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暴露变量)和变应性鼻炎(结局变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数据,其中暴露变量的GWAS数据来源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部门(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所开发的IEU Open GWAS Project,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则来源于芬兰基因生物银行(FinnGen Biobank)数据库;再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的双样本MR方法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留一法(leave-one-out)和漏斗图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187,95%CI 1.051~1.341,P=0.006)。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留一法结果显示没有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因果推断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有因果关联。展开更多
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进行鉴别诊断。目的评估外周血EOS计数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与特应性皮炎鉴别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和AD患者为样本,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评估外周血EOS的鉴别诊断效能。2023年6—12月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患者和外周血EOS计数>0.5×10^(9)/L的AD患者为后续研究对象,比较二者非激素系统治疗2周内外周血EOS计数变化趋势。结果HES组58例,男49例,女9例,中位年龄46(IQR:23~67)岁;AD组133例,男74例,女59例,中位年龄55(IQR:38~69)岁;HES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P<0.05)。HES组中位白细胞计数[M(IQR):10.78(8.97~13.75)×10^(9)/L vs 6.61(5.44~8.55)×10^(9)/L]和中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M(IQR):3.29(1.77~5.15)×10^(9)/L vs 0.60(0.35~1.05)×10^(9)/L]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鉴别AD诊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提示:EOS鉴别诊断最佳阈值为1.52×10^(9)/L,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91.8%。后续研究中10例HES患者,治疗前EOS均值(4.51±1.22)×10^(9)/L,给予2周非激素系统治疗,治疗后EOS均值(5.56±1.31)×10^(9)/L,无显著下降趋势。10例AD患者,经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第4~8天外周血EOS可降至正常水平(<0.5×10^(9)/L),下降程度平均值为(72.10%±17.12%)。结论HES和AD患者外周血EOS计数分布范围不等,且大部分AD患者给予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短期内外周血EOS计数可显著下降,可为HES与AD初步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迅速启动干预治疗,对HES在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发生之前减少EOS浸润,进而降低器官损伤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胃癌患者的预后之间的联系往往易受到反向因果关系和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旨在运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排除相关偏倚,阐明外周免疫细胞计数和胃癌的因果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孟德尔...目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胃癌患者的预后之间的联系往往易受到反向因果关系和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旨在运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排除相关偏倚,阐明外周免疫细胞计数和胃癌的因果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探究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亚型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将白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作为暴露因素,选用逆方差加权法作为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主要方法。随后进行了两步法中介分析,探究血浆蛋白可能起到的作用。结果淋巴细胞(OR=1.094,95%CI:1.009~1.185,P=0.029)、嗜酸性粒细胞(OR=0.881,95%CI:0.813~0.955,P=0.002)与胃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的可靠性。而嗜酸性粒细胞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在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仍然显著(OR=0.807,95%CI:0.671~0.970,P=0.023),反向因果关系不显著。酸性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参与多种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肿瘤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1124种血浆蛋白进行中介分析,结果提示血浆SPARC可能介导了嗜酸性粒细胞对胃癌的保护作用(Beta=-0.030,95%CI:-0.072~0.000,P=0.024)。结论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证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独立因素,血浆SPARC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外周血SPARC有潜力成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临床指标和治疗靶点,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还有效地避免了反向因果关系和社会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偏倚,但是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其内部的生物学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暴露变量)和变应性鼻炎(结局变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数据,其中暴露变量的GWAS数据来源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部门(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所开发的IEU Open GWAS Project,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则来源于芬兰基因生物银行(FinnGen Biobank)数据库;再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的双样本MR方法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留一法(leave-one-out)和漏斗图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187,95%CI 1.051~1.341,P=0.006)。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留一法结果显示没有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因果推断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有因果关联。
文摘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进行鉴别诊断。目的评估外周血EOS计数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与特应性皮炎鉴别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和AD患者为样本,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评估外周血EOS的鉴别诊断效能。2023年6—12月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患者和外周血EOS计数>0.5×10^(9)/L的AD患者为后续研究对象,比较二者非激素系统治疗2周内外周血EOS计数变化趋势。结果HES组58例,男49例,女9例,中位年龄46(IQR:23~67)岁;AD组133例,男74例,女59例,中位年龄55(IQR:38~69)岁;HES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P<0.05)。HES组中位白细胞计数[M(IQR):10.78(8.97~13.75)×10^(9)/L vs 6.61(5.44~8.55)×10^(9)/L]和中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M(IQR):3.29(1.77~5.15)×10^(9)/L vs 0.60(0.35~1.05)×10^(9)/L]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鉴别AD诊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提示:EOS鉴别诊断最佳阈值为1.52×10^(9)/L,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91.8%。后续研究中10例HES患者,治疗前EOS均值(4.51±1.22)×10^(9)/L,给予2周非激素系统治疗,治疗后EOS均值(5.56±1.31)×10^(9)/L,无显著下降趋势。10例AD患者,经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第4~8天外周血EOS可降至正常水平(<0.5×10^(9)/L),下降程度平均值为(72.10%±17.12%)。结论HES和AD患者外周血EOS计数分布范围不等,且大部分AD患者给予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短期内外周血EOS计数可显著下降,可为HES与AD初步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迅速启动干预治疗,对HES在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发生之前减少EOS浸润,进而降低器官损伤的风险。
文摘目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胃癌患者的预后之间的联系往往易受到反向因果关系和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旨在运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排除相关偏倚,阐明外周免疫细胞计数和胃癌的因果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探究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亚型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将白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作为暴露因素,选用逆方差加权法作为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主要方法。随后进行了两步法中介分析,探究血浆蛋白可能起到的作用。结果淋巴细胞(OR=1.094,95%CI:1.009~1.185,P=0.029)、嗜酸性粒细胞(OR=0.881,95%CI:0.813~0.955,P=0.002)与胃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的可靠性。而嗜酸性粒细胞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在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仍然显著(OR=0.807,95%CI:0.671~0.970,P=0.023),反向因果关系不显著。酸性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参与多种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肿瘤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1124种血浆蛋白进行中介分析,结果提示血浆SPARC可能介导了嗜酸性粒细胞对胃癌的保护作用(Beta=-0.030,95%CI:-0.072~0.000,P=0.024)。结论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证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独立因素,血浆SPARC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外周血SPARC有潜力成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临床指标和治疗靶点,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还有效地避免了反向因果关系和社会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偏倚,但是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其内部的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