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贯穿型热喀斯特湖下部及其周围多年冻土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志忠 刘明浩 +1 位作者 武贵龙 贠汉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基于对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天然形成的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地温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湖塘为非贯穿型热喀斯特湖.湖塘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较大,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多年冻土上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远离湖塘中心,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多年冻土... 基于对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天然形成的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地温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湖塘为非贯穿型热喀斯特湖.湖塘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较大,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多年冻土上限基本保持不变.随着远离湖塘中心,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多年冻土含冰量依次升高,地温年变化深度依次降低,年平均地温依次降低.观测期内,湖塘下部浅层多年冻土地温在逐渐升高,深部土体地温基本保持不变;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下部多年冻土地温基本保持不变.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地温明显低于湖塘下部土体地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湖 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 北麓河盆地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区划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鲁嘉濠 程花 +2 位作者 牛富俊 林战举 刘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4,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数量正在逐年增多、面积逐年增大。湖塘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是热喀斯特湖分布与出现的总体规律。在野外系统勘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类...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数量正在逐年增多、面积逐年增大。湖塘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是热喀斯特湖分布与出现的总体规律。在野外系统勘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量等模型方法,对区域内湖塘产生与发展起一定主导作用的历史因素(灾点密度、灾面密度)和基本地质环境因素(冻土类型、年均地温、植被覆盖度、土质类型、地形坡度)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47.97%的高易发区占据了湖塘总数量的87.94%、总面积的91.15%,主要分布在楚玛尔河高平原、北麓河盆地和可可西里山间盆地;中易发、低易发、非易发三个区占据了研究区总面积的52.03%,却仅分布了占总数量12.06%、面积8.85%的热喀斯特湖,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山区、风火山山区及河谷地区,与2011年9月份野外考察的热喀斯特湖实际的空间分布状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喀斯特湖 易发程度 区划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水文特征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泽永 牛富俊 +4 位作者 王一博 王玮 林战举 罗京 吕明侠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全面认识热喀斯特湖水文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准确评估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以青藏高原典型热喀斯特湖为例,基于2018—2020年水文气象要素的野外观测及计算,分析热喀斯特湖的水文特征及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春季降水补给... 全面认识热喀斯特湖水文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准确评估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以青藏高原典型热喀斯特湖为例,基于2018—2020年水文气象要素的野外观测及计算,分析热喀斯特湖的水文特征及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春季降水补给热喀斯特湖,迅速升高湖塘水位,其中湖塘的储水量与湖塘水位之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②湖面年均蒸发量和湖冰年均升华量分别可达738 mm和198 mm,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未来有增多的可能;③热喀斯特湖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在暖季初期和后期较高,冷季湖冰形成过程中自净作用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使各离子表现出不同的迁移机制。受局地因素的影响,热喀斯特湖的水文要素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循环过程会引起多年冻土退化、湖岸坍塌后退、水环境恶化、温室气体释放、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等,未来研究需对整个高原地区热喀斯特湖的环境效应进行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退化 冻融过程 环境效应 喀斯特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KMnO4-PAC对高原喀斯特湖库DOM的DBPsFP控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康 周业 +4 位作者 葛秋诗 罗小勇 桂昕 兰彬彬 周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085-5093,共9页
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湖库红枫湖取水口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组合方式下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KMnO4-PAC)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DBPsFP)变化和平均组成分布,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对部分样品进... 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湖库红枫湖取水口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组合方式下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KMnO4-PAC)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DBPsFP)变化和平均组成分布,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对部分样品进行化学表征,推断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0.1,0.2,0.4mg/L KMnO4投加量下,DBPsFP降低17.5~73%,DOM的卤代活性化学结构和官能团部分被有效钝化;PAC的网捕和卷扫效应使DBPsFP进一步减少27.9~86.1%,组合工艺对DBPs的生成潜能影响大小为:三卤甲烷(THM4)>卤乙酸(HAA9)>卤乙腈(HAN4)/卤代酮(HK2)/三氯硝基甲烷(TCNM).FTIR的结果表明预氧化后3300cm^-1处的透过率降低,指纹区1000~1300cm^-1处的峰频提升,表明分子中的O-H、COOH和C-O官能团增加,共轭不饱和结构在KMnO4作用下部分消失.3D-EEM验证了外源有机物(腐殖酸)在DOM中占比随KMnO4浓度梯度升高而下降,同时类蛋白结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说明最终DBPs贡献可能源于DOM中剩余的小分子类蛋白(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消毒副产物 高原喀斯特湖 预氧化-混凝 化学表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与多年冻土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柯贤敏 欧安锋 +2 位作者 王玮 牛富俊 高泽永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2-552,共11页
为深入理解热喀斯特湖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典型热喀斯特湖区域为例,构建考虑热传导和热对流过程的水-冰-热耦合模型,对热喀斯特湖作用下的多年冻土退化特征及热喀斯特湖的水均衡进行模拟,计算地质环境和气... 为深入理解热喀斯特湖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典型热喀斯特湖区域为例,构建考虑热传导和热对流过程的水-冰-热耦合模型,对热喀斯特湖作用下的多年冻土退化特征及热喀斯特湖的水均衡进行模拟,计算地质环境和气候变暖对热喀斯特湖水均衡和冻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喀斯特湖周围冻土逐步退化并形成贯穿融区,导致地下水循环模式发生改变;在地表温度作用下,形成的活动层厚度为3.35 m;热喀斯特湖在整个模拟时段内表现为负均衡,其排泄量在285~388 a间显著增加;地层渗透性能决定了热喀斯特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气候变暖加速多年冻土向季节冻土转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退化 地下水循环 水均衡 水-冰-热耦合模型 喀斯特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演化及其对多年冻土的热影响模型计算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国安 牛富俊 +2 位作者 林战举 罗京 刘明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分布广泛,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快速发展。热喀斯特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下冰含量及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强烈影响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为了更深入理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喀斯特湖的发展及其对下伏多年冻土的影响,... 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分布广泛,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快速发展。热喀斯特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下冰含量及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强烈影响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为了更深入理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喀斯特湖的发展及其对下伏多年冻土的影响,以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一个典型热喀斯特湖的长期监测数据为资料,发展了耦合大气—湖塘—冻土三个过程要素的一维热传导模型,模拟了四种不同深度热喀斯特湖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多年冻土的热影响。结果表明:浅湖(<1.0m)在目前稳定气候背景下处于较稳定状态,湖冰能够回冻至湖底,对下伏多年冻土影响较小;较深湖塘(≥1.0m)冬季不能回冻至湖底,湖深不断增加,且底部在50年内将会形成不同深度的融区。随着气候变暖,热喀斯特湖的热效应显著,深度快速增加,较深湖塘的最大湖冰厚度减小,底部多年冻土快速融化形成开放融区。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貌演化及水文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融区 地温 数值模型 青藏高原 喀斯特湖
下载PDF
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中部热喀斯特湖成因及发育规律
7
作者 张晓红 Anatoly N.Nikolaev +1 位作者 Alexey I.Kolmogorov 戴长雷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在全球不断变暖的大环境下,中国冻土区受气候影响而产生的各类结构性变化已经对人类生活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而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面临同样的问题,热喀斯特湖的发育对研究区内的领土开发、农耕地开垦、畜牧业... 在全球不断变暖的大环境下,中国冻土区受气候影响而产生的各类结构性变化已经对人类生活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而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面临同样的问题,热喀斯特湖的发育对研究区内的领土开发、农耕地开垦、畜牧业等均已产生破坏性影响。借鉴俄罗斯对冻土的丰富研究,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思路。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总结出雅库特地区具有强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年际温差大等气候特征。该地冻土区主要由于年气温上升,活跃层厚度增加,导致土壤下陷,最终形成热喀斯特湖地貌(又称阿拉斯)。该地区有发育缓慢,无序分布,受地质结构影响较大以及分布地区广等发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湖 阿拉斯 成因 发育规律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
下载PDF
热喀斯特湖对土壤碳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云朵 胡霞 +1 位作者 杨志广 潘朋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0-396,共7页
[目的]研究多年冻土快速融化坍塌形成的热喀斯特湖对土壤碳和微生物的影响,为该类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1年12月的有关热喀斯特湖碳和微生物的文献418篇,综... [目的]研究多年冻土快速融化坍塌形成的热喀斯特湖对土壤碳和微生物的影响,为该类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1年12月的有关热喀斯特湖碳和微生物的文献418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热喀斯特湖的形成与分布及其对微生物和碳循环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小型热喀斯特湖的识别不足,缺乏热喀斯特湖长期监测数据等问题,需要充分考虑甲烷循环过程(甲烷生成和甲烷氧化)。[结论]在未来应该用多种模型和更多的控制变量来评估和预测热喀斯特湖的变化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以及大量野外实测和无人机影像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并加强热喀斯特湖的形成对微生物群落演化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喀斯特湖 微生物 温室气体 碳循环
下载PDF
青藏公路沿线热喀斯特湖分布特征及其热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牛富俊 董晟 +2 位作者 林战举 鲁嘉濠 罗京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5-702,共8页
热喀斯特湖的出现和发育是多年冻土变暖的指示器,研究热喀斯特湖发育及其热效应是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诱发冻土灾害的基础工作。基于SPOT-5卫星影像资料,在ArcGIS平台下解译遥感影像,获取了青藏公路沿线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 热喀斯特湖的出现和发育是多年冻土变暖的指示器,研究热喀斯特湖发育及其热效应是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诱发冻土灾害的基础工作。基于SPOT-5卫星影像资料,在ArcGIS平台下解译遥感影像,获取了青藏公路沿线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热喀斯特湖的数量和分布特征,这些热喀斯特湖以楚玛尔河高平原和北麓河盆地为主要分布区,且80%发育于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通过竖向和侧向2种传热方式影响多年冻土,竖向传热会造成其下部多年冻土融穿,侧向传热会造成湖岸多年冻土增温,扩大热影响范围。通过北麓河地区一典型热喀斯特湖的数值计算,湖全年都在向湖岸放热。当热喀斯特湖离路基较近,将会对公路产生潜在或者直接的危害,其侧向热侵蚀往往会导致冻土路基温度升高,诱发路基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 喀斯特湖 分布特征 冻土 侧向热侵蚀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环境及水文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牛富俊 王玮 +1 位作者 林战举 罗京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5-342,共8页
结合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针对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趋于加剧的热喀斯特现象,及其因融穿冻土、造成区域地下水位的改变而诱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展"青藏... 结合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针对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趋于加剧的热喀斯特现象,及其因融穿冻土、造成区域地下水位的改变而诱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环境及水文学效应"研究。项目主要通过遥感分析及野外调查,分析气候变化和工程活动影响下的青藏工程走廊内热喀斯湖时空分布规律,评价其生态环境效应;选取热喀斯湖广泛发育区域,调查其发育条件、规模和几何分布特点,揭示典型热喀斯特湖影响因素变化、水热状况等,通过水文学、同位素示踪试验等阐明热喀斯特湖与地下水之间的转换关系;结合抽水疏干试验进行热喀斯特湖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分析,并通过数值模型及模拟,依热喀斯特湖发育不同阶段、规模,分析其对区域冻土、水文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区域性冻土生态环境演化准确评价及趋势预测,以及深入理解诸如江河源多年冻土区水文状况演化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喀斯特湖 冰冻圈水文效应 地下冰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喀斯特城市湖库pCO_(2)及CO_(2)通量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元媛 王志康 +3 位作者 Irumva Olivier 马永梅 倪茂飞 吴云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918-5927,共10页
为探索典型喀斯特城市湖库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其交换通量(F)空间格局,以我国贵阳市阿哈湖水库(AHa)、松柏山水库(SBS)、百花湖(BHH)和红枫湖(HFH)为对象,探索了区域气象水文基础数据、碳酸盐平衡参数及环境因子,进而评估表层水体pC... 为探索典型喀斯特城市湖库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其交换通量(F)空间格局,以我国贵阳市阿哈湖水库(AHa)、松柏山水库(SBS)、百花湖(BHH)和红枫湖(HFH)为对象,探索了区域气象水文基础数据、碳酸盐平衡参数及环境因子,进而评估表层水体pCO_(2)及其F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受原位新陈代谢和水文调节,AHa的pCO_(2)为(861.6±462.8)μatm,显著高于SBS(223.6±213.1)μatm、BHH(139.3±63.6)μatm和HFH(126.2±50.9)μatm(P<0.05),且各湖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交换速率(k值)在(2.05~3.82)cm/h范围内.AHa的F值为(6.23±9.59)mmol/(m^(2)·d),具有向大气排放CO_(2)的潜力;SBS、BHH和HFH的F值分别为(-5.86±5.25)mmol/(m^(2)×d)、(-8.63±1.03)mmol/(m^(2)·d)和(-7.58±1.10)mmol/(m^(2)·d),表现为大气CO_(2)汇.湖库表层水体pCO_(2)与环境因子叶绿素a(Chla)和氨氮(NH_(4)^(+)-N)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喀斯特湖库碳酸盐耦合光合作用和人为输入极大影响了水体CO_(2)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湖 二氧化碳 交换通量 环境因子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贵州龙宫水系坡立谷湖群水文地貌结构与功能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谭明 梁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4-20,共7页
龙宫是贵州著名的喀斯特风景点。该区在第四纪构造运动中由于地貌回春,形态逆向发育,水系频繁变迁。喀斯特地块渗漏导致地表流集中转入地下,从而使流水谷地首先盲谷化并逐步形成洼地。在这个过程中,流域地貌复杂响应基面变化,发育了龙... 龙宫是贵州著名的喀斯特风景点。该区在第四纪构造运动中由于地貌回春,形态逆向发育,水系频繁变迁。喀斯特地块渗漏导致地表流集中转入地下,从而使流水谷地首先盲谷化并逐步形成洼地。在这个过程中,流域地貌复杂响应基面变化,发育了龙宫坡立谷。这些坡立谷的形成与流域形态演化相联系而不同于I.Gams对划分的类型。它们在水系结构中与地下管道相串联,每逢雨季,将大量上游汇水滞蓄盆内,形成季节性喀斯特湖,对下游起到良好的天然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宫水系 坡立谷 喀斯特湖 水文地貌学 发育机制 调蓄作用
下载PDF
中国湖泊成因类型
13
作者 张洪霞 《中学课程资源》 2008年第12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火山口 构造 火山喷发 熔岩流 喀斯特湖 天然 拗陷 三峡水库 泛滥平原
下载PDF
基于哨兵-2数据的喀斯特高原深水湖库COD_(Mn)遥感反演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姣 李威 +3 位作者 赵卫权 赵祖伦 黄亮 杨家芳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9,共12页
利用哨兵-2数据及多种方法反演喀斯特高原深水湖库的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对于区域水环境管理和丰富水质反演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贵阳市红枫湖与百花湖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 MSI影像和COD_(Mn)浓度数据,使用随机森林回归(RFR)、... 利用哨兵-2数据及多种方法反演喀斯特高原深水湖库的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对于区域水环境管理和丰富水质反演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贵阳市红枫湖与百花湖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 MSI影像和COD_(Mn)浓度数据,使用随机森林回归(RFR)、支持向量回归方法(SVR)、高斯过程回归(GPR),构建COD_(Mn)反演模型,获得2018~2020年不同时期的COD_(Mn)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RFR模型估算精度最高,验证集RMSE为0.222 mg·L^(-1),MAPE为5.84%,R2为0.841;(2)红枫湖COD_(Mn)浓度变化呈现上游高于下游、春季高于夏季的时空分布特征。百花湖除了上游,整体湖区COD_(Mn)浓度较低且随时间变化不大。研究揭示了RFR模型与Sentinel-2数据在喀斯特高原深水湖库COD_(Mn)浓度反演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 MSI COD_(Mn) 机器学习 C2RCC 喀斯特高原深水型
原文传递
典型喀斯特城市湖库溶解性有机质成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倪茂飞 周慧 +3 位作者 马永梅 苏印 王晓丹 王志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552-3561,共10页
为探索喀斯特城市湖库溶解性有机质(DOM)成分特征及来源信息,以我国贵阳市重要喀斯特湖库——红枫湖、百花湖、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和DOM光学参数(a_(254)、a_(280)、a_(350... 为探索喀斯特城市湖库溶解性有机质(DOM)成分特征及来源信息,以我国贵阳市重要喀斯特湖库——红枫湖、百花湖、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和DOM光学参数(a_(254)、a_(280)、a_(350)、E2∶E3、S_(275-295)、FI、β:α、BIX、HIX)的空间差异,同时利用荧光吸收峰(B、T、A、M、C、D、N)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释DOM各成分丰度及占比状况,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揭示DOM参数的相关性和主要环境过程.结果表明,喀斯特城市湖库ρ(DOC)和ρ(Chla)范围分别为4.24~11.9 mg·L^(-1)和0.32~19.7μg·L^(-1),松柏山水库腐殖质(a_(254))和芳香类蛋白质(a_(280))较高,导致相对分子质量(E2∶E3和S_(275-295))高于其它湖库.表层水体DOM成分主要包括可见光范围腐殖质和陆源富里酸,其占比分别为23.8%~46.9%和17.6%~28.4%.湖库荧光参数FI、β∶α和BIX较高而HIX较低,说明内源新生成分对DOM具有显著贡献.光学成分与来源参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喀斯特城市湖库DOM主要包括大分子腐殖质输入、小分子内源输入和碳酸盐耦合光合作用促进新生DOM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湖 溶解性有机质(DOM) 人为扰动 水环境 碳循环
原文传递
安龙地区海子(坡立谷)水文地貌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谭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9-154,共6页
贵州安龙一带海子较为发育,属流水喀斯特形态。分析表明,这些海子在水文上具有不同的集水盆性质、不同的补给形式和排泄方式,在流域地貌结构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安龙海子的形成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貌原因。
关键词 流域 水文地貌 喀斯特湖 贵州
下载PDF
阿哈水库DOM的分离及其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志康 韩月 +4 位作者 苟攀 尹海晓 王铭 周国永 兰彬彬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8-1095,共8页
为研究高原喀斯特湖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及其化学特征对DBPs(disinfection byproducts,消毒副产物)生成路径的影响,以西南喀斯特地区贵阳市阿哈水库的DOM为研究对象,结合XAD大孔树脂分离技术,通过化学表... 为研究高原喀斯特湖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及其化学特征对DBPs(disinfection byproducts,消毒副产物)生成路径的影响,以西南喀斯特地区贵阳市阿哈水库的DOM为研究对象,结合XAD大孔树脂分离技术,通过化学表征[包括UV-Vis(紫外-可见光光谱)、FTIR(红外光谱)和3D-EEM(三维荧光光谱)]手段来研究各组分对C-DBPs(含碳消毒副产物)和N-DBPs(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贡献.不同组分芳香性的大小依次为HON(憎水中性物)>HIB(亲水碱)>HOA(憎水酸)>HIN(亲水中性物)≈HIA(亲水酸)>HOB(憎水碱).憎水与亲水DOM的DBPs生成潜能相近.其中,HON最高,其次为HIB和HOA.HIB和HOA的主要卤代反应位分别来源于藻类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富里酸,而HON的DBPs生成潜能的贡献主要为分子中的芳香和共轭不饱和结构.HIA和HIN的构成主要为脂肪烃,贡献较低的DBPs的生成潜能.对于C-DBPs,THMs和HAAs的生成潜能总体相近,不同组分的差异明显.对于N-DBPs,卤乙腈的生成潜能占80%以上,憎水DOM的贡献较高.DBPs的生成路径从UV-Vis、FTIR和3D-EEM的官能团和特征峰解析结果中均得到了较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湖 溶解性有机质 亲疏水性 消毒副产物 XAD大孔树脂 生成潜能
下载PDF
热卡斯特湖对多年冻土热状况长期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8
作者 令锋 张廷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30,共16页
热喀斯特湖是其周边多年冻土重要的热源,也是排向大气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源泉,对湖下及周边多年冻土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貌和水文过程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严重影响冻土区环境和建筑物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为量化分析热喀斯特湖及其... 热喀斯特湖是其周边多年冻土重要的热源,也是排向大气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源泉,对湖下及周边多年冻土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貌和水文过程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严重影响冻土区环境和建筑物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为量化分析热喀斯特湖及其演化对周边多年冻土热状况长期影响的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热喀斯特湖作用的认识,总结热喀斯特湖对多年冻土热状况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对运用和改进现有数学模型以及开发更加有效的模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述了最近10多年开发的描述热喀斯特湖对多年冻土热状况影响的相变热传导模型、热融滑塌模型、湖塘—冻土耦合模型、组合热量传递与质量传输过程的湖扩张模型、温度场与水分场耦合运移模型,以及基于移动网格方法的热喀斯特湖动态演化模型等主要数学模型的构成、功能、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未来数值模拟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包括建立更有效的模型,确定更符合实际的初始条件,深入研究土壤的热和物理参数,充分考虑湖水补给的作用,进一步研究热喀斯特湖周边冻土层上水的热效果,建立耦合相变热传导与对流传热过程的控制方程,在模型中嵌入气候变暖的效应,研究热喀斯特湖干涸对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长期影响,量化分析多个热喀斯特湖对冻土共同作用的效果,模拟热喀斯特湖邻近湖岸浅水区下面融区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并继续做好系统全面的现场观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湖 多年冻土 融区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神秘消失的湖泊
19
作者 周利民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2005年第13期18-19,共2页
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要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有一些湖泊却可在瞬间神秘消失,在极其短的时间又恢复了原状。请看下面的例子:2004年5月24日上午10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三里镇云姚村的山湖底突然传出一阵阵巨大的轰鸣声。接着,湖水便急剧... 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要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有一些湖泊却可在瞬间神秘消失,在极其短的时间又恢复了原状。请看下面的例子:2004年5月24日上午10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三里镇云姚村的山湖底突然传出一阵阵巨大的轰鸣声。接着,湖水便急剧消退。40分钟后,30多亩水面的湖水全部消失了。湖底出现了一座深不见底的石洞,泥土与石块不断地向洞中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消失 广西壮族自治区 演变过程 鸣声 喀斯特湖 座深 地下暗河 泥土 水面
原文传递
Thermokarst lake changes between 1969 and 2010 in the Beilu River Bas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京 牛富俊 +2 位作者 林战举 刘明浩 尹国安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56-564,共9页
This work presents changes of thermokarst lakes from Beilu River Basi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1969-2010) using aerial and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 This work presents changes of thermokarst lakes from Beilu River Basi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1969-2010) using aerial and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mokarst lake activity had generally increased rapidly between 1969 and 2010. The number of thermokarst lakes had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534, and their coverage expanded by about 410 ha. The two main changes observed were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mall lakes and the expansion of larger lakes. These changes are likely the result of persistent climate warming and a gradually increasing imbalance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PET). However, some non-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he lake-bottom substrate and local engineering activities, have also influenced the lake changes. If air temperature and P-ET continue to rise, the number of thermokarst lakes and the area they cover may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Thermokarst lakes Remote sensing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