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悲喜变幻 为人世情态——艺术辩证法之一
1
作者 姜耕玉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6-8,共3页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等叙事艺术都离不开悲喜变幻这一人世常情 ,悲喜变幻构成叙事的情感氛围与心理节奏。以喜写悲更见悲 ,乐极生悲是艺术叙事的常用之法 。
关键词 变幻 人世情态 艺术辩证法 喜中见悲 互倚 叙事艺术 叙事手法
下载PDF
悲与喜的辩证技法
2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1期131-131,共1页
余昌谷在《漫谈小说的节奏美》(《艺谭》83年4期)一文中,颇为细致地分析了《红楼梦》艺术描写上的悲与喜的辩证技法: 把“悲”情包含在“喜”氛之中,以喜衬悲,喜中见悲,悲喜相照,造成一种跳动激荡的节奏,这是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描写上... 余昌谷在《漫谈小说的节奏美》(《艺谭》83年4期)一文中,颇为细致地分析了《红楼梦》艺术描写上的悲与喜的辩证技法: 把“悲”情包含在“喜”氛之中,以喜衬悲,喜中见悲,悲喜相照,造成一种跳动激荡的节奏,这是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描写上的值得重视的辩证技法。《红楼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绝唱。这个长篇自始至终回转着“悲”的旋律,但又不时飘漾出“喜”的音符。元妃省亲、可卿出殯、清虚观打醮、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祭家祠与开夜宴,可谓极一时之盛,写得热闹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美 旋律 音符 红楼梦 艺术描写 技法 喜中见悲 辩证 古典小说 大观园
下载PDF
从《燕赵悲歌》之“悲”谈起
3
作者 周嘉向 《小说评论》 1985年第1期79-80,45,共3页
细读《燕赵悲歌》这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武耕新既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品中表现的中心事件更不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作者何以煞费苦心,名之以“悲歌”?然而,正当人们为在中国的大地上崛起了象武耕新这样一批“农民企业家”而庆幸时,又确... 细读《燕赵悲歌》这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武耕新既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品中表现的中心事件更不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作者何以煞费苦心,名之以“悲歌”?然而,正当人们为在中国的大地上崛起了象武耕新这样一批“农民企业家”而庆幸时,又确实感到在这轰轰烈烈的事业中荡激着一种慷慨激昂、雄壮悲凉的调子,以“悲歌”名之似乎又并不过分——喜中见悲,单纯中显示着复杂,兴奋中伴随着深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性 改革者 农村改革 剧气氛 作品 喜中见悲 思考 农民企业家 篇小说 作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