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喇家遗址极可能由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泥流造成:“12·18”积石山地震的启示
1
作者 李俊磊 张绪教 +5 位作者 鱼海麟 王一凡 张向格 李秋蓉 李彩虹 张丽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8-259,共12页
形成于3900年前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号称“东方庞贝”,是一处举世闻名的灾难遗址,但其成因争论由来已久、悬而未决。学者提出的多种“洪水成因”之说,已深入民众之心,但这次灾难事件真的和洪水有关么?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的... 形成于3900年前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号称“东方庞贝”,是一处举世闻名的灾难遗址,但其成因争论由来已久、悬而未决。学者提出的多种“洪水成因”之说,已深入民众之心,但这次灾难事件真的和洪水有关么?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的6.2级地震的震中距喇家遗址仅16 km,不仅使喇家遗址博物馆损坏严重,而且触发的泥流在离遗址仅5 km处的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了民房和村民被直接掩埋的灭顶之灾,可能是喇家灾难遗址形成过程的重现,成为对比研究喇家遗址成因的重要实证材料。通过对此次地震灾害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或许能解开喇家遗址成因之谜。积石山地震使黄土之下古河床砾石层中地下水沿地表破裂喷出上涌,进而造成黄土液化并顺冲沟快速往下游流动形成泥流,流经草滩村、金田村时泥流遇阻,漫出冲沟将部分房屋冲毁甚至导致村民被掩埋。特殊的地层结构及富集的地下水,在地震的触发之下造成砂土液化并形成泥流,是造成中川乡地震灾害的重要原因。现场调查表明,草滩村一家五口被掩埋的悲剧,并非典型的“砂涌”造成,更无“洪水”的痕迹,而是地震的次生泥流灾害所致。将今论古,结合喇家遗址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及沉积物特征进一步推断,喇家遗址的形成可能与强降雨形成的山间洪流无关,更不是由所谓的“大洪水”造成的。3900年前的古地震及其造成的砂土液化和快速流动的泥流,极可能是造成喇家遗址瞬时灾难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积石山地震 液化泥流 瞬时灾难 拉脊山北缘断裂 黄河
下载PDF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2018~2019年Ⅷ1区道路护坡区域发掘简报
2
作者 王倩倩 徐永江(绘图) +6 位作者 马骞 贾领 甄强 杜战伟 何克洲 范小慧 施兰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1,共19页
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8~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即将施工的道路护坡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时期遗存。这些发现丰富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喇家遗址聚落变... 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8~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即将施工的道路护坡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时期遗存。这些发现丰富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喇家遗址聚落变迁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县 喇家遗址 窑文化 文化 辛店文化
下载PDF
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
3
作者 鲍义志 《中国土族》 2023年第2期8-9,共2页
传说在4000年前,有个名叫大禹的人。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受命治水。他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几年没见妻子。历时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史记·夏本纪》记... 传说在4000年前,有个名叫大禹的人。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受命治水。他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几年没见妻子。历时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史记·夏本纪》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是说疏导黄河,是从积石开始。《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大意是:夏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这样推算,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三过门而不入 夏本纪 喇家遗址 昌意 三皇五帝 黄河泛滥 颛顼
下载PDF
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智敏 李延京 +4 位作者 田勤俭 夏玉胜 张加庆 姚生海 黄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9-115,共7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断裂 古地震 喇家遗址 灾变关系
下载PDF
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古耕作土壤层微形态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玉柱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周亚利 周强 郭永强 尚瑞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2-1013,共12页
采用Leica-DMRX偏光显微镜对喇家遗址剖面不同土壤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旨在阐明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古耕作土壤层和现代耕作土壤层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特征。齐家文化时期古耕作土壤层(Ah2/Ap4)的微形态特征主要... 采用Leica-DMRX偏光显微镜对喇家遗址剖面不同土壤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旨在阐明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古耕作土壤层和现代耕作土壤层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特征。齐家文化时期古耕作土壤层(Ah2/Ap4)的微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粗颗粒,呈现圆状-次圆状,C/F15μm值呈现低值,排列显示弱定向,常见亚胶膜状和团聚状淀积黏土,大量的针状方解石微晶分布在孔隙边沿,孔隙度较高,主要是以圆形孔洞、囊孔占优势,孔隙壁光滑。辛店文化时期古耕作土壤层(Ah1/Ap3)与Ah2/Ap4层的主要微形态特征相似,只是C/F15μm值呈现相对高值,亚胶膜状和团聚状淀积黏土比例减少。相比于古耕作土壤层(Ah1/Ap3,Ah2/Ap4),现代耕作土壤层(Ap1)主要表现为粗颗粒,呈现次棱角状-次圆状,含有大量浓聚物状残积黏土和极少量亚胶膜状淀积黏土,含有大量的针状方解石微晶,孔隙度较低,且C/F15μm值趋于升高。古耕作土壤层Ah2/Ap4和Ah1/Ap3皆为黑垆土,它们分别是在全新世中期大暖期的环境背景之下,齐家文化时期和辛店文化时期人类简单耕作和古生物气候条件下的产物。Ap1层为淡灰钙土,它是距今约1 500年以来人类施加土粪、农业耕作和沙尘暴堆积的综合产物,其特征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形态 古耕作土壤层 现代耕作土壤层 喇家遗址 官亭盆地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与《古代中国的环境研究》一文作者商榷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小虎 夏正楷 杨晓燕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关键词 喇家遗址 环境研究 古代中国 原因 青海 环境考古 作者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人类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春燕 王明辉 叶茂林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主体为齐家文化的遗存,距今大约3900-4300年。喇家遗址古代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对于探索黄河上游古代文明,推动该地区齐家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喇家遗址出土...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主体为齐家文化的遗存,距今大约3900-4300年。喇家遗址古代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对于探索黄河上游古代文明,推动该地区齐家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喇家遗址出土的22个个体的44份牙釉质和骨骼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排除了受到污染的2份骨骼样品。其次,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喇家遗址出土22个个体的42份牙釉质和骨骼样品及8个猪牙釉质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检测数据表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小于其他动物,可以推断猪由当地饲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此其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可以代表当地的锶同位素水平。经过计算得到8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为0.710930,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可以得到喇家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058-0.710802之间。以此为前提可以推测,本次检测的22个个体中,有17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内,可能为本地出生。还有2个个体牙釉质在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上下限附近,姑且存疑;仅有3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表明这些个体可能在其他地区出生,去世后埋葬在遗址中。此外,数据分析还显示,本地出生人群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与骨骼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比较接近,暗示喇家遗址当地古人类生活方式可能比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文化 锶同位素比值 人类迁移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初步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董广辉 夏正楷 刘德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81,共3页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任务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土壤微结构,这对重建土壤形成时的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了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在喇家遗址内的土壤微结构中发现有铁质胶膜,表明了局部较强的淋溶作用。喇家遗址...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任务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土壤微结构,这对重建土壤形成时的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了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在喇家遗址内的土壤微结构中发现有铁质胶膜,表明了局部较强的淋溶作用。喇家遗址外的土壤微结构中孔隙较多,出现了大量暗色矿物,并呈现一定程度的定向排列特征,显示了成壤过程中受到生物的扰动和水流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土壤微形态 土壤微结构 水流
下载PDF
喇家遗址先民食物的初步探讨——喇家遗址灾难现场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雪莲 叶茂林 仇士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关键词 喇家遗址 文化 古食物 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考古发现与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于孟洲 王倩倩 杜战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3期199-204,共6页
喇家遗址是我国首个经多年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遗址的规模大,等级高,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分区域梳理历年来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对齐家文化聚落布局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喇家遗址是我国首个经多年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遗址的规模大,等级高,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分区域梳理历年来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对齐家文化聚落布局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种梳理工作对喇家遗址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以及未来的考古发掘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文化 聚落布局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的现场保护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煜 王明辉 +1 位作者 成小林 高志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 ,对 4座房址中出土的 2 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 ,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 ,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 (溶剂体积比 6∶4 )的混合溶... 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 ,对 4座房址中出土的 2 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 ,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 ,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 (溶剂体积比 6∶4 )的混合溶液 ,采用多次缓慢滴注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 ,滴渗法对脆弱的骨头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喇家遗址 人骨加固 现场保护 文物考古 人骨结构
下载PDF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的古地震与古溃决洪水质疑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信宝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喇家遗址是一处以距今约4000年的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黄河北岸二级阶地上的下喇家村(图1),高出于黄河河面30余m,距黄河水平距离约1 000m。吕家沟由北向南流至下喇家村,将遗址分为两部分,与... 喇家遗址是一处以距今约4000年的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黄河北岸二级阶地上的下喇家村(图1),高出于黄河河面30余m,距黄河水平距离约1 000m。吕家沟由北向南流至下喇家村,将遗址分为两部分,与岗沟汇合注入黄河。该遗址自1999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古地震 古洪水
下载PDF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磁法探测的新成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建 叶茂林 《四川文物》 2007年第1期87-90,共4页
将磁法勘探用于考古是一种新尝试,喇家遗址就此进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许多收获。
关键词 磁法探测 喇家遗址 考古发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麓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圈——兼论黄河上游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及重要学术意义和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茂林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8,共4页
青藏高原东麓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两大流域的文化,在上游地区形成了颇为明显的共性或交融性,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真实反映。长江上游一系列的南北向支流水道,构成天然的联系通道,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民族的走廊,而四川盆地处于... 青藏高原东麓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两大流域的文化,在上游地区形成了颇为明显的共性或交融性,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真实反映。长江上游一系列的南北向支流水道,构成天然的联系通道,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民族的走廊,而四川盆地处于这种交流的最有利的地理位置。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喇家遗址是探索文明起源及发展的一个考古前沿站,其中发现的一些文化遗存,对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长江上游 文化交流 喇家遗址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的孢粉分析及古环境对生业方式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乌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7,共6页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壕沟淤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使用时期在遗址周边山地丘陵、河流阶地及河漫滩地带,主要分布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中,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偏早阶段气候温和偏湿,发育阔叶植物和针叶植物...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壕沟淤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使用时期在遗址周边山地丘陵、河流阶地及河漫滩地带,主要分布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中,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偏早阶段气候温和偏湿,发育阔叶植物和针叶植物含量相差不大的森林草原植被,但到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晚阶段,在其森林草原植被中,以松为主的针叶植物花粉含量急剧增多,阔叶植物花粉含量减少,冷杉花粉增多,气候明显变冷变干,河流下切加深,地下水位下降,河流阶地面干旱少雨,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作物产量降低,古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另想补救措施。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是喇家先民经济形态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当时没有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迁徙活动,喇家先民可能会更多地选择以狩猎、采集、捕捞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因此,喇家遗址齐家文化选择的农牧混合模式是环境变迁和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孢粉分析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生业活动
下载PDF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青海省喇家遗址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妍 肖景义 +1 位作者 薛明月 谢芳亭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8-72,共5页
文章选取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案例地,依据ASEB栅格分析法构建旅游产品开发ASEB战略矩阵图,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8项原则,按照旅游产品的存在形式,划分了现实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个大类。在此基础上,基于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 文章选取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案例地,依据ASEB栅格分析法构建旅游产品开发ASEB战略矩阵图,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8项原则,按照旅游产品的存在形式,划分了现实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个大类。在此基础上,基于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构建了由观光、康体、文化、购物4个亚类和14个基本类型构成的虚拟与现实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最后提出了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产品开发 ASEB 青海喇家遗址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燕 庞奖励 +7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炊郁达 查小春 郭永强 张玉柱 尚瑞清 王兆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3-862,共10页
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 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0~1.50 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1.50~3.10 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3.10~8.50 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8.50~11.50 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1,>11.50 ka B.P.)。其中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被3组红色粘土质泥流(RC3、RC2和RC1)和山洪沙土(FFD)沉积层穿插分隔为4个亚层(S0上、S0中上、S0中下和S0下)。这证明黑垆土发育过程中,在OSL年龄3.96~3.65ka,对应于14C年龄3.85~3.60 ka B.P.出现一个山洪泥流盛行期,来自于盆地北侧沟谷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在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溢出沟槽、扩散覆盖了黄河第二级阶地面的土地。其中与大地震相伴随的第一期暴雨山洪泥流过程,摧毁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全新世 地层序列 黑垆土 史前灾难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泥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紫星 黄春长 +2 位作者 赵辉 郭永强 周亚利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对青海官亭盆地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民和县喇家遗址北部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中期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经过详细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粒度、磁化率等指标测定,从剖面中初步鉴别出两组红粘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 通过对青海官亭盆地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民和县喇家遗址北部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中期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经过详细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粒度、磁化率等指标测定,从剖面中初步鉴别出两组红粘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分别记录了发生在3850 a B.P.至3600 a B.P.期间的两场大型泥流事件。该研究主要对剖面中两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与古土壤层以及岗沟源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两层红粘土层均为喇家遗址后山沟源区域的暴雨山洪泥流堆积物,粘土质细粉沙质地,层次混乱,随古地面地形起伏变化,含沙石、黄土团块、陶片和木炭屑等。(2)单个泥流堆积层中,元素含量变化剧烈且有极值出现,这是多次暴雨泥流间歇性发生的有力证据。(3)两层红色粘土层与岗沟源区第三纪红粘土的理化特征都极为相近,据此,可推断出该剖面中两层红粘土层均源自北侧谷坡大红山(第三纪红色粘土)地区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黄河上游地区史前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古土壤 红色粘土 泥流 化学元素
下载PDF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昕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期291-292,共2页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灾难成因有过诸多讨论,本文将诸多观点予以梳理,并提出一些看法,认为造成该处史前灾难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及山洪,而很可能与黄河大洪水关系不大。
关键词 青海民和 喇家遗址 史前灾难
下载PDF
古灾难遗址发掘的现实意义——以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洋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4期162-165,共4页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并经科学印证的第一处史前灾难遗存。这一重要发现的科学意义超出了考古学的学科界限,为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对探讨史前4000年左右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人类文化的关...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并经科学印证的第一处史前灾难遗存。这一重要发现的科学意义超出了考古学的学科界限,为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对探讨史前4000年左右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灾难遗存 古地震 洪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