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森林木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土壤特性的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熊玲 龙翠玲 +4 位作者 梁盛 吴陶红 刘奇 廖全兰 薛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8,共9页
为明确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土壤特性的响应,采用样地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木本植物群落,计算不同地形木本植物叶片加权平均性状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与土壤... 为明确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土壤特性的响应,采用样地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木本植物群落,计算不同地形木本植物叶片加权平均性状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型(常绿、落叶)和群落水平上,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不同地形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面积最为敏感,对生境的响应明显,常绿植物的叶厚度大于落叶植物,比叶面积则相反,而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地形间土壤特性差异显著(P<0.05),漏斗地形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及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最佳,槽谷和阴坡次之,而阳坡地段土壤相对贫瘠。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特性间具有相关性,但不同地形土壤特性对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不同,影响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特性为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和土壤特性的差异较大,随着土壤特性的改变,叶片功能性状的响应特征不同,这有利于林区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地形 土壤特性 叶片功能性状 冗余分析
下载PDF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刚 庞庆玲 +2 位作者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冠层高度、种群大小、耐荫性和种子传播方式将被选的40种树木划分为不同功能型,通过计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喀斯特森林树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且三者的生态位宽度间差异显著;重力传播种的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不同耐荫性和冠层高度功能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40种树木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同样较低,常见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偶见种和稀有种,上层种显著高于下层种,喜光种显著高于耐荫种,而重力传播种则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常见种与偶见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常见种与稀有种以及偶见种与稀有种间,动物与风力传播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动物与重力种间以及风力与重力种间,而中生与耐荫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则显著低于喜光与中生种以及喜光与耐荫种间。【结论】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数树种占据较小的生态位空间并可能存在较低的种间竞争作用,不同树木功能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差异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物种性状差异等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退化生境植被重建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构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促进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树木功能型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共存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谢加琪 张广奇 +6 位作者 李羽翎 阎玺羽 臧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何跃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林窗特征、地形和光环境等因子对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为中等程度(0.10~1.00)。林窗年龄对SOC、TN及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大小和形成方式影响不显著。(2)林窗特征、光环境和地形因子的前两个轴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累积解释分别为75.07%和72.80%。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较大,而林窗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和林窗特征都对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强烈。其中林窗年龄是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可以促进SOC、TN、C︰P、N︰P增加,为研究喀斯特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特征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评估区看“世界之最” 原生性喀斯特森林
4
作者 陈天颖(图) 丘富生 《广西林业》 2024年第9期48-49,共2页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评估区拥有森林、灌丛、草丛、湿地、石漠和洞穴6种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范围最广而且全域均有分布。茂兰-木论片区保存着十分完好而且连片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初步计算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与此形成...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评估区拥有森林、灌丛、草丛、湿地、石漠和洞穴6种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范围最广而且全域均有分布。茂兰-木论片区保存着十分完好而且连片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初步计算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同纬度的西亚、中东、北非等则是大面积沙漠或荒漠,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堪称地球亚热带上的“绿色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之最 喀斯特森林 原生性 绿色明珠 森林生态系统 评估区 西南岩溶
下载PDF
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磷含量及土壤无机磷分级特征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洢杋 杨峻晖 +6 位作者 刘家齐 陆慧飞 葛茜盈 王盈涵 林正艺 宋柏君 段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比较漓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的磷含量及土壤磷含量和无机磷分级特征,为深入认识喀斯特森林磷循环过程,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桂林漓江流域选取典型喀斯特和... 【目的】比较漓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的磷含量及土壤磷含量和无机磷分级特征,为深入认识喀斯特森林磷循环过程,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桂林漓江流域选取典型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样地,采集植物叶片、根系和凋落物测定各组分磷含量,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总磷、速效磷和无机磷各组分含量以及土壤p H、含水率、碳氮含量等理化性质,分析植物磷与土壤磷各组分的相关性,明确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磷养分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碳、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含量及碳氮比均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P<0.05,下同);喀斯特森林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磷含量(0.03%和0.04%)也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0.05%和0.11%);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含量为231.0 mg/kg,速效磷含量为2.2 mg/kg,均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含量609.0 mg/kg,速效磷含量9.3 mg/kg);2种森林类型土壤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钙结合态磷(Ca-P)均存在显著差异,喀斯特森林土壤无机磷组分以Fe-P为主,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为主;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磷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和铝结合态磷(A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磷含量与土壤总磷、速效磷、Fe-P、O-P和Ca-P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而凋落物磷含量与土壤总磷、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Fe-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漓江流域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及无机磷分级特征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植被对土壤磷素获取和吸收,从而影响植物叶片、根系和凋落物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 植物磷含量 磷分级特征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5
6
作者 余江洪 安明态 +2 位作者 张央 田力 王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6-334,共9页
茂兰喀斯特峰丛地貌森林是目前罕见的一类原生性强、人为干扰少的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与常态地貌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差异大。该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海拔在620~910 m之间的垂直样带11个样方进行调查,分析研... 茂兰喀斯特峰丛地貌森林是目前罕见的一类原生性强、人为干扰少的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与常态地貌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差异大。该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海拔在620~910 m之间的垂直样带11个样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区顶级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特征,并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以明确垂直梯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喀斯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该调查茂兰喀斯特峰丛共记录有维管植物511种,隶属于124科272属。(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该群落不同生活型的丰富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LSD多重比较分析表明,群落丰富度水平表现为总体>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3)随海拔梯度的升高,群落总物种丰富度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乔木层丰富度和灌木层丰富度与海拔无明显规律。(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C/N/P的解释率达到58%,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海拔梯度 物种丰富度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RDA) 茂兰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吴陶红 龙翠玲 +2 位作者 熊玲 李娟 刘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3-472,共10页
植物如何改变功能性状来适应环境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征点。为探究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适应策略,该文以茂兰自然保护区5个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灌木、灌乔、乔木和顶极群落阶段)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演替阶段的优... 植物如何改变功能性状来适应环境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征点。为探究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适应策略,该文以茂兰自然保护区5个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灌木、灌乔、乔木和顶极群落阶段)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的进行,土壤全氮(STN)含量、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土壤含水量(SWC)逐渐增加,土壤全磷(STP)含量和土壤全钾(STK)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pH值整体呈减小的趋势。(2)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叶面积(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厚度(LT)和叶片碳含量(LCC)逐渐上升,比叶面积(SLA)与叶片钾含量(LKC)则与之相反,叶片氮含量(LNC)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片磷含量(LPC)呈先降后升的趋势。(3)冗余分析表明,演替初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pH值高而STK、STP、SWC、SOM、STN相对低的环境中,群落内植物叶片采取高SLA、LNC、LPC,低LA、LDMC、LT、LWC的性状组合,演替晚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较高的环境,LDMC、LT、LA、LWC与演替初期相比呈上升趋势,SLA、LNC、LPC与演替初期相比呈下降趋势。综上表明,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植物通过改变功能性状来适应环境,叶片功能性状由演替初期的开放性策略转向后期的保守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演替阶段 叶片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生态策略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雍 蒙胧晨曦 +9 位作者 陈路瑶 吴宇航 陈应群 邵雪蓉 张广奇 陈丹梅 刘庆福 隋明浈 丁访军 臧丽鹏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9-639,共11页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其状态直接制约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表达。为探究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以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建设并进...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其状态直接制约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表达。为探究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以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自然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建设并进行土壤取样及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恢复阶段下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研究地土壤全磷含量低于亚热带地区平均水平,且恢复阶段显著影响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2)土壤脲酶活性在恢复过程中差异显著;(3)不同阶段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主导因子不同,灌木阶段主导因子为全磷、硝态氮、中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次生林阶段主导因子为全钾、全磷、脲酶和蔗糖酶,老龄林阶段主导因子为速效钾、碱解氮、蔗糖酶和脱氢酶,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纤维素酶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钟建军 李林 +5 位作者 魏识广 申楷慧 周景钢 温智峰 赵毅 杨欣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0-186,193,共8页
以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储量分布为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在漓江上中下游各流域段的典型喀斯特森林共设置20 m×20 m的15块天然林样方,对森林植被进行每木检尺调查,采用五点采集法采... 以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储量分布为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在漓江上中下游各流域段的典型喀斯特森林共设置20 m×20 m的15块天然林样方,对森林植被进行每木检尺调查,采用五点采集法采集0—20,2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碳氮磷储量空间分布情况及驱动因子作用途径,量化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区域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储量分布格局形成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平均分布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在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中碳、氮、磷储量分别为55.8~192.0,3.1~14.8,6.0~12.0 kg/m^(2)。在同一流域土壤中,0—20 cm土层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流域20—40 cm土层,磷元素在漓江流域不同深度土层中未表现出显著差异。(2)碳储量与C/P、N/P、森林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氮储量与C/P、N/P、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磷储量与C/N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森林物种多样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3)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是驱动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的直接驱动因子,且深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是最重要的直接驱动因子,其次森林物种多样性对于土壤养分的固定和输入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并驱动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磷储量不受森林植被状况的影响。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中,化学计量特征与森林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碳氮磷储量起到重要影响,提倡通过提升漓江流域森林物种多样性,改善流域森林土壤蓄水保肥功能,以此保护漓江流域脆弱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储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驱动因子 喀斯特森林土壤 漓江流域
下载PDF
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磷元素含量变异特征
10
作者 娄欢欢 罗绪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火棘、竹叶花椒、小果蔷薇植物叶片N/P值均大于16,生长主要受P限制,均属P制约型植物;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在流域内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元素含量在乔灌过渡林和乔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显著,但在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无显著差异;N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显著,P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 植物叶片 N、P元素含量 变异特征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193
11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96
12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9-532,共4页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 ,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 (A) .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 ,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 (B~F) ,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 .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 ,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 ,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 ,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 .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 ,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 ,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 .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喀斯特森林 群落退化 评价 贵州
下载PDF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89
13
作者 龙健 李娟 +1 位作者 江新荣 黄昌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7-602,共6页
通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生化作用强度 ,分析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喀斯特森林退化程度的加剧 ,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各主要生理类群数... 通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生化作用强度 ,分析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喀斯特森林退化程度的加剧 ,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各主要生理类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土壤酶活性减弱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降低 ,对环境反应敏感 ,可作为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 喀斯特森林 土壤微生物 生化活性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被引量:137
14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 ,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 ,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 ,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 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恢复潜力度 恢复度
下载PDF
用天然^(13)C丰度法评估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玉米地土壤中有机碳的来源 被引量:45
15
作者 朴河春 刘启明 +2 位作者 余登利 郭景恒 冉景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4-439,共6页
当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时 ,会把 C4植物有机质导入到曾在 C3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中去 ,使土壤中含有来源不同的土壤有机质 ,引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因此 ,可以利用碳同位素来区分土壤有机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 ,耕作几十年后原... 当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时 ,会把 C4植物有机质导入到曾在 C3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中去 ,使土壤中含有来源不同的土壤有机质 ,引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因此 ,可以利用碳同位素来区分土壤有机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 ,耕作几十年后原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仍占有主要地位 ,来源于原始 C3植被的有机碳的比例为 66.7% ,但容易矿化的、对植物营养有效的有机质含量较低 ,这与当地的耕作方式有关 ,需要加强对植物残留物返回土壤工作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农田生态 稳定C同位素 植物残留物 喀斯特森林 土壤 有机碳 玉米地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 被引量:75
16
作者 朱守谦 魏鲁明 +1 位作者 陈正仁 张从贵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8-367,共10页
本研究用收获法测定了30株样木的生物量,建立相对生长关系式用以估测群落生物量。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典型群落圆果化香、青冈栋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68.02t/hm ̄2,属低生物量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了山脊,坡地,漏斗喀斯特... 本研究用收获法测定了30株样木的生物量,建立相对生长关系式用以估测群落生物量。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典型群落圆果化香、青冈栋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68.02t/hm ̄2,属低生物量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了山脊,坡地,漏斗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变化;乔木层生物量按生活型、层次和物种的分配;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生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 喀斯特森林 生物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SPAD值变异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罗绪强 张桂玲 +3 位作者 王世杰 阮英慧 刘兴 郑延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5-600,共6页
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测量参数,植物叶绿素含量能灵敏地反映植物生理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是反映植物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指标,一定条件下可用SPAD值代替叶绿素... 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测量参数,植物叶绿素含量能灵敏地反映植物生理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是反映植物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指标,一定条件下可用SPAD值代替叶绿素含量进行植物生长环境和健康水平的评估。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群落植物叶片SPAD值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陈旗小流域内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中的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SPAD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在13.54~24.3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8.43。植物叶片SPAD值在稀灌草丛(16.33)、藤刺灌丛(19.65)、灌木林(20.90)、乔灌过渡林(18.18)和乔木林(17.07)等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各群落内部均较稳定,表明植物叶片SPAD值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是对植物生境条件的响应。(2)研究区小果蔷薇(Rosa cymos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和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4种植物叶片SPAD值在物种内均较稳定,但种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树种是影响植物叶片SPAD值的重要因子。(3)研究区群落类型、物种均对植物叶片SPAD值有显著影响并产生交互作用,但植物叶片SPAD值在各群落内部均较稳定,而在不同群落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研究区内植物叶片SPAD值的变异受环境变化等物种以外因素的影响更大。(4)研究区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叶面温度及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露点温度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其变异特征是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常见植物 叶绿素含量 SPAD值 变异特征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不同种组的耐旱适应性 被引量:35
18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叶镜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把土壤 -植物 -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 ,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 ,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 ,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 ,次先锋种为中输... 把土壤 -植物 -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 ,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 ,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 ,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 ,次先锋种为中输入中输出较高效率类型 ,过渡种为较低输入中输出较低效率类型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为中输入、中输出中效率类型。先锋种、次先锋种耐旱适应性强于次顶极种和顶极种。同一种组内落叶阔叶树种耐旱适应性弱于常绿阔叶树种 ,证实了“喀斯特森林中落叶成分是对干旱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种组 耐旱适应性 贵州
下载PDF
热带喀斯特森林常绿和落叶榕树的水力特征和水分关系与抗旱策略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金玉 付培立 +1 位作者 王玉杰 曹坤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4-493,共10页
以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直脉榕(Ficus orthoneura)和豆果榕(F.pisocarp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常绿和落叶树木枝条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水分特征和耐旱性的差异,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活型榕树适应干旱生境的策略。直脉榕和豆果榕的叶片都... 以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直脉榕(Ficus orthoneura)和豆果榕(F.pisocarp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常绿和落叶树木枝条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水分特征和耐旱性的差异,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活型榕树适应干旱生境的策略。直脉榕和豆果榕的叶片都有两层栅栏组织、游离状的海绵组织和钟乳体等旱生结构,同时叶片角质层蒸腾速率(gmin)和气孔导度(gs)相对较低。但与落叶的豆果榕相比,常绿的直脉榕的枝条木质部失去50%传导率的水势(P50)和gmin更低,表现出更保守的水分利用策略。总体上,两种榕树都表现出了对喀斯特干旱生境的良好适应,但是它们的适应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差别。豆果榕通过落叶度过旱期,而直脉榕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豆果榕更耐旱。抗旱策略和水分利用策略的不同导致两种榕树的生态位分异,减少了彼此间的水分竞争,有利于它们在喀斯特生境中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喀斯特森林 榕树 抗旱性 解剖结构特征 生理生态特征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种间分离特征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忠华 胡刚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35-2245,共11页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的2块1hm2(100m×100m)样地群落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 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种类与距离。在此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截表的方法,应用P ielou的分离指数量化了2块样地中各43个树种(多度≥20)的种间分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喀斯特森林群落类型中物种均以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P1和P2样地分别为60.91%和63.34%),正分离种对次之(分别为38.76%和35.66%),负分离种对极少(分别为0.33%和1.0%),这种种间分离特征表明种间竞争排除作用减弱,群落已趋于稳定,反映出该森林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顶极状态。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两个样地各43个物种分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组间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生境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种间的分离特征与喀斯特森林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明显相关,分布在不同生境类型上的物种间大多呈现正分离,而具有相似生境要求或分布广泛的物种间易形成随机毗邻或负分离,这一特征为群落中多物种的稳定共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以生境的高度分化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喀斯特森林多物种稳定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种间分离 Pielou分离指数 生态种组 物种共存 茂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