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9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吐鲁番等诸民族间丧仪葬俗之交流——以汉藏回鹘西夏《十王经》存本谈起
1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西夏与西藏本,敦煌又由汉、藏、回鹘、西夏诸族主导过当地政权。因而,藉此窗口线索考察诸宗教民族丧俗因素,或可了解诸族宗教之交流并获知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王经 十王图 丧仪 葬俗 回鹘 西夏 西藏 摩尼教 拜火教
下载PDF
大学生抗逆力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回溯不同年龄阶段丧亲经历为例
2
作者 李成齐 李爽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05-114,共10页
丧亲事件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为了解丧亲经历大学生的抗逆力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选择14名没有达到延长哀伤障碍诊断标准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整体—内容模式对访谈文本进行叙事分... 丧亲事件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为了解丧亲经历大学生的抗逆力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选择14名没有达到延长哀伤障碍诊断标准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整体—内容模式对访谈文本进行叙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形成历程分为:得知死讯,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元反应;直面丧亲,葬礼上不得不接受死亡的发生;生活重启,伤口与结痂同在等3个主题、13个次主题。影响因素分为家庭社会支持是否充足、意义重构是否完成等2个主题、7个次主题。应通过对高校学生生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引导丧亲者对丧亲意义进行重构、营造家庭—学校—社区协助育人的抗逆系统这三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经历丧亲事件时的抗逆力,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大学生 抗逆力 形成历程 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
下载PDF
离散批评、“第三空间”理论与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的解读
3
作者 沈燕清 朱雨茵 《八桂侨刊》 2024年第1期13-21,94,共10页
华人离散群体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婚丧文化史的研究多从离散批评的角度探析华人对中国传统婚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忽略了其日益呈现出来的在地化趋势。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是现存稀见多语种未刊华... 华人离散群体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婚丧文化史的研究多从离散批评的角度探析华人对中国传统婚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忽略了其日益呈现出来的在地化趋势。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是现存稀见多语种未刊华人民间文献,集中反映了荷治时期印尼华人的族群认同与信俗迁移,展现出华族母体文化、西方异域文化、印尼土著文化在华人婚丧文化中杂糅共生、包容互渗的奇特现象。在离散批评的基础上,利用“第三空间”理论对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进行全面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是利用民间文献对华人婚丧文化史展开的深入研究,为华人社会的真实存在提供有力证据并对族群多元文化主义给予直接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批评 第三空间 吧城公堂 婚丧档案
下载PDF
挽歌起源诸说辨析及其与丧歌丧乐的关系
4
作者 时国强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挽歌为挽柩送葬之歌,具有明确的丧葬仪式要求,以此衡量挽歌起源诸说,真正切合挽歌适用场景的只有绋讴说最为接近,其他说法皆与挽柩送葬的适用场景有较大出入,不太可能演化出挽歌之体。在绋讴演变成挽歌的过程中,丧歌丧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挽歌为挽柩送葬之歌,具有明确的丧葬仪式要求,以此衡量挽歌起源诸说,真正切合挽歌适用场景的只有绋讴说最为接近,其他说法皆与挽柩送葬的适用场景有较大出入,不太可能演化出挽歌之体。在绋讴演变成挽歌的过程中,丧歌丧乐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丧歌丧乐氛围的酝酿铺垫,挽柩而歌的绋讴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尔后又在与丧歌丧乐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经由先秦汉魏的民间沿习与官方默许,至西晋挚虞力争,最终得到官方书面形式的正式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起源 丧歌丧乐
下载PDF
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最佳证据总结
5
作者 沈云霞 庄一渝 +6 位作者 王莉 何雪花 刘经邦 武瑞娟 孙磊 陈利青 张慧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5,共6页
目的总结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开展丧亲支持服务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关于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 目的总结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开展丧亲支持服务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关于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丧亲支持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人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主题提取和汇总证据。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1篇指南、6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共识、3篇随机对照试验。从丧亲支持团队要求、丧亲支持原则、丧亲支持评估、通用丧亲支持策略、专业丧亲支持策略5个方面总结形成25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的医务人员对丧亲家属提供丧亲支持的最佳证据内容较全面,可为临床开展高质量的丧亲支持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丧亲 家属 安宁疗护 丧亲支持 哀伤辅导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丧亲者哀伤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冯梅 罗丹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88,共3页
哀伤是指丧亲者在亲人离世后的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内出现的生理、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1]。可分为自然哀伤和病理哀伤[2]。短时间内可自行缓解的为自然哀伤,否则将发展为病理哀伤。当丧亲者的哀伤情绪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有孤独... 哀伤是指丧亲者在亲人离世后的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内出现的生理、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1]。可分为自然哀伤和病理哀伤[2]。短时间内可自行缓解的为自然哀伤,否则将发展为病理哀伤。当丧亲者的哀伤情绪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有孤独感、无意义感和情感分离等反应,严重损害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 哀伤 哀伤评估 评估工具
下载PDF
丧亲者哀伤辅导及其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盛艳蕾 胡露红 +1 位作者 何丽 王倩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48,共6页
对安宁疗护服务中丧亲者的哀伤状态、哀伤评估和干预方式进行综述,并提出在安宁疗护实践中哀伤辅导所需的关键结构和过程,为临床探索哀伤干预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安宁疗护 丧亲者 哀伤辅导 复杂哀伤障碍 干预 综述
下载PDF
哀伤辅导视角下儿童丧亲主题绘本的疗愈效用——基于对9本绘本的叙事分析
8
作者 李爽 李成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探究儿童丧亲主题绘本的疗愈效用,以哀伤辅导理论为指导框架对《小伤疤》等9本丧亲主题绘本进行叙事分析。研究发现,丧亲主题绘本多数都构建了完整的哀伤历程,分为5个阶段:“故事开端:叙述过去映射正向情感联结;第一次转折:以委婉言... 为探究儿童丧亲主题绘本的疗愈效用,以哀伤辅导理论为指导框架对《小伤疤》等9本丧亲主题绘本进行叙事分析。研究发现,丧亲主题绘本多数都构建了完整的哀伤历程,分为5个阶段:“故事开端:叙述过去映射正向情感联结;第一次转折:以委婉言语表达死亡事实;情绪高潮:主人公强烈宣泄负面情绪;第二次转折:寻求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故事结尾:与过去挥手告别开启新生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以优化。例如,绘本创作要直面亲人死亡的生物性事实,建构亲人“永生”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创新。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要关注丧亲儿童的心理健康,灵活运用绘本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丧亲儿童走出哀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儿童 绘本 阅读疗法 哀伤辅导 叙事分析
下载PDF
丧系网络亚文化对青年奋斗精神的消解及应对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雅楠 陈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青年奋斗精神不仅是激励青年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有力武器。但近年来,部分带有丧系内核的网络亚文化正不断消解青年对奋斗精神的认知,表现为符号表征异化奋斗认知、碎片传播窄化奋斗认知、圈层... 青年奋斗精神不仅是激励青年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有力武器。但近年来,部分带有丧系内核的网络亚文化正不断消解青年对奋斗精神的认知,表现为符号表征异化奋斗认知、碎片传播窄化奋斗认知、圈层效应极化奋斗认知;同时,这些亚文化还借助话语、图像、消费、娱乐等手段,通过边缘—主流、虚拟—现实、个体—群体等路径不断消解青年对奋斗精神的建构。基于此,从规范网络亚文化体系澄清青年奋斗认知、协同网络思政促进青年奋斗建构、增强文化自信夯实青年奋斗底气3个层面培育青年奋斗品质,引导青年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系文化 网络亚文化 青年心理 奋斗精神 网络空间治理
下载PDF
析家礼本义 发时代深思——评陈延斌教授等新著《中国传统家礼研究》
10
作者 蒋林 王泽应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0-85,共6页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值、指引家礼路径,回答了“家礼该往何处去?”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该书是一部立文化新意、发伦理深思、担时代责任,既有根有魂又立意高远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冠婚丧祭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汉语哲学核心概念“无我”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
11
作者 何欢欢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相对立的“识”,“无我”就意味着肯定“唯识”。但汉译佛典对此不作区分甚至无法予以区分,因此,作为翻译名相的“无我”以及另一译词“非我”都妨碍了对作为外来义理之“无我”的正确理解。佛教入华之初多用老庄术语翻译佛典,曾以“非身”对译“无我”这一目标概念,“非身”源于老子的“无身”;而后“非身”完全被“无我”所替代,“无我”的本土思想资源应为庄子的“吾丧我”。随着佛教思想渗入中国文化,“无我”又由佛入儒,在词义和用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儒家的“无我”源于孔子“毋我”,但宋明理学家受到佛教义理的浸润,对“我”的理解从私利转化为私利主体,把佛教中以本体论意义为主的“无我”,诠释成儒学体系中表达道德境界为主的名相。“无我”从“汉译”到“汉化”“中国化”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展示了外来语词传播、发展、融入并最终成为汉语哲学本身的一种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非身 吾丧我 毋我 无私
下载PDF
传承与嬗变:韩国儒教丧祭礼之历史迁衍及文化影响
12
作者 李泽华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5,167,共12页
以丧祭礼为重点的儒教礼仪是韩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三国时期,儒家三年丧与丧服制度等丧祭礼仪不断流入,但这些礼仪主要局限于王室,至高丽时期,儒教丧祭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巫俗和佛教为基础的礼仪生活,呈现出与巫俗和... 以丧祭礼为重点的儒教礼仪是韩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三国时期,儒家三年丧与丧服制度等丧祭礼仪不断流入,但这些礼仪主要局限于王室,至高丽时期,儒教丧祭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巫俗和佛教为基础的礼仪生活,呈现出与巫俗和佛教并行或混合的丧祭礼形态。14世纪末,随着《朱子家礼》的引入,朝鲜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理念,把《朱子家礼》中的“冠婚丧祭”作为礼仪的一般性规定,使韩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变为了儒教式礼仪。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熏染下,韩国儒教丧祭礼开启了内容与形式上的革变,主要体现于祭祀对象的缩减、行祭时间的转替及礼仪空间的变动,以此来适应城市化进程与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虽然儒教丧祭礼产生了一定的形变,但其本质特性依然维持其中,并对其他宗教礼仪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儒教传统 儒教礼仪 丧祭礼 礼仪世俗化
下载PDF
“斯文尽丧”还是“斯文未尽丧”——五代审美文化史研究中一段问题史再议
13
作者 刚祥云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代是介于由唐入宋的过渡时期,是连接两座文化高峰的“垭口”,亦是观测中国文化重心渐次南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带因延续唐末藩镇割据、武夫专权,变国若传舍,战争不断,文化总体处于凋零状态。然而,在中原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代是介于由唐入宋的过渡时期,是连接两座文化高峰的“垭口”,亦是观测中国文化重心渐次南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带因延续唐末藩镇割据、武夫专权,变国若传舍,战争不断,文化总体处于凋零状态。然而,在中原文化凋零之际,南唐、吴越、川蜀、南闽等地因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与文化建设,通过兴建学校、藏书、修史、刻经、文教、科举、书艺创作等方式培养“多秀士”,护持文脉,使得流淌在乱世夹缝之中微弱的“文化绵流”和“尚文余绪”以及个别审美新风尚得以发展,不绝如缕,汇入宋代,为宋初百年文化建设做了铺垫。以此来反观宋人评断五代“斯文尽丧”,可能另有隐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美学 斯文尽丧 刻经修史
下载PDF
互文性视域下庄子“吾丧我”阐释——以《庄子》内篇为核心
14
作者 朱玉婷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19-30,共12页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庄子》内篇 消解 复归 互文性
下载PDF
2016年以来学界关于“丧文化”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15
作者 毛玉婷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2-94,共13页
丧文化是一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充满消极、颓废、麻木情绪的亚文化新形式。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丧文化的缘起和流变、演绎和界定、生成机理、时代特征、影响和应对策略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系统性阐述和探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 丧文化是一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充满消极、颓废、麻木情绪的亚文化新形式。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丧文化的缘起和流变、演绎和界定、生成机理、时代特征、影响和应对策略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系统性阐述和探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诸如低水平重复、研究范式过时、定量研究匮乏、学理研究缺乏深度等问题和不足。未来学界的研究应致力于加大创新力度、更新研究范式、完善研究方法、深化学理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青年亚文化 丧系文化 网络流行文化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青年“丧文化”的现实表征、生成逻辑与引导路径
16
作者 徐黎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2期138-142,共5页
“丧文化”集中表现为颓废、悲伤等消极情绪色彩,影响青年的日常生活,弱化青年理想信念,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对此,有必要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层面入手,宣传与规范软硬兼施,明确国家主流价值;线上与线下协同治理,优化社会发展环... “丧文化”集中表现为颓废、悲伤等消极情绪色彩,影响青年的日常生活,弱化青年理想信念,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对此,有必要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层面入手,宣传与规范软硬兼施,明确国家主流价值;线上与线下协同治理,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教育与引导精准发力,保障高校思政效果;培养与提升相互助力,树立个体正确认知,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更好地促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融合,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丧文化” 网络
下载PDF
“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
17
作者 彭思敏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6-160,共5页
“摆烂”“躺平”等“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这一现象折射出青年人在社会变革转型期形成的亚健康心理状态。面对“丧文化”带来的青年成长困境,可以从青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出发,通过培养自己的自愈力、感知力和... “摆烂”“躺平”等“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这一现象折射出青年人在社会变革转型期形成的亚健康心理状态。面对“丧文化”带来的青年成长困境,可以从青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出发,通过培养自己的自愈力、感知力和行动力来构建自我调适的心理机制以助力“习得性乐观”的养成,通过基于奋斗精神的价值观培育及劳动教育来解构“丧文化”语言体系,通过“重要他人”来构建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抵御“丧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积极心理品质 培育
下载PDF
带头大哥
18
作者 吕航 《中国商界》 2024年第1期232-232,共1页
汉末三国,英雄会聚。有想匡济天下的曹操,就有想改朝换代的袁绍。建宁四年(171年),26岁的袁绍终于脱下孝服,结束了匪夷所思的六年丧期,从家乡豫州汝南郡来到帝都洛阳,发起成立反宦官团体——帝国精英小密圈,张邈、许攸、伍琼、刘岱以及... 汉末三国,英雄会聚。有想匡济天下的曹操,就有想改朝换代的袁绍。建宁四年(171年),26岁的袁绍终于脱下孝服,结束了匪夷所思的六年丧期,从家乡豫州汝南郡来到帝都洛阳,发起成立反宦官团体——帝国精英小密圈,张邈、许攸、伍琼、刘岱以及曹操等人相继加入。作为带头大哥,长得帅是必须的,《三国志》和《后汉书》均夸奖袁绍“姿貌威容”。袁绍大哥不仅形象好、气质佳,还特别有钱。他出手阔绰,周济朋友,馈赠礼物,十分潇洒。相比帅气的外表和花不完的钱财,袁绍的家族背景最是羡煞他人。袁绍出身于东汉帝国中晚期最显赫的家族——汝南袁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南郡 袁绍 丧期 《后汉书》 《三国志》 汉末三国 家族背景 出手阔绰
下载PDF
明清悼夫诗背景下的芳卿悼亡诗解读
19
作者 顾以诺 《曹雪芹研究》 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
明清时期女性悼夫之作已经颇有规模,成为悼亡诗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曹雪芹书箱子”背后的芳卿悼亡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与明清女诗人的悼夫诗相比,芳卿悼亡诗显示出更强的个人叙事特征:(1)特殊的、突发的写作场合,使其“有... 明清时期女性悼夫之作已经颇有规模,成为悼亡诗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曹雪芹书箱子”背后的芳卿悼亡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与明清女诗人的悼夫诗相比,芳卿悼亡诗显示出更强的个人叙事特征:(1)特殊的、突发的写作场合,使其“有丧而赋诗”;(2)将“未亡”删去,显示出独特的自我身份认知;(3)对亡者的评价,避“德行”而重“风度”。芳卿悼亡诗的新解读,对我们理解曹雪芹的第二段婚姻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卿悼亡诗 有丧而赋诗 未亡 曹雪芹
下载PDF
隔代抚养青少年祖辈去世后家庭关系重建的辅导
20
作者 丁钰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第5期51-53,共3页
一位隔代抚养的高中女生在爷爷去世之后又面临奶奶重病,引发了复杂的哀伤情绪,心理教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研发的问题管理家辅导技术,通过压力管理、问题管理、积极行动、重建社会支持四个步骤进行丧亲辅导,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分析了隔... 一位隔代抚养的高中女生在爷爷去世之后又面临奶奶重病,引发了复杂的哀伤情绪,心理教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研发的问题管理家辅导技术,通过压力管理、问题管理、积极行动、重建社会支持四个步骤进行丧亲辅导,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分析了隔代抚养青少年祖辈去世后建立新的家庭关系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应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代抚养 问题管理家 丧亲辅导 关系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