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
徐文培
|
《求是学刊》
CSSCI
|
1997 |
4
|
|
2
|
对位世界与对位式结构 试析《喧嚣与骚动》的叙述手法 |
杨洋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3
|
论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中班吉部分的功能与技巧 |
台园园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4
|
|
4
|
《喧嚣与骚动》之绵延解读 |
艾桂琴
|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
2013 |
1
|
|
5
|
《喧嚣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描写 |
杨爱英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2
|
|
6
|
《喧嚣与骚动》中“意识流”艺术表现力的再认识 |
刘芳宏
|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
2015 |
2
|
|
7
|
《喧嚣与骚动》中文学与影视的意识流表达新范式 |
关莉红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8
|
试评《喧嚣与骚动》的主要艺术手法 |
刘洁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9
|
在喧嚣与骚动中衰亡——《喧嚣与骚动》文本特征分析 |
魏蔡连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0
|
《喧嚣与骚动》中时序颠倒叙事的运用新探 |
张香萍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1
|
浅谈时间在福克纳作品《喧嚣与骚动》中的应用 |
王苗苗
|
《科技信息》
|
2007 |
0 |
|
12
|
时间消逝于“喧嚣与骚动”——论隐在的读者对《喧嚣与骚动》的接受 |
庞璃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3
|
随风而去的荣耀——浅析《喧嚣与骚动》的思想和艺术 |
于海江
|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1
|
|
14
|
探究《喧嚣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
梁永华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5
|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喧嚣与骚动 |
王歆昱
|
《海外英语》
|
2019 |
1
|
|
16
|
福克纳与《喧嚣与骚动》 |
刘莎
|
《语文天地(初中版)》
|
2000 |
0 |
|
17
|
试论《喧嚣与骚动》的主要艺术手法 |
李建莉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8
|
谈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的人物特点与艺术特色 |
程琳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9
|
《呼啸山庄》与《喧嚣与骚动》疯癫书写的多重身 |
杨依柳
李增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20
|
《喧嚣与骚动》之现代主义解读 |
张学祥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