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喷雾可视化装置的碰撞喷雾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宇 隆武强 +1 位作者 杜宝国 陈雷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3,共4页
设计了一套由定容室、供油系统、控制系统、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组成的定容弹喷雾可视化试验系统。利用系统对不同背压下,带有中央凸台的TR燃烧室的碰撞喷雾分布特性进行高速摄影研究。通过分析喷雾照片可知随着背压增加,油束的贯穿距减... 设计了一套由定容室、供油系统、控制系统、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组成的定容弹喷雾可视化试验系统。利用系统对不同背压下,带有中央凸台的TR燃烧室的碰撞喷雾分布特性进行高速摄影研究。通过分析喷雾照片可知随着背压增加,油束的贯穿距减小,喷雾分布的扩散度提高,喷雾锥角增大,碰壁后喷雾空间分布更加均匀,观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成相清晰、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使用灵活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可视化 高速摄影 碰撞
下载PDF
柴油机多片碰撞喷雾的图像处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鹏 杜宝国 隆武强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8,共4页
进行了柴油机多片碰撞喷雾可视化的试验研究,并应用基于MATLAB工具箱而开发的数字图像处理程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程序可得到较清晰的喷雾二值图像,便于提取喷雾贯穿距、扩散角和扩散范围等信息,说明该程序是柴油机喷... 进行了柴油机多片碰撞喷雾可视化的试验研究,并应用基于MATLAB工具箱而开发的数字图像处理程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程序可得到较清晰的喷雾二值图像,便于提取喷雾贯穿距、扩散角和扩散范围等信息,说明该程序是柴油机喷雾可视化研究的有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碰撞 可视化 MATLAB
下载PDF
涡流燃烧室碰撞喷雾模拟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安西方 《柴油机》 2011年第3期8-13,共6页
应用FIRE软件,对一种吊钟型涡流室式柴油机的压缩、喷雾过程进行模拟,考察气流运动、喷雾方向对混合气形成、分布、扩散过程的影响。对于喷雾过程,主要通过缸内的燃空当量比分析了燃油的分布情况;由油滴在涡流室内的粒径云图观察喷雾的... 应用FIRE软件,对一种吊钟型涡流室式柴油机的压缩、喷雾过程进行模拟,考察气流运动、喷雾方向对混合气形成、分布、扩散过程的影响。对于喷雾过程,主要通过缸内的燃空当量比分析了燃油的分布情况;由油滴在涡流室内的粒径云图观察喷雾的形态。模拟结果表明:涡流室内强烈的气流运动对燃油的雾化作用很大,由于气流的阻尼作用,油滴不断破碎、雾化、蒸发,最终形成可燃混合气;改变喷雾方向,可以实现燃油的碰撞喷雾,油滴的破碎,使混合气在涡流室内均匀分布,有利于燃油的充分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燃烧室 碰撞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柴油机碰撞分流喷雾方案对比试验研究
4
作者 陈雷 封超 +3 位作者 张静 刘凯 刘宇 曾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定容弹试验台上,对2种结构的碰撞分流燃烧室方案的燃油雾化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碰撞分流方案及背压对燃油雾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碰撞导向面方案对燃油的剥离作用更为明显,其燃油空间分布范围更大,油气混合更为均匀;油束与... 在定容弹试验台上,对2种结构的碰撞分流燃烧室方案的燃油雾化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碰撞分流方案及背压对燃油雾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碰撞导向面方案对燃油的剥离作用更为明显,其燃油空间分布范围更大,油气混合更为均匀;油束与碰撞凸缘方案的外凸结构碰撞后迅速向两侧运动,碰撞面对油束来流方向速度的限制作用不大,导致碰撞后燃油大部分堆积在燃烧室壁面位置附近,空间分布范围较小;随着背压升高,碰撞油束的壁面剥离现象及油束锋面的扩散现象均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碰撞 导流
下载PDF
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双喷油器碰撞喷雾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宇航 赵振峰 +3 位作者 张付军 谢钊毅 鲁怡 崔华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1-1890,共10页
为了获得良好的混合气,保证燃烧室形状、喷雾特性及缸内气体流动之间有良好的匹配,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燃烧室的喷雾特性,使用纹影法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喷油器布置方案、喷射压力、定容弹弹体压力和喷油持续期对油束贯穿距离... 为了获得良好的混合气,保证燃烧室形状、喷雾特性及缸内气体流动之间有良好的匹配,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燃烧室的喷雾特性,使用纹影法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喷油器布置方案、喷射压力、定容弹弹体压力和喷油持续期对油束贯穿距离及喷雾空间扩散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喷射压力75 MPa、弹体压力2 MPa、喷油持续期1.5 ms的工况下,双喷油器布置方案与单喷油器布置方案相比,空间扩散率更高,更有利于燃油的雾化;喷射压力的提高有利于燃油在空间的扩散,但近壁区内分布的燃油会随着喷射压力的提高而增加,造成"湿壁"现象;弹体压力过小会使油雾在壁面附近形成浓混合气区域,过大的弹体压力又会使燃油更多集中在中心区域;随着喷油持续期的增加,油束贯穿距离和空间扩散率的增加越来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碰撞 纹影法 油器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Matlab数字图像处理的多片喷雾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杜宝国 隆武强 +2 位作者 冯立岩 陈雷 刘宇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从提高直喷柴油机缸内油气分布均匀性及减少燃油附壁来降低排放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利用多孔油嘴喷出的油束近距离撞击导向平面的多片喷雾系统。应用高速摄影对自由喷雾和多片喷雾的喷雾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使用Matlab软件对数字图片进行... 从提高直喷柴油机缸内油气分布均匀性及减少燃油附壁来降低排放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利用多孔油嘴喷出的油束近距离撞击导向平面的多片喷雾系统。应用高速摄影对自由喷雾和多片喷雾的喷雾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使用Matlab软件对数字图片进行后处理,测取了投影喷雾贯穿距、喷雾锥角、喷雾面积等宏观喷雾特性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与自由喷雾相比,在相同背压条件下,多片喷雾的投影贯穿距明显缩短,投影喷雾扩散角、投影喷雾面积增大;碰撞后油滴细化,雾化改善,油束液核区减小;多片喷雾具有扩散度高、液核区小、空间分布均匀等特点,有利于缸内均匀混合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碰撞 特性 高速摄影 图像处理
下载PDF
直喷式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系统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齐鲲鹏 田江平 +1 位作者 董鹏博 隆武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9,共6页
为了改善柴油机燃烧室中的燃油碰壁和油束雾化,提出了一种具有圆形导向碰撞台的直喷式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系统。该燃烧系统通过燃烧室形状与燃油喷雾的配合,实现了燃油喷雾的双层分流和二次雾化,有效地利用了余隙内的空气,使得可燃混合... 为了改善柴油机燃烧室中的燃油碰壁和油束雾化,提出了一种具有圆形导向碰撞台的直喷式柴油机双层分流燃烧系统。该燃烧系统通过燃烧室形状与燃油喷雾的配合,实现了燃油喷雾的双层分流和二次雾化,有效地利用了余隙内的空气,使得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更加充分。数值模拟表明,双层分流燃烧系统中燃油密度分布更加均匀,使得燃烧过程中燃烧室内温度分布也相对均匀。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喷油提前角下Ⅱ型双层分流燃烧系统与普通ω燃烧室燃烧系统相比,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量平均增加12.4%的情况下,其油耗和碳烟排放量分别平均降低5.5%和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双层分流燃烧系统 喷雾碰撞 模拟与试验
下载PDF
直喷式柴油机涡流室燃烧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魏胜利 杜宝国 +2 位作者 冯立岩 冷先银 隆武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2,共4页
为改善直喷式柴油机缸内的喷雾分布特性及混合气形成质量,从加强燃烧室内的气流运动角度出发,提出了直喷式涡流室燃烧系统,应用AVL FIRE软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进行了初步性能试验。结... 为改善直喷式柴油机缸内的喷雾分布特性及混合气形成质量,从加强燃烧室内的气流运动角度出发,提出了直喷式涡流室燃烧系统,应用AVL FIRE软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进行了初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直喷式涡流室燃烧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缸内混合气均匀性,从而改善燃烧;使用4×0.36×150°油嘴在供油提前角为7°CA时要低于10°CA时的NOx和碳烟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涡流室燃烧系统 燃烧室 碰撞 纵向涡流
下载PDF
适用于内燃机喷雾的改进液滴碰撞结果划分准则 被引量:2
9
作者 索少一 贾明 +1 位作者 刘红 姜霖松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31-2839,共9页
本文主要对液滴碰撞领域的反弹/聚合准则进行了改进,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Ashgriz和Poo建立的反溅分离/聚合准则的局限性,进而修正了由Munnannur和Reitz提出的拉伸分离/反溅分离重合区域划分准则。结合此前改进的拉伸分离/聚合准则与Gotaa... 本文主要对液滴碰撞领域的反弹/聚合准则进行了改进,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Ashgriz和Poo建立的反溅分离/聚合准则的局限性,进而修正了由Munnannur和Reitz提出的拉伸分离/反溅分离重合区域划分准则。结合此前改进的拉伸分离/聚合准则与Gotaas等人建立的反溅分离/聚合准则,最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适用于内燃机喷雾领域的、考虑内燃机缸内气相特性及不同燃油液滴物性等条件的液滴碰撞结果划分准则,并基于液滴碰撞实验及本文喷雾对撞实验,对改进准则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喷雾碰撞 液滴碰撞结果 划分准则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heavy petroleum fraction by posi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T-ICR mass spectrometry and 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 Bond dissociation behavior and aromatic ring architecture of basic nitrogen compounds 被引量:5
10
作者 ZHANG LinZhou ZHANG YaHe +3 位作者 ZHAO SuoQi XU ChunMing CHUNG Keng H. SHI Qua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874-882,共9页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bond dissociation behavior and aromatic ring architecture of basic nitrogen compounds in Sudan heavy petroleum fraction. Both broadband and quadrupole isolation modes positive-ion electrospray ...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bond dissociation behavior and aromatic ring architecture of basic nitrogen compounds in Sudan heavy petroleum fraction. Both broadband and quadrupole isolation modes posi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 MS) coupled with 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 (CID) tech- niqu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 low sulfur crude oil derived vacuum residuum (VR). The appropriate CID operating condi- tion was selected by comparing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of the basic nitrogen compounds under various CID operat- ing conditions. Both odd- and even-electron fragment ions were observed from the mass spectrum, indicating that the hetero- lyric and homolytic bond cleavage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the CID process. The odd-electron fragment ions were predominant in each class species, indicating preferential heterolytic bond cleavages. At the optimal CID condition, the alkyl groups decomposed deeply and just left the aromatic cores of the nitrogen compound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double bond equivalent (DBE) valu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fragment and parent ions, revealing that the domination of single cor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CR MS CID heavy oil molecular 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