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中“善巧方便”概念思想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恭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45,170,共8页
佛教善巧方便概念与思想,是佛教教法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般若代表认识佛教真理的智慧,善巧方便则是指面向现实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与文化。因此,寻求般若思想与善巧方便思想之间的有机整合... 佛教善巧方便概念与思想,是佛教教法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般若代表认识佛教真理的智慧,善巧方便则是指面向现实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与文化。因此,寻求般若思想与善巧方便思想之间的有机整合,本应是大乘佛教智慧学及其伦理学建设的合理方向,但长期以来佛教的传播发展中往往只片面强调了般若智慧而忽略了善巧方便的平衡。大乘佛教经典《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就是最早的一部在严格意义上自觉建构善巧方便思想的经典,因此对于这部经典中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梳理、研究,对于理解大乘佛教思想中"出世"与"入世"关系的实质,以及对于理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文化的转型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波罗蜜多经》 大乘佛教 佛教的现代转型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考补
2
作者 王龙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112,共3页
本文对俄藏编号Инв.N o.6451的西夏文《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残叶进行了介绍和释读,同时参考施护汉译本对西夏文残叶做了翻译,旨在为研究西夏佛教史以及西夏语提供一份基础性语料。
关键词 佛教 佛经 西夏文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
下载PDF
菩萨戒的善巧方便——《瑜伽菩萨戒》对声闻戒的涵摄与调适
3
作者 方强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遮戒与性戒是佛教戒律的基本类别,这种区分一般限于声闻戒。与声闻戒相对应的是菩萨戒,可用三聚净戒进行概括。由于菩萨戒可以涵盖声闻戒,所以遮戒与性戒的区分在菩萨戒中也有所表现。在《瑜伽菩萨戒》中,遮戒与性戒是菩萨戒与声闻戒共... 遮戒与性戒是佛教戒律的基本类别,这种区分一般限于声闻戒。与声闻戒相对应的是菩萨戒,可用三聚净戒进行概括。由于菩萨戒可以涵盖声闻戒,所以遮戒与性戒的区分在菩萨戒中也有所表现。在《瑜伽菩萨戒》中,遮戒与性戒是菩萨戒与声闻戒共同涉及的内容。对此,菩萨戒与声闻戒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处理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同异并存的情形,表现了菩萨戒的善巧方便,亦即对声闻戒的涵摄与调适:其一,以三聚净戒之律仪戒的形式将声闻戒纳入菩萨戒体系;其二,以(特殊情况下)开许声闻遮戒与性戒的形式充分彰显菩萨戒的圆融立场。前者即涵摄,后者即调适。在佛教戒律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两个方面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进行佛法的日常修学时,准确把握其间的微妙平衡,是清净持守菩萨戒的关键,同时也是正确处理菩萨戒与声闻戒之关系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菩萨戒》 菩萨戒 声闻戒 善巧方便
下载PDF
慧远与鸠摩罗什法身观新论——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与教法为视角
4
作者 樊沁永 《世界宗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东晋时期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佛教的“法身”。确立“法身”是“有”,对于慧远,是中土思维的角度确立信仰目标的基础,但也因此与佛教经典的表述冲突,产生了困惑,从而向鸠摩罗什请教。佛法有证法和教法两... 东晋时期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佛教的“法身”。确立“法身”是“有”,对于慧远,是中土思维的角度确立信仰目标的基础,但也因此与佛教经典的表述冲突,产生了困惑,从而向鸠摩罗什请教。佛法有证法和教法两个方面,慧远从教法上感受到的理解困难需要在证法意义上消解。鸠摩罗什则通过中观系统的教法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来解决慧远以及普通信众当下的理解困境,只是这种义理的澄清在知识结构上不同于玄学思维的体用、有无、形神等二元对立的模式,文章依照《大乘大义章》前两章内容分别解析慧远和鸠摩罗什的法身观,由此进一步推论汉传佛教在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上,中印佛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经典和修证互动的方式推动着人间佛教的发展。同时也辅证了善巧方便对于全面理解佛法本义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鸠摩罗什 法身 证法 教法 善巧方便
原文传递
佛教中国化的“内在机制”问题——关于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的再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恭让 常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126,共6页
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佛教文化有高度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当前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总体方向下深入拓展佛教中国化议题的学术内涵,深度及广度,构成当代中国佛教研究中一... 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佛教文化有高度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当前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总体方向下深入拓展佛教中国化议题的学术内涵,深度及广度,构成当代中国佛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挑战。为此本文通过重读前贤的论述,厘清佛教在地化及中国化的内在动力源于佛教中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系统论证从印度大乘经典的思想建构,到中国古代佛教的义理诠释,无不融贯对于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为基于佛教内部视点深入评估佛教中国化议题的思想方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学术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内在机制 善巧方便 中国化
原文传递
《大宝积经·迦叶品》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恭让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大宝积经·迦叶品》是初期大乘佛教最早系统阐发菩萨伦理、菩萨品德、菩萨修持、菩萨戒律等一系列大乘思想的一部重要经典。本文重点分析、考察了这部经典中涉及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八处文字,确证《宝积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善巧... 《大宝积经·迦叶品》是初期大乘佛教最早系统阐发菩萨伦理、菩萨品德、菩萨修持、菩萨戒律等一系列大乘思想的一部重要经典。本文重点分析、考察了这部经典中涉及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八处文字,确证《宝积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善巧方便思想,而《宝积经》善巧方便思想的核心则是建构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密切关联的思想义理。其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初期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升格动向的重要佐证,是我们尝试更加全面理解与建构大乘佛教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理论谱系时需要充分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宝积经 善巧方便 般若与方便
原文传递
《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多及善巧方便辩证关系的诠释思想及其价值——《大智度论》汉译与理解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恭让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大智度论》是相传为龙树所作、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典,堪称《小品系般若经》及《大品系般若经》最早的及规模化的一部注疏著作,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上也向来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本文根据《大智度论》末卷阐释般若、方... 《大智度论》是相传为龙树所作、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典,堪称《小品系般若经》及《大品系般若经》最早的及规模化的一部注疏著作,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上也向来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本文根据《大智度论》末卷阐释般若、方便二种菩萨道辩证关系的疏文,揭显此论在般若经诠释及大乘佛教教法思想建构方面的特殊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智度论》 般若与方便的辩证关系 善巧方便
原文传递
善巧方便概念思想视角的大乘佛教新解读——写在拙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出版后
8
作者 程恭让 《宗教与历史》 2019年第2期3-9,252,共8页
在新的学术思想高度继续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重新体认大乘佛教的思想实质会发现,在初期大乘佛教的经典结集活动中,曾经出现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作为中心的思潮和运动。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者之间,是不一不二、不即不离、平衡... 在新的学术思想高度继续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重新体认大乘佛教的思想实质会发现,在初期大乘佛教的经典结集活动中,曾经出现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作为中心的思潮和运动。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者之间,是不一不二、不即不离、平衡开发、辩证彰显的关系。这一思想义理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之核心义理,同时也应当是今天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环境,佛教思想信仰转型发展的重大理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巧方便 般若智慧 佛典汉译
原文传递
俗尚善巧与齐梁轻靡书写
9
作者 高文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轻靡书写是流行于齐梁时期的一种文学风格,“求新于俗尚之中”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佛教文化在刘宋后推动的世俗化风尚对这一特点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宫体诗作为轻靡书写之高峰,佛教之“异相巧方便”观为其轻艳书写提供了“借... 轻靡书写是流行于齐梁时期的一种文学风格,“求新于俗尚之中”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佛教文化在刘宋后推动的世俗化风尚对这一特点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宫体诗作为轻靡书写之高峰,佛教之“异相巧方便”观为其轻艳书写提供了“借异相之善巧行超越之方便”的理论依据,从而使萧纲诸人的宫体书写成为一时之潮流成为可能。而《玉台新咏》和《法宝联璧》的编纂,又为这一潮流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声俗尚 方便 轻靡书写
下载PDF
《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研究方法论的解读
10
作者 颜峻 《宗教与历史》 2019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程恭让教授积20年心力所成的《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从一个看似人尽皆知的概念出发,展开了一个宏阔的世界,用作者的一部书名来说可谓"华梵之间",视野宏大、剖析入微。该书既有学术结... 程恭让教授积20年心力所成的《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从一个看似人尽皆知的概念出发,展开了一个宏阔的世界,用作者的一部书名来说可谓"华梵之间",视野宏大、剖析入微。该书既有学术结论的价值,又有方法论上的启示。该书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为中心,通过对数部初期大乘经典与两部中后期大乘经典的研究,还原善巧方便的本意,彰显其被忽视的重大价值,提出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智"不一不二、不即不离、平衡开发、辩证彰显","实现菩萨智慧学与菩萨伦理学的高度统一"。~②这一对大乘思想重新解读的价值,已经有数篇相关书评,笔者即不赘述。~③本文的重心是对该书研究方法论的解读,略述方法论对笔者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佛教研究 《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 佛教思想 大乘佛教 研究方法论
原文传递
关于《法华经》中的“正直舍方便”一颂
11
作者 程恭让 《普陀学刊》 2017年第1期161-176,共16页
本文认为,般若与善巧方便这二种智慧之平衡彰显、辩证开发,不仅是佛陀之教的智慧基础,是大乘佛教的智慧基础,也是由大乘佛教尤其是由汉传佛教转型而出的现代人间佛教的智慧基础。不过,在佛教思想史上,尤其是在汉传佛教的诠释思想史上,... 本文认为,般若与善巧方便这二种智慧之平衡彰显、辩证开发,不仅是佛陀之教的智慧基础,是大乘佛教的智慧基础,也是由大乘佛教尤其是由汉传佛教转型而出的现代人间佛教的智慧基础。不过,在佛教思想史上,尤其是在汉传佛教的诠释思想史上,对于善巧方便这一菩萨品德的特质常常认识不足,认识不清,连带地对于善巧方便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价值也就认识不足,认识不清。本文通过对《法华经》中的'正直舍方便'一颂的综合考察,以证成这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 善巧方便 鸠摩罗什 《法华经》
下载PDF
智慧与权巧:作为音乐家的佛陀
12
作者 周钟 刘舒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佛典中一则佛陀奏乐的公案引起我们对佛教音乐意蕴的追问,通过对佛陀音乐修养、音乐观的探讨,可以知道佛陀对音乐的真实态度是批判与肯定、禁与用的辩证统一,并反映在教理和戒律中,而执于任何一端都不能代表佛陀的本怀。在了解佛陀的音... 佛典中一则佛陀奏乐的公案引起我们对佛教音乐意蕴的追问,通过对佛陀音乐修养、音乐观的探讨,可以知道佛陀对音乐的真实态度是批判与肯定、禁与用的辩证统一,并反映在教理和戒律中,而执于任何一端都不能代表佛陀的本怀。在了解佛陀的音乐辩证法后,便可理解佛陀奏乐的真义,这就是以智慧、慈悲为导,以歌舞伎乐作现身说法、以音乐作度生之善巧方便,这一传统在践行菩萨道的北传佛教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奏乐 佛教音乐观 戒律 智慧 善巧方便
下载PDF
关于佛典汉译、理解及诠释问题的一个反思——以法云《法华经》权实二智诠释理念的开展为中心
13
作者 程恭让 《普陀学刊》 2020年第2期23-44,共22页
权实二智的诠释理念是梁代佛教论师光宅法云在其《法华经义记》中引入并系统化的一种佛教思想理解模式,也是南北朝隋唐时代中国佛教经典汉译、理解及诠释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模式之一。本文首先讨论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方便品》... 权实二智的诠释理念是梁代佛教论师光宅法云在其《法华经义记》中引入并系统化的一种佛教思想理解模式,也是南北朝隋唐时代中国佛教经典汉译、理解及诠释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模式之一。本文首先讨论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方便品》开头部分长行文字,说明这部分文字的核心思想是建构基于善巧方便概念而导向佛智菩提的教法思想,善巧方便概念思想是初期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思想动向之一。文章第二部分详细解读法云对于《法华经·方便品》开头部分长行文字的诠释,指出法云的权实二智理论架构含有重实智而轻方便智的倾向,其针对方便智的价值旨趣确实含有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理论趋势,对此后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极为重大。本文第三部分简要反思隋代三大论师净影寺慧远法师、天台宗智者大师及三论宗吉藏法师的《法华经》诠释,认为三大师的思想一方面是对法云诠释理念的继承,一方面也在继承中孕育突破,化解由于法云诠释引起的佛教权实关系问题的思想困境。本文最后一部分通过分析印顺法师一生的学思,说明即便以反思中国佛教思想传统著称的印顺法师,其对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的理解也仍然难以完全脱离法云《法华经》二智诠释模式的持续、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汉译 理解与诠释 法华经 善巧方便 光宅法云
下载PDF
《般若经》中特有的一个义理问题——梵汉比较视角下菩萨“堕顶”说的思想史意义
14
作者 程恭让 毕光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7,共9页
菩萨“堕顶”(或者“顶堕”)的问题,是在佛教大乘经《般若经》中出现并讨论的一个教法义理学问题。鉴于在其他种类的大乘经中这个议题鲜有提及,所以可以视为《般若经》中特有的一个义理学问题是反映早期大乘佛教教法思想进展的一个重要... 菩萨“堕顶”(或者“顶堕”)的问题,是在佛教大乘经《般若经》中出现并讨论的一个教法义理学问题。鉴于在其他种类的大乘经中这个议题鲜有提及,所以可以视为《般若经》中特有的一个义理学问题是反映早期大乘佛教教法思想进展的一个重要段落。最近,辛放博士所译日本学者小泽宪珠的论文《<般若经>中的菩萨地与菩萨位》,提出“明确菩萨地与菩萨位的关系,以求有助于理解菩萨的行位体系”的研究思路,对于笔者思考《般若经》的相关问题颇有启发。小泽宪珠倾向于认为“菩萨位”就是“菩萨地”,笔者则觉得“菩萨位”的问题需要关联菩萨“堕顶”的经文,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理解,而“堕顶”及“菩萨位”说的问题又要放在《般若经》两种地说体系理论整合的复杂演绎中,才能获得正确和清晰的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堕顶或顶堕 菩萨位 菩萨地 般若经 善巧方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