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CR-neuropeptide轴通过促进细菌感染期间的替代性极化来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跃
1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27-227,共1页
据Gour N 2024年2月13日[Immunity,2024,57(2):333-348.]报道,美国所罗门-H-斯奈德神经科学系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中性粒细胞不同功能状态的机制,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Mrgpra1信号在中性粒细胞中的关键作用,它控制着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性肺炎... 据Gour N 2024年2月13日[Immunity,2024,57(2):333-348.]报道,美国所罗门-H-斯奈德神经科学系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中性粒细胞不同功能状态的机制,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Mrgpra1信号在中性粒细胞中的关键作用,它控制着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性肺炎期间的活化。该团队发现的一种平衡中性粒细胞反应的途径,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难治性肺部感染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肺炎 难治性肺部感染 嗜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 G蛋白偶联受体 神经科学 斯奈德 GPCR
下载PDF
妊娠时人嗜中性粒细胞抗原-2a(NB1)表达和嗜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意义
2
作者 赵国胜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4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妊娠 嗜中性粒细胞抗原-2a 表达 嗜中性粒细胞 数量 单核细胞
下载PDF
嗜中性粒细胞是人抵抗素表达的主要细胞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振秋 张巧 +5 位作者 徐彤 田辉 任桂萍 李璐 刘向宇 李德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4,共7页
抵抗素(resistin)是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大量表达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型蛋白.近年研究发现,人与啮齿类动物的抵抗素组织表达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小鼠抵抗素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表达,而人抵抗素主要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且在骨髓组织中大... 抵抗素(resistin)是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大量表达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型蛋白.近年研究发现,人与啮齿类动物的抵抗素组织表达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小鼠抵抗素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表达,而人抵抗素主要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且在骨髓组织中大量表达,但目前骨髓中的细胞定位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成人骨髓及外周血白细胞中抵抗素表达细胞的类型.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髓中抵抗素表达细胞,结果显示,抵抗素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呈杆状和分叶核状的成熟粒细胞中,其中杆状核粒细胞表达较高,分叶核粒细胞表达减弱.Anti-hresistin IgG-Biotin-PE单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选外周血白细胞中抵抗素表达细胞后经瑞氏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抵抗素表达细胞主要为杆状和分叶核状的嗜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且抵抗素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RT-qPCR结果在RNA水平上证明,人抵抗素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大量表达.Anti-hresistin IgG-FITC和anti-HNL IgG-Biotin-PE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进一步证明,抵抗素的主要表达细胞为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人骨髓及外周血中抵抗素主要在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中表达,这一研究结论为人抵抗素与炎症反应的关联性及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抵抗素 骨髓 外周血 嗜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蛋白质组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开东 柳楠 +5 位作者 杜立新 魏彩虹 张莉 路国彬 赵福平 刘积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98-1303,共6页
嗜中性粒细胞是防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且已有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在奶牛乳腺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对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成功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 嗜中性粒细胞是防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且已有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在奶牛乳腺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对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成功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双向电泳凝胶图谱,并通过MALDI-TOF MS鉴定获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7种,主要涉及细胞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相关蛋白通路。实验获得的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有望为今后奶牛乳房炎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嗜中性粒细胞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猪嗜中性粒细胞cAMP磷酸二酯酶的提取与活性检测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武 姜代勋 +4 位作者 杨柳 胡燕 张春霞 于同泉 路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提取动物体的cAMP磷酸二酯酶(PDE),并检测其活性,为兽医临床研究PDE活性的生理病理变化和中西药物对PDE活性调节作用建立实验方法。方法:猪血经过葡聚糖沉降,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特殊分离液洗涤和红细胞溶胀后,获得嗜中性白细胞。... 目的:提取动物体的cAMP磷酸二酯酶(PDE),并检测其活性,为兽医临床研究PDE活性的生理病理变化和中西药物对PDE活性调节作用建立实验方法。方法:猪血经过葡聚糖沉降,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特殊分离液洗涤和红细胞溶胀后,获得嗜中性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破碎后释放PDE,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 HPLC)法测定反应体系中cAMP的含量,根据底物(cAMP)的减少量,确定嗜中性白细胞中PDE活性。结果:经显微镜计数嗜中性粒细胞纯度达95%;酶量在10~40μl间对cAMP的分解率为9 90%~31 39%,与PDE活性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 99)。结论:猪嗜中性粒细胞中含有高纯度、高活性的cAMP PDE;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准确测定PDE反应前后cAMP含量的变化;两种方法结合可以作为兽医临床研究机体PDE活性变化和中西药物对PDE活性调节作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中性粒细胞 CAMP 磷酸二酯酶 提取技术 活性检测
下载PDF
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连德 邹玉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2-36,共5页
运用吖啶橙检测法研究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测定了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il)的吞噬和杀伤能力。结果发现 ,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分别和金... 运用吖啶橙检测法研究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测定了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il)的吞噬和杀伤能力。结果发现 ,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分别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温育 30~ 180min ,吞噬百分率分别由 15%增加到 6 5%、由 9%增加到 6 3% ,杀伤百分率由 6 %增加到 6 2 %、由 2 %增加到 6 4 % ,吞噬指数由 0 .56增加到11.92、由 0 .14增加到 10 .77,杀伤指数由 0 .32增加到 0 .95、由 0 .2 0增加到 0 .95。温育 180min以内 ,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对 2种细菌的吞噬和杀伤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和杀伤能力强于对大肠杆菌的。 180min以后 ,中华鳖嗜中性粒细胞对 2种细菌的吞噬和杀伤能力达到最大值 ,两者的数值相近。 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嗜中性粒细胞 吞噬功能 吖啶橙检测法
下载PDF
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鹏 邢杰 +1 位作者 阎玉文 马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单核细胞(Monocyte,Mon)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检测总IgE、特异性IgE、总IgG和特异性IgG,然后取IgE和IgG高检测值时相的血清为免疫血清,以CO2培养法观察免... 目的探讨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单核细胞(Monocyte,Mon)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检测总IgE、特异性IgE、总IgG和特异性IgG,然后取IgE和IgG高检测值时相的血清为免疫血清,以CO2培养法观察免疫血清对Neu、Mon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结果大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和3周,血清特异性IgE最高,感染后5周,特异性IgG阳性率最高。在免疫血清存在时,无论感染鼠还是正常鼠的Neu和Mon对旋毛虫幼虫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感染鼠Neu的作用更强。孵育48 h时,Neu和Mon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率分别为42.1%和23.0%。结论大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总IgE与特异性IgE、总IgG与特异性IgG同步增加;在免疫血清存在的情况下,Neu和Mon均有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但感染鼠Neu的作用更强;Neu和Mon发挥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时主要依赖的是I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IgE IgG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下载PDF
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血清锌、铜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燕玉 罗绍凯 +2 位作者 吴玉山 安业浩 于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6期254-256,共3页
选取活动期强直性脊椎炎患者58例,经检测发现其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下降,血清锌水平降低,同时发现白细胞内的中毒颗粒的出现率升高。与由100名大学生组成的正常对照组相比,上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强直性脊椎炎患... 选取活动期强直性脊椎炎患者58例,经检测发现其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下降,血清锌水平降低,同时发现白细胞内的中毒颗粒的出现率升高。与由100名大学生组成的正常对照组相比,上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可能存在着抗菌及NAP活性方面的免疫功能缺陷;而补锌可能会提高NAP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 脊椎炎 嗜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TNF-α在冻融嗜中性粒细胞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晋凌云 刘嘉瀛 +1 位作者 杨增仁 颜培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组织冻融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右旋糖酐沉降法分离的大鼠嗜中性粒细胞(PMN)和体外培养的大鼠VEC为实验材料,建立细胞冻融模型。通过测定培养液中LDH活性确定VEC损伤程度...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组织冻融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右旋糖酐沉降法分离的大鼠嗜中性粒细胞(PMN)和体外培养的大鼠VEC为实验材料,建立细胞冻融模型。通过测定培养液中LDH活性确定VEC损伤程度,采用活性染料吞噬法检测与VEC粘附的PMN数,以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表达。结果:TNF-α上调冻融PMN表面LFA-1表达,促进冻融PMN与正常VEC粘附,增强VEC损伤。抗LFA-1Mab部分阻断冻融PMN与正常VEC粘附,减轻VEC损伤。结论:在冻融损伤过程中TNF-α促进PMN表面LFA-1表达,增强PMN-VEC粘附,加重VE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损伤 嗜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5对嗜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闻平 陈蕾 +1 位作者 黄锡全 张建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4期8-9,13,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5对嗜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IL - 15预处理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 ,然后检测其各噬能力、杀菌活性的变化 ,同时检测其受LPS刺激的产生活性氧、合成分泌NO及IL - 8的情况。结果 :IL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5对嗜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IL - 15预处理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 ,然后检测其各噬能力、杀菌活性的变化 ,同时检测其受LPS刺激的产生活性氧、合成分泌NO及IL - 8的情况。结果 :IL - 15可明显提高PMN的吞噬、杀菌活性 ,并调高PMN受LPS刺激后NO和IL - 8的产量 (P <0 .0 5 ) ;但活性氧的产量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IL - 15可增强PMN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免疫作用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15 嗜中性粒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嗜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的早期释放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荣山 周胜华 +2 位作者 王治平 贺献之 杜优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2,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早期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的含量,对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的活化进行评价。方法:2005-10/2007-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1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Braunwald分级II...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早期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的含量,对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的活化进行评价。方法:2005-10/2007-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1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Braunwald分级II级或III级。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都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其中125例最严重罪犯血管行支架置入(支架置入组)治疗,另90例因严重多支病变将行外科血管搭桥或因经济原因放弃支架置入(非支架置入组)。所有患者均在不同时段采取血样直至支架置入后24h,测定其血清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2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支架置入组患者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水平保持不变,支架置入组患者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非支架置入组患者不同时间所采血样中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2水平没有变化,支架置入组患者中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2有一过性升高,白细胞介素6在两组患者中都升高(P<0.05)。③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基线值相同,且支架置入后均有显著升高,而支架置入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与嗜中性粒细胞的快速活化密切相关,髓过氧化物酶是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的始动和促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支架置入 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分离方法的优化改良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芸 李春晓 +7 位作者 孙向婉 王鑫 赵正午 王月明 韦东来 刘晓晔 穆祥 董虹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111,I0009,共5页
本试验旨在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经济及可靠的方法从大鼠外周血中分离出嗜中性粒细胞(PMNs),为后续抗菌药物筛选及机理研究提供基础。在常规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基础上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去除淋巴细胞,并对离心温度、Percoll浓度... 本试验旨在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经济及可靠的方法从大鼠外周血中分离出嗜中性粒细胞(PMNs),为后续抗菌药物筛选及机理研究提供基础。在常规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基础上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去除淋巴细胞,并对离心温度、Percoll浓度等进行改良,考察优化后方法提取的PMNs数量、活力及纯度。试验结果显示:(1)优化后提取的PMNs数量与常规方法相比差异显著(P<0.05),约为常规提取方法的1.2倍;(2)优化后方法和常规方法提取的PMNs活力均为97%以上,无差异(P>0.05);(3)优化后方法提取的PMNs纯度约为80%,常规方法提取纯度为20%,优化后方法与常规提取方法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优化改良后的方法分离出的PMNs纯度高,活性好,数量多,是一种简单、高效的PMNs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外周血 嗜中性粒细胞 分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人离体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内活性氧和TL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春雷 吕飞 张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55-2757,共3页
目的研究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脂多糖诱导的人嗜中性白细胞产生活性氧(ROS)和MyD88磷酸化的有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正常健康人外周静脉血的嗜中性粒细胞。分离的人嗜中性粒细胞(1×106)分别用脂多糖(1μg/ml)和(或)... 目的研究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脂多糖诱导的人嗜中性白细胞产生活性氧(ROS)和MyD88磷酸化的有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正常健康人外周静脉血的嗜中性粒细胞。分离的人嗜中性粒细胞(1×106)分别用脂多糖(1μg/ml)和(或)不同浓度的NAC(50,100,150,200μmol/L)孵育10 min;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细胞内氧自由基;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嗜中性粒细胞MyD88磷酸化的水平。结果 NA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人嗜中性白细胞ROS的产生(y=-0.355x+96.96;R2=0.977 6)。浓度为100μmol/L时,可明显抑制ROS的产生可达到(55.0±6.5)%(P<0.01),在浓度为150和200μmol/L时,分别可达到(42.1±9.7)%和(30.2±13.3)%(P均<0.01)。NA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人嗜中性粒细胞MyD88的磷酸化。而且NAC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yD88的磷酸化,与抑制ROS相平行。结论抗氧化剂NAC可以通过抑制人嗜中性粒细胞TLR4的表达,抑制细胞内ROS的产生,可能与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TOLL样受体 脂多糖 嗜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阴道分泌物中嗜中性粒细胞与阴道毛滴虫相互吞噬作用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广明 赵连华 +3 位作者 陈奇珂 韩贵夫 王相泽 杨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222-222,225,F0002,共3页
关键词 嗜中性粒细胞 阴道毛滴虫 阴道分泌物 吞噬作用 相差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 被感染者 姬氏染色
下载PDF
斜带髭鲷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梅景良 闫琳 王湘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31-434,I0005,共5页
目的在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外周血细胞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存在大量的核内包涵体,系统研究了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以探讨其来源和形成过程。方法应用电镜技术对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 目的在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外周血细胞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存在大量的核内包涵体,系统研究了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以探讨其来源和形成过程。方法应用电镜技术对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斜带髭鲷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的核内包涵体可分为假包涵体和真包涵体两种类型,包涵体中的内含物来自胞质。胞核首先是以核膜内陷的方式将胞质及其各种有形成分包绕进核内而在核质外层形成具有双层膜包裹的典型假包涵体,随后假包涵体双层膜降解消失而转化成无被膜包裹的真包涵体,即核内糖原包涵体。结论假包涵体是形成真包涵体的开始阶段。随着假包涵体向真包涵体的转变,包涵体内含物的组成及其超微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内包涵体 超微结构 嗜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 斜带髭鲷
下载PDF
肝素调控猪嗜中性粒细胞对精子的趋化和吞噬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井春 李琦 +4 位作者 韩淑敏 张帆 孙思怡 李雁冰 魏国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第3期7-9,共3页
为降低由人工授精诱导的猪子宫局部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其人工授精效率,在含有10%血清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肝素(0、100、500、1 000μg/mL),检测猪嗜中性粒细胞(PMNs)对猪精子的吞噬性和趋化性。结果表明,100~1 000μg/mL的肝素可显... 为降低由人工授精诱导的猪子宫局部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其人工授精效率,在含有10%血清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肝素(0、100、500、1 000μg/mL),检测猪嗜中性粒细胞(PMNs)对猪精子的吞噬性和趋化性。结果表明,100~1 000μg/mL的肝素可显著抑制猪PMNs对精子的吞噬性(P<0.01)和趋化性(P<0.05)。提示肝素可作为猪精液稀释液的保护成分,降低由人工授精所导致的子宫炎症反应,从而提高猪的人工授精受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嗜中性粒细胞 趋化性 吞噬性
下载PDF
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 被引量:1
17
作者 廖文俊 付萌 +1 位作者 栾琪 刘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65-669,共5页
目的:分析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PNG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9例PNG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9例PNGD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4~72岁,平均34.33岁:病程6... 目的:分析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皮炎(PNG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9例PNG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9例PNGD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4~72岁,平均34.33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44年。皮损多位于四肢及躯干,临床上呈多形性表现,包括暗红色斑块、结节、环形红斑、丘疹及带状硬斑等。该病组织病理表现为胶原变性,周围组织细胞浸润,伴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其中4例并发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6例并发结缔组织病。结论:PNGD是一个病理诊断,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损,组织病理亦呈谱系改变,包括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栅栏状肉芽肿伴胶原变性、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晚期纤维化。临床上需注意其可能并发的潜在性系统性疾病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栅栏状嗜中性粒细胞性及肉芽肿性 皮炎 间质性肉芽肿性
下载PDF
白鹤冲剂对TNF-α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健宁 马纪林 陶筱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12期840-843,共4页
目的:观察白鹤冲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黏附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CD18表达及核转录因子NF-κB(NF-κB)的影响,探讨白鹤冲剂治疗血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TNF-α组、TNF-α... 目的:观察白鹤冲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黏附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CD18表达及核转录因子NF-κB(NF-κB)的影响,探讨白鹤冲剂治疗血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TNF-α组、TNF-α+白鹤冲剂大剂量组、TNF-α+白鹤冲剂小剂量组和TNF-α+雷公藤内酯醇组,共五组。分别进行细胞黏附实验;以细胞ELISA法观察HVVEC的ICAM-1表达;以免疫细胞化学间接法检测CD18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白鹤冲剂对HUVEC中NF-κB活化。结果:白鹤冲剂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中ICAM-1表达和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P<0.05),同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与HUVEC的黏附。结论:通过影响HUVEC中NF-κB活化从而抑制ICAM-1表达和嗜中性粒细胞CD18的表达,最终抑制嗜中性粒细胞与HUVEC的黏附可能是白鹤冲剂治疗血管炎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黏附分子 核因子-κB 白鹤冲剂 雷公藤内酯醇
下载PDF
白介素15对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闻平 郭月芳 张建琴 《医学文选》 2002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体外白细胞介素 - 1 5 (IL- 1 5 )对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 (PMN)与一定浓度的 IL - 1 5共育一定时间后 ,检测其吞噬热灭活白念珠菌和杀伤酵母型白念珠菌的能力... 目的 研究体外白细胞介素 - 1 5 (IL- 1 5 )对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 (PMN)与一定浓度的 IL - 1 5共育一定时间后 ,检测其吞噬热灭活白念珠菌和杀伤酵母型白念珠菌的能力。结果 未受 IL - 1 5活化的 PMN也可吞噬和杀伤白念珠菌 ,但 IL-1 5可明显增强 PMN的吞噬和杀伤白念珠菌活性 ,且这种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呈 IL- 1 5浓度依赖性。结论 IL- 1 5可明显增强 PMN的吞噬和杀伤白念珠菌活性 ,为 IL- 1 5用于治疗念珠菌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中性粒细胞 细胞介素-15 白念珠菌 吞噬 杀白念珠菌活性
下载PDF
葛根素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培养体系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庞伟 兰晓梅 +1 位作者 邵玲俐 王成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 il,NEU)可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炎性反应,葛根素具有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作用。文中探讨葛根素对BEAS-2B细胞和NEU共培养体系中BEAS-2B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noattractant prote in-1... 目的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 il,NEU)可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炎性反应,葛根素具有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作用。文中探讨葛根素对BEAS-2B细胞和NEU共培养体系中BEAS-2B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noattractant prote in-1,MCP-1)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量BEAS-2B细胞和NEU细胞单独培养、联合培养、加葛根素干预培养体系不同培养时间MCP-1浓度,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不同培养体系培养12 h后BEAS-2B细胞和NEU细胞中MCP-1基因表达。结果 BEAS-2B细胞和NEU细胞联合培养上清液中MCP-1浓度显著高于2种细胞单独培养所分泌MCP-1,联合培养的BEAS-2B细胞MCP-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经葛根素干预的细胞联合培养上清液MCP-1浓度显著低于未经葛根素干预的细胞联合培养体系MCP-1浓度,前者较后者基因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NEU细胞与BEAS-2B细胞联合培养可上调BEAS-2B细胞中MCP-1基因表达和显著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浓度;葛根素可有效抑制BEAS-2B细胞和NEU细胞共培养体系MCP-1分泌和下调BEAS-2B细胞中MCP-1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气道炎症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