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王晓蕊 骆嵩 +3 位作者 邹良玉 屈洪党 崔雪 赵玉洁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5-1033,共9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eosinophil-to-monocyte ratio,EMR)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1例接受...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eosinophil-to-monocyte ratio,EMR)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 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 S评分>2分)组,根据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 og 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EMR与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对E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的预测准确率进行比较。依据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EMR组与低EMR组,分析EM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R(OR 0.406,95%CI 0.277~0.597,P<0.001)与AI S静脉溶栓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ROC曲线显示EMR的AUC为0.773(95%CI 0.711~0.836,P<0.001),优于NLR、PLR,最佳截断值为0.435,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55.8%。高EMR组(81例)的预后不良率(P<0.001)和死亡率(P=0.009)与低EMR组(130例)相比均降低。结论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中,较低的EMR与3个月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静脉溶栓 预后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嗜酸性粒细胞对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刘雪 韩明锋 +1 位作者 谢猛 张梦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ECOPD...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ECOPD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将出院后1年内有≥1次再入院记录的患者纳入再入院组(n=35),其他患者纳入非再入院组(n=65)。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死亡情况)。根据NLR、EOS的预测AECOPD再入院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组,分别为高NLR组(n=43)和低NLR组(n=57)、低EOS组(n=51)和高EOS组(n=49)。比较各组的住院时间、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情况和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LR、EOS预测AECOPD再入院的风险。结果再入院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6.68±6.44)d,明显长于非再入院组[(14.02±6.26)d],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患者比率为28.57%,明显少于非再入院组(53.85%),NLR为8.57±3.16,显著低于非再入院组(13.97±3.79),EOS为(0.25±0.07)×10^(9)/L,显著高于非再入院组[(0.12±0.0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次数和人数占比分别为(1.32±0.34)次、46.51%,均高于高NLR组[(0.83±0.31)次、2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EOS组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次数和人数占比分别为(1.35±0.40)次、44.90%,均高于低EOS组[(0.81±0.37)次、2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NLR(<4.85)与高EOS(≥0.1×10^(9)/L)与1年内COPD相关的再入院风险相关[OR=4.394(95%CI:1.152~8.203);OR=4.699(95%CI:1.152~8.583)]。结论入院时的NLR和EOS可能与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COPD相关再入院有关,可作为预测出院后再住院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酸性粒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期 再入院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华支睾吸虫病中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梁盛华 黄荣新 劳小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34-0138,共5页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OS)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明确诊断为华支睾吸虫病的130例患者,另选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26名作为对照组。比较...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OS)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明确诊断为华支睾吸虫病的130例患者,另选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26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PLR、LMR、SII及NLR的结果,从中筛选出最优指标构建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华支睾吸虫病组的LYM、LMR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 ,而MON、EOS、TBA、PLR、SII及NLR水平明显上升(P值均<0.05),WBC、NEU、TBA、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由EOS和NLR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605及0.745。结论 EOS及NLR水平的升高,对筛查华支睾吸虫病和临床诊疗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病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意义
4
作者 步美玲 刘玲玲 +5 位作者 范卫华 刘可可 袁梦 姜荷云 冯绛楠 王金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0-1743,共4页
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预测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哮喘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细胞... 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预测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哮喘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整。以sIgE≥0.35 kUA/L入过敏性哮喘组,sIgE<0.35 kUA/L且过敏原总IgE<60 kUA/L入非过敏性哮喘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外周血细胞变化。结果:符合条件者1378人次,其中过敏性哮喘组999(72.5%)人次,非过敏性哮喘组379(27.5%)人次;过敏性哮喘组就诊人次呈季节性变化,秋季最多;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ELR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0.05);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低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0.05);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LYMPH、PLT、EOS及ELR四季间有差异,EOS和ELR每个季节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LYMPH在秋季显著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LT在春季显著低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0.05);EOS预测过敏性哮喘患儿春、夏、秋、冬季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77、0.71和0.64;ELR预测过敏性哮喘患儿春、夏、秋、冬季AUC分别为0.72、0.48、0.73和0.68。结论:儿童过敏性哮喘呈季节性变化,且高峰在秋季。过敏性哮喘儿童外周血细胞中EOS和ELR在全年每个季节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儿童,LYMPH在秋季显著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儿,PLT在春季低于非过敏性哮喘儿童,提示过敏性哮喘Ⅱ型炎症持续存在,EOS和ELR对不同季节儿童过敏性哮喘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酸性粒细胞 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儿童
下载PDF
呼出气一氧化氮、肺泡一氧化氮和嗜酸性粒细胞对3~6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阳 张宇翔 张蓉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肺泡一氧化氮(CaNO)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在甘肃省兰州市3~6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或下呼吸道感染的360例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肺泡一氧化氮(CaNO)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在甘肃省兰州市3~6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或下呼吸道感染的360例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评估FeNO、CaNO、EOS的相关性,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估FeNO、CaNO和EOS对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哮喘患儿的FeNO、CaNO中位数高于其他疾病患儿,过敏性鼻炎患儿的EOS中位数最低,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FeNO、CaNO中位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eNO与CaNO呈正相关(r=0.59,P<0.05),FeNO与EOS呈负相关(r=-0.61,P<0.05),CaNO与EOS呈负相关(r=-0.63,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FeNO在疾病分类中的重要性最高。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种疾病中,FeNO、CaNO、EOS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效能均最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1、1.00)。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诊断哮喘的曲线下面积为0.96,灵敏度为0.902,特异度为0.881。结论FeNO、CaNO和EOS在鉴别诊断兰州地区3~6岁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下呼吸道感染方面展现出较好的潜力,且基于三者构建的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可有效提升对哮喘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一氧化氮 肺泡一氧化氮 酸性粒细胞 儿童 哮喘 过敏性鼻炎 下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马融 殷国进 潘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泰州妇产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44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外周血EOS、NLR水...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泰州妇产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44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外周血EOS、NLR水平,根据患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分为未感染组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外周血EOS、NLR及联合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价值。结果:144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发现,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106例,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其余38例未感染,作为未感染组。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NLR、EOS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OS、NLR均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EOS、NLR单一及联合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AUC为0.716、0.703、0.809,联合诊断AUC高于单一诊断。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EOS、NLR水平异常,血EOS、NLR水平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且两者在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非嗜酸性粒细胞哮喘诊治进展
7
作者 张心悦 邵子建 +4 位作者 练康 吴德美 袁斌 吴芳 唐兰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非嗜酸性粒细胞哮喘(non-eosinophilic asthma,NE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表型,其气道炎症的特征是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缺乏嗜酸性粒细胞。NEA发病与环境及宿主因素均有关,例如职业暴露、环境...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非嗜酸性粒细胞哮喘(non-eosinophilic asthma,NE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表型,其气道炎症的特征是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缺乏嗜酸性粒细胞。NEA发病与环境及宿主因素均有关,例如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吸烟、感染和肥胖,上述风险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可以激活特定的细胞和分子途径,导致NEA发生。NEA的临床特征是对标准哮喘治疗的反应不佳,尤其是对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导致疾病更严重和难以控制的哮喘。虽然NEA不是最普遍的哮喘表型,但重度哮喘患者中NEA比例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就近年来NEA的流行病学现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酸性粒细胞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8
作者 李绚 郑承宁 +4 位作者 王琨蒂 张琪 张静 周忠蜀 惠秦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5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KD组,分别在急性...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5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KD组,分别在急性期(起病5~10d)和恢复期(起病1个月)检测血清总IgE含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纳入健康对照患儿22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患病前及患病后1年内KD患儿患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咳嗽、变应性皮炎等)的情况。结果:KD组恢复期血清总IgE水平[282.6(94.2,454.5)IU/m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43(0.23,0.63)×10^(9)]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7(2.4,6.8)%],均高于急性期血清总IgE水平[160.7(15.4,302.0)IU/m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0.1,0.6)×10^(9)]及百分比[3.3(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急性期、恢复期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血清总IgE水平[42.2(18.9,62.2)IU/m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14(0.09,0.19)×10^(9)]及百分比[2.7(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前患过敏性疾病的KD患儿3例,KD后1年内患过敏性疾病的患儿11例,较KD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总IgE水平增高,在恢复期升高更为显著,这可能与KD患儿后续易患过敏性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酸性粒细胞 免疫球蛋白E 过敏性疾病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致反复脑梗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孟庆芳 张征 +5 位作者 王蕾 李霞 姬琳 赵婧 张明庆 王兴臣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12-414,共3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2周”于2021-8-25首次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10~30 min不等。既往偶在情绪激动时血压偏高,最高达154/90 mmHg(1 mmHg=0.133 kP...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2周”于2021-8-25首次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10~30 min不等。既往偶在情绪激动时血压偏高,最高达154/90 mmHg(1 mmHg=0.133 kPa),未服用降压药。无特殊家族史。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脑梗死 肺栓塞 抗凝 糖皮质激素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居瑞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781-784,共4页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ymphocytic variant of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L-HES)是一种异常的克隆T淋巴细胞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特征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存在表型异常的T淋巴细胞群。本文报道一例49岁L-HES男性患者...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ymphocytic variant of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L-HES)是一种异常的克隆T淋巴细胞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特征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存在表型异常的T淋巴细胞群。本文报道一例49岁L-HES男性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史13年,半年前出现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病理示皮病性淋巴结炎,伴反应性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9.3%),异常T淋巴细胞群,免疫表型为CD3(-)CD4(+)CD8(-)CD5brightCD7(-)。给予口服甲泼尼龙36 mg/d好转,出院后甲泼尼龙减量至8 mg/d维持治疗可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疹 淋巴结肿大 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变异型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烟曲霉sIgE、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联合检测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胡恒贵 张静文 徐晓梦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烟曲霉特异性IgE(sIgE)、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联合检测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就诊且经临床诊断为ABPA患者26例作为ABPA组,支气管炎患者22例作为支气... 目的探讨血清烟曲霉特异性IgE(sIgE)、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联合检测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就诊且经临床诊断为ABPA患者26例作为ABPA组,支气管炎患者22例作为支气管炎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荧光酶联技术测定3组受试者血清中烟曲霉sIgE和总IgE含量,仪器法测定外周血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并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烟曲霉sIgE、总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ABPA诊断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肺曲霉菌病患者血清烟曲霉sIgE、嗜酸性粒细胞与总IgE的相关性。结果ABPA组患者血清烟曲霉sIgE、嗜酸性粒细胞与总IgE水平分别为2.96(0.21,8.34)kU A/L、0.10(0.05,0.15)×10^(9)/L、206.00(31.55,377.00)kU/L;支气管组分别为0.015(0.01,0.08)kU A/L、0.075(0.01,0.20)×10^(9)/L、25.60(16.17,106.25)kU/L,健康人对照组分别为0.013(0.01,0.06)kU A/L、0.064(0.01,0.17)×10^(9)/L、15.30(11.21,26.16)kU/L。ABPA组患者血清烟曲霉sIgE和总IgE水平显著高于支气管炎组(Z分别为-2.416、-3.237,P均<0.05)和健康人对照组(Z分别为-2.642、-3.832,P均<0.05),支气管炎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高于健康人对照组(Z=-1.981,P均<0.05);3组受试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PA组患者血清总IgE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67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烟曲霉sIgE、嗜酸性粒细胞与总IgE诊断ABP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ROC)分别为0.813、0.523、0.829,总IgE的AUC^(ROC)最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81.4%,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将AUC ROC提高至0.840;血清烟曲霉sIgE、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联合检测诊断ABPA的AUC^(ROC)、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ABPA患者血清烟曲霉sIgE与总IgE水平升高,三项指标联合诊断ABPA的效能较高,可作为评估ABPA感染和诊疗的血液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烟曲霉sIgE 总IGE 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淑宁 刘向玲 +1 位作者 苏绍波 吴小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25,31,共6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预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ME...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预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ME组(n=56)和非DME组(n=45)。查阅患者病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2组患者均于确诊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单核细胞(MONO)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浆白蛋白(ALB)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MLR和NPAR。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ME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LR、NPAR对DME的预测价值。结果DME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MONO计数、NEUT、MLR、NPAR、WBC计数、HbA1c水平高于非DME组(P<0.05);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LYM计数、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MLR、NPAR水平增高是DM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MLR的最佳截断值为0.192,预测DM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95%置信区间:0.631~0.826),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82.2%;NPAR的最佳截断值为14.040,预测DME发生的AUC为0.884(95%置信区间:0.820~0.949),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1.1%;MLR、NPAR联合预测DM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95%置信区间:0.851~0.906),灵敏度为69.6%,特异度为93.3%。以MLR>0.192为阳性,NPAR>14.040为阳性,MLR、NPAR并联试验预测DME发生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1.1%,准确度为80.2%;MLR、NPAR串联试验预测DME发生的敏感度为46.4%,特异度为97.8%,准确度为69.3%。结论MLR、NPAR水平增高是DM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M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MLR、NPAR联合检测对DME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且并联试验更有助于DME的早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
下载PDF
生食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蜗牛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1例
13
作者 户梦婷 张栋 +8 位作者 贾沛瑶 陆旻雅 周梦兰 郭佳钰 苏慧婷 高羿 席婧媛 朱华栋 杨启文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3-1467,共5页
本文报道1例生食蜗牛10 d后出现持续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例。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以阿苯达唑驱虫、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康复。本文梳理该患者的诊疗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 本文报道1例生食蜗牛10 d后出现持续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例。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以阿苯达唑驱虫、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康复。本文梳理该患者的诊疗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寄生虫 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张小东 韩孟汝 +3 位作者 董春霞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确诊MPN至随访截止时间内发生血栓事件将225例MPN患者分为血...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确诊MPN至随访截止时间内发生血栓事件将225例MPN患者分为血栓组(36例)及无血栓组(189例),收集初诊时的基线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相关指标对MPN血栓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并评价相关因素对MPN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年龄及MPV均高于无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MR<3.67及MPV≥9.35是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MR<3.67及MPV≥9.35两者联合预测MPN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两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低LMR及高MPV与MPN血栓形成相关,LMR及MPV可作为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平均血小板体积 骨髓增殖性肿瘤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
15
作者 李鑫龙 邓国豪 +2 位作者 林娜 谭国林 刘鸿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5-711,共7页
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 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暴露变量)和变应性鼻炎(结局变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数据,其中暴露变量的GWAS数据来源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部门(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所开发的IEU Open GWAS Project,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则来源于芬兰基因生物银行(FinnGen Biobank)数据库;再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的双样本MR方法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留一法(leave-one-out)和漏斗图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187,95%CI 1.051~1.341,P=0.006)。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留一法结果显示没有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因果推断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有因果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粒细胞 变应性鼻炎 因果分析 孟德尔随机化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
16
作者 郑蕾 王杰 +6 位作者 王晓琼 李若淇 王亦佳 叶余丰 刘学军 倪丽艳 郑博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07-311,317,共6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 NP)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因诊断ECRSwNP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分别纳入实验组(... 目的:探讨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 NP)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因诊断ECRSwNP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分别纳入实验组(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鼻内镜术)和对照组(单纯性鼻内镜术),其中实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通过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项表(SNOT-22)评分、主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内镜评分(Lund-Kennedy评分法)和鼻窦CT评分(Lund-Mackay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SNOT-22评分、VAS评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术后1年两组患者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ECRSwNP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 酸性粒细胞 鼻窦炎伴鼻息肉
下载PDF
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与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的关系研究
17
作者 鲁思琪 王雅妮 +2 位作者 卢红艳 李玉勤 常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与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13例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与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13例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健康体检儿童50例为对照组;根据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将观察组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C-ACT<20分)30例和预后良好组(C-ACT≥20分)83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儿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与C-ACT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CL11、TNF-α和IL-17对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儿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与C-ACT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CL1水平高[O^R=17.711(95%CI:1.882,166.646)]、TNF-α水平高[O^R=13.998(95%CI:1.305,150.111)]和IL-17水平高[O^R=36.576(95%CI:1.264,1058.187)]均为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CCL11截断值为4.23 pg/mL时,预测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93.3%(95%CI:0.768,0.983),特异性为90.4%(95%CI:0.819,0.957);TNF-α截断值为0.99μg/L时,预测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90.0%(95%CI:0.735,0.979),特异性为84.3%(95%CI:0.747,0.914);IL-17截断值为68.31 pg/mL时,预测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93.3%(95%CI:0.768,0.983),特异性为90.4%(95%CI:0.819,0.957);三者联合预测儿童支气管哮喘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96.7%(95%CI:0.828,0.999),特异性为98.8%(95%CI:0.935,1.000)。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CCL11、TNF-α和IL-17水平较高,与C-ACT评分呈负相关;预后不良与CCL11、TNF-α和IL-17水平升高有关;CCL11、TNF-α和IL-17联合预测哮喘预后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儿童 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17 预后
下载PDF
外周血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18
作者 易芬 王勇 徐爱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4001-4008,共8页
背景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呈升高趋势,目前针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已有许多研究,但仍缺乏早期评估肺癌预后的简便、有效手段。目的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背景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呈升高趋势,目前针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已有许多研究,但仍缺乏早期评估肺癌预后的简便、有效手段。目的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评估患者是否出现疾病进展,随访至2023年5月。将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欠佳组,余纳入预后良好组,并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通过组间差异性比较筛选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绘制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估肺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预测价值;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和国际肺癌研究联盟分别收集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肺癌的相关数据集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按照肺癌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2)和预后欠佳组(n=80),两组患者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肺癌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8,95%CI=1.03~2.44,P=0.03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n=76)的平均PFS[(618.44±72.57)d]短于正常组(n=76)的平均PFS[(842.32±76.04)d](P=0.048)。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肺癌预后的AUC为0.634。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得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是东亚人群中肺癌的总体风险因素,且为不利因素(OR=1.07,95%CI=1.01~1.13,P=0.030)。结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绝对酸性粒细胞计数 预后 COX回归分析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下载PDF
血清总IgE联合嗜酸性粒细胞对不同年龄阶段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谷悦 沈暘 +3 位作者 熊攀辉 官大宇 卢韬 杨玉成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779-786,共8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其百分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应性鼻炎(AR)诊断价值,并构建血清总IgE联合EOS初步诊断AR的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目的探讨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其百分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应性鼻炎(AR)诊断价值,并构建血清总IgE联合EOS初步诊断AR的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305例AR患者、256例非AR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血清总IgE水平、EOS计数及其百分比之间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合适指标构建诊断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来判断模型的诊断价值。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AR及非AR患者共216例资料,进行外部验证。根据年龄分组[青少年组(≤18岁)、青年组(19~45岁)、中年组(46~60岁)、老年组(>60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总体以及各年龄组均显示EOS百分比及总IgE为AR的影响因素,所有患者联合诊断模型:Logit P=-4.174+6.856EOS计数+0.048总IgE;青少年组诊断模型:Logit P=-4.472+0.637EOS百分比+0.034总IgE;青年组诊断模型:Logit P=-4.491+0.372EOS百分比+0.068总IgE;中年组诊断模型:Logit P=-4.759+5.768EOS计数+0.062总IgE;老年组诊断模型:Logit P=-4.888+0.855EOS百分比+0.028总IgE。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ROC曲线分析、外部验证均显示了上述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血清总IgE水平联合EOS对不同年龄段AR具有良好诊断价值,可用于指导AR初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免疫球蛋白E 酸性粒细胞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与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研究
20
作者 李校荣 王文娟 李承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53-757,769,共6页
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 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进行鉴别诊断。目的评估外周血EOS计数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与特应性皮炎鉴别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和AD患者为样本,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评估外周血EOS的鉴别诊断效能。2023年6—12月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患者和外周血EOS计数>0.5×10^(9)/L的AD患者为后续研究对象,比较二者非激素系统治疗2周内外周血EOS计数变化趋势。结果HES组58例,男49例,女9例,中位年龄46(IQR:23~67)岁;AD组133例,男74例,女59例,中位年龄55(IQR:38~69)岁;HES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P<0.05)。HES组中位白细胞计数[M(IQR):10.78(8.97~13.75)×10^(9)/L vs 6.61(5.44~8.55)×10^(9)/L]和中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M(IQR):3.29(1.77~5.15)×10^(9)/L vs 0.60(0.35~1.05)×10^(9)/L]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鉴别AD诊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提示:EOS鉴别诊断最佳阈值为1.52×10^(9)/L,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91.8%。后续研究中10例HES患者,治疗前EOS均值(4.51±1.22)×10^(9)/L,给予2周非激素系统治疗,治疗后EOS均值(5.56±1.31)×10^(9)/L,无显著下降趋势。10例AD患者,经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第4~8天外周血EOS可降至正常水平(<0.5×10^(9)/L),下降程度平均值为(72.10%±17.12%)。结论HES和AD患者外周血EOS计数分布范围不等,且大部分AD患者给予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短期内外周血EOS计数可显著下降,可为HES与AD初步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迅速启动干预治疗,对HES在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发生之前减少EOS浸润,进而降低器官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粒细胞 特应性皮炎 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非激素系统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