享较少,在分支C中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且与野牦牛共享。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群体具有较独特的遗传背景,推测可能是从早期野牦牛驯化而来。建议加大该区域牦牛品种的认定和品种标准的制定,加强对该区域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根据群体现状,引入野血牦牛进行提纯复壮,防止品种退化和遗传多样性降低;减少外来牦牛品种的引进而无序杂交,以确保优质牦牛品种资源的本品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 牦牛 mt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Cytb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静 王莉 +4 位作者 道敏 胡平 肖逸 韩建林 王玉涛 《生物技术进展》 2019年第5期509-517,共9页
牦牛是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重要的畜种资源,而关于该区域牦牛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对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Cytb基因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mtDNA Cytb基因全长为1 140 bp,其中T、C、A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 牦牛是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重要的畜种资源,而关于该区域牦牛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对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mtDNA Cytb基因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mtDNA Cytb基因全长为1 140 bp,其中T、C、A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2%、29.0%、31.7%、13.1%,其中A+T碱基含量(57.9%)大于C+G碱基的含量(42.1%),存在碱基的偏倚性;共检测出10个多态位点,5个单倍型,变异类型仅有转换;检测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0.599±0.00123,平均核苷酸差异性3.36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0.002 59。基于国内牦牛群体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与野牦牛亲缘关系较近,与巴州牦牛亲缘关系较远;利用GenBank已提交的牦牛和牛亚科代表物种序列,选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牦牛与美洲野牛亲缘关系较近,与普通牛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 牦牛 MTDNA CYTB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下载PDF
新疆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的起源及遗传资源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军 亚生江·那斯尔 +9 位作者 肖国亮 乌兰·卡格德尔 迪力夏提·麦麦提 乔春华 邓晓峰 艾尼瓦尔·牙合甫 秦立波 茹先古丽·阿不力孜 李彦飞 杨帆 《新疆畜牧业》 2021年第1期16-20,共5页
牦牛是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重要畜种,因特殊的地理隔离,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牦牛群体。本文分析了新疆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的来源、分布及自然环境,体尺体重,生产性状以及保护研究现状,并对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牦牛遗传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 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 牦牛 起源 遗传 特性
下载PDF
中国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地区莎草科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伟民 阎平 +1 位作者 吴玲 冯元忠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0-472,共3页
研究表明中国帕米尔高原及喀喇昆仑山地区莎草科植物有5属54种,其中地区新记录种6种,含多种属2属,占总属数的40.0%和总种数的81.48%,寡种属3属,其特有现象不明显,植物生活型都为地面芽。其区系成分可划分为2个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广布成... 研究表明中国帕米尔高原及喀喇昆仑山地区莎草科植物有5属54种,其中地区新记录种6种,含多种属2属,占总属数的40.0%和总种数的81.48%,寡种属3属,其特有现象不明显,植物生活型都为地面芽。其区系成分可划分为2个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有3属,占总属数的60.0%,所含种数达66.67%,另一类型为北温带分布型。与邻近地区相比,该地区莎草科与青藏高原共有属数、种相似系数最高,分别达5属和17.55%,这充分说明与青藏高原地区联系最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地区 莎草科 多样性 区系
下载PDF
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卓 李文静 +1 位作者 张豫芳 董晔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8-406,共9页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山-帕米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选取20个关键指标,对天山-帕米尔地区1990—2018年的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天山-帕米尔地区区域生态安全的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市(县)的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1990—2018年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处于Ⅲ级及以上的面积占比始终在60%及以上,2010年达80%,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其中有5个因子对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稳定,其他各因子的影响各有差异;3个子系统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响应、压力、状态,状态指数和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结论】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状况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一些生态破坏的现象。其中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生态安全状态改善显著,响应能力的提高对缓解生态压力具有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地理探测器 天山-帕米尔地区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楼小挺 刁桂苓 +1 位作者 叶国扬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48-1455,共8页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W段(H带西段)、HE段(H带东段)、PSW段(P带西南段)、PM段(P带中段)和PNE段(P带东北段).H带在170-190 km深度附近存在地震空区,其下方地震带的倾角明显大于上方,接近垂直.同时,空区下方的地震带沿东西方向成连续的倒“V”字形,两个分支的交角接近垂直.西段分支属于HW段,较浅,没有双层结构;东段分支属于HE段,较深,有双层结构.中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规律明显.兴都库什地区主要以近垂直的T轴和近水平的垂直于地震带走向的P轴为特征.帕米尔地区的震源机制解由西南到东北逐渐由P轴近水平并沿地震带走向,转变为B轴近水平并沿走向,直至T轴近水平并沿走向.同时,P轴方向由西向东逐渐转为恒定地与地震带的走向相垂直.最后,我们讨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源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部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林清茶 夏斌 张玉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8-394,共7页
本文对中国西部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通天桥火山岩、阿鲁克库勒的9号和10号次火山岩获得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69.2Ma、1.00Ma和0.37Ma,邦达错橄榄玄武岩的K-Ar年龄为44Ma,据此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火山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AR-AR年龄 火山岩 晚白垩世 新生代 喀喇昆仑-昆仑地区
下载PDF
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后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状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高朝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本文类比分析了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状态,并进一步讨论了2008年于田7.3级和乌恰6.8级地震后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结果表明,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 本文类比分析了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状态,并进一步讨论了2008年于田7.3级和乌恰6.8级地震后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结果表明,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新疆地区应变能释放相对较为充分,震后3年通常无6.5级以上强震发生;7级左右地震后3年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频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后5级以上地震出现的活跃—平静的显著差异性活动特征与1974年乌兹别里山口7.3级地震和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7.1级地震后较为相似。此外,结合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动力学环境作用和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初步探讨分析了该区7级左右地震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空间活动特征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级地震 中强地震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 活动状态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的板块俯冲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防灾减灾学报》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源三维图象显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东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东南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具有由浅向深、由南向北反复迁移的特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较大,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Wadati-Benioff带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1 位作者 常征 齐晓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Wadati-Benioff带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下载PDF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生态区类型与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峻 李杰 +4 位作者 付晶 鲍燕妮 马施彤 李巍岳 郭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2-923,共12页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是泛第三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等6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生态区和保护地分布开展研究。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902843.76 km^(...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是泛第三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等6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生态区和保护地分布开展研究。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902843.76 km^(2),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全球重要的生物地理区域,分布有14个生态区,其中有55处保护地。保护地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组成,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亚高山针叶林、喜马拉雅亚热带阔叶林和东喜马拉雅阔叶林3个生态区内,面积为159063.30 km^(2),占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的17.62%。保护地中有41处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数的74.5%;有25处为多国毗邻,占总数的45.45%。保护地的地理集中指数都大于完全平均分布值(37.796),空间分布呈集聚状态;其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不均衡度高于国家公园,分布在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国境内。核密度分析显示中尼边境与中印边境区域的保护地分布集中度高。20世纪3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建立保护地,目前已经形成全球著名的保护地集群带。对于进一步推进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跨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保护地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空间格局 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下载PDF
霍罗格——帕米尔山城的故事
13
作者 陈杰军 《大陆桥视野》 2004年第7期25-27,共3页
帕米尔,这个被古代中国旅行家称之为葱岭的地方,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形成的高原地区。这里曾经有过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曾留下过许多古代商队的足迹。今天,连接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两国长达约500公里的边界线,就... 帕米尔,这个被古代中国旅行家称之为葱岭的地方,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形成的高原地区。这里曾经有过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曾留下过许多古代商队的足迹。今天,连接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两国长达约500公里的边界线,就在这平均海拔达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中国公司 中国商人 高原地区 塔吉克斯坦 丝绸之路 政府 喀喇昆仑 古代中国 南北走向
下载PDF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芸芸 李金 +1 位作者 王琼 孙昭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5,共12页
本研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1次MS≥3.6余震序列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得到阿克陶6.7级地震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0°/倾角69°/滑动角... 本研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1次MS≥3.6余震序列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得到阿克陶6.7级地震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0°/倾角69°/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114°/倾角81°/滑动角-159°,表明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结合震源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及余震序列空间分布等已有研究成果,判定节面Ⅱ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最大主压力轴方位为339°,与震源区附近历史中强震P轴近NW向的优势方位基本一致。其4.8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次余震中有6次为走滑型地震,3次为逆断型地震,1次正断型地震,1次混合型地震,且多数地震具有近NW向的P轴方位。此次6.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于6~16km之间,而大部分地震为9~13km,与本文计算得到的主震的震源深度10km相差不大。此外,初步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强震活动与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6.7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