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带岩浆碳酸岩的地幔源区特征——Pb-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8
1
作者 田世洪 侯增谦 +5 位作者 袁忠信 谢玉玲 费红彩 尹淑苹 衣龙升 杨志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69-677,共9页
对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的川西碳酸岩进行了详细的Pb-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碳酸岩具有非常负的ε_(Nd)值(-3.2~-18.7)和高的(^(87)Sr/^(86)Sr)_i值(0.706020~0.707923),以及较宽的^(207)Pb/^(204)Pb值(15.362~15.679)... 对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的川西碳酸岩进行了详细的Pb-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碳酸岩具有非常负的ε_(Nd)值(-3.2~-18.7)和高的(^(87)Sr/^(86)Sr)_i值(0.706020~0.707923),以及较宽的^(207)Pb/^(204)Pb值(15.362~15.679)和^(208)Pb/^(204)Pb值(38.083~39.202)的特征,明显不同于世界上由非造山作用形成的碳酸岩。它们的Sr-Nd、Pb-Pb、Sr-Pb和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多数碳酸岩来源于EMⅠ与EMⅡ之间的一种混合地幔,与元古宙不同质量比的深海/陆源沉积物和下覆的似MORB由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的再循环有关,而少数碳酸岩则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此外,通过动力学背景分析可以得出,富集地幔EMⅠ与EMⅡ之间的熔融产生了川西碳酸岩以及同时代的富钾岩浆岩,这种熔融可能是由于印度大陆板片与扬子大陆板片俯冲引起的新生代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产生的,并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渐新世分界线的从转换压扭变形向转换张扭变形的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碳酸岩 喜马拉雅碰撞 Pb—Sr—Nd同位素 地幔源区特征 动力学背景 四川西部
下载PDF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和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静 纪晨 +4 位作者 张金玉 张培震 曾令森 李占飞 王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2640-2655,共16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 w7.8级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迄今发生百余次余震,其中包括M s7.0级以上强余震,并触发正断层型小震群.此次地震发生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段,位于1934年比哈-尼泊尔M w^8.1级和...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 w7.8级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为低角度逆冲型.迄今发生百余次余震,其中包括M s7.0级以上强余震,并触发正断层型小震群.此次地震发生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段,位于1934年比哈-尼泊尔M w^8.1级和1505年木斯塘M w^8.2级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内,是自1950年察隅M w^8.4级地震以来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上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为更好地理解这次地震,本文综述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背景、断裂组合构成和几何形态、历史强震分布和破裂范围、现代小地震活动性特征、强震孕育的基本模式、震间加载和同震位移的空间互补性.在简单介绍同震破裂的断面初始解基本特征基础上,初步讨论了这次尼泊尔地震与喜马拉雅带特征型地震的关系,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比较,以及低角度逆冲地震破裂的地表出露和对区域地震危险趋势的指示意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 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 尼泊尔Mw7.8级地震 低角度逆冲型地震 背景 强震孕育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