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螺嘧啶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银勇 石程辉 周先礼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53-662,共10页
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2,3,4-三氟苯甲酸为原料,经硝化、还原、氧化和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2-(2,3,4-三氟-5-硝基苯)-1,3-二氧戊环(4);4分别经7步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的苯并噁唑酮或苯并咪唑酮螺嘧啶三酮类化合物(12a^12f,19a^19f),... 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2,3,4-三氟苯甲酸为原料,经硝化、还原、氧化和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2-(2,3,4-三氟-5-硝基苯)-1,3-二氧戊环(4);4分别经7步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的苯并噁唑酮或苯并咪唑酮螺嘧啶三酮类化合物(12a^12f,19a^19f),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表征。采用CLSI标准研究了12和19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A)、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B)、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C)和化脓性链球菌(D)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2的抗菌活性优于19,其中12a的抗菌活性最好,对A^D的MIC值分别为8~16μg·m 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啶三酮 苯并噁唑 苯并咪唑 Ⅱ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合成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颜料N-(2-甲氧苯基)-3-氧代-2-[4-(2,4,6-三氧代四氢嘧啶-5-亚乙基)-苯偶氮]丁酰胺的合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高飞 杨百勤 +2 位作者 王莉贤 马歆 张兴华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93,121,共7页
以4-氨基苯甲醛和巴比妥酸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5-[(4-氨基苯基)亚甲基]-2,4,6(1H,3H,5H)-嘧啶三酮(1),其经过重氮化后,偶合邻甲氧基乙酰乙酰苯胺,制得颜料N-(2-甲氧苯基)-3-氧代-2-[4-(2,4,6-三氧代四... 以4-氨基苯甲醛和巴比妥酸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5-[(4-氨基苯基)亚甲基]-2,4,6(1H,3H,5H)-嘧啶三酮(1),其经过重氮化后,偶合邻甲氧基乙酰乙酰苯胺,制得颜料N-(2-甲氧苯基)-3-氧代-2-[4-(2,4,6-三氧代四氢嘧啶-5-亚乙基)-苯偶氮]丁酰胺(P.Y.X).利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重氮化反应无机酸及用量、偶合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pH对反应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重氮化反应选用硫酸且n(硫酸)∶n(1)=30∶1,在偶合反应时间为1.5 h、反应温度为20℃、pH为5.5时,效果最佳,产物收率为84.3%.通过UV-Vis、热重分析(TGA)及SEM测定了颜料的光吸收性能、热稳定性及固体粉末颗粒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紫外光谱的λmax为392 nm(1.5×10^(-5) mol/L氯仿溶液),εmax为3.0×10^(4) L·mol^(-1)·cm^(-1);其热分解温度高于210℃,在254℃时失重速率达到最大;通过溶剂DMF改性处理6 h后,所得颜料颗粒形貌规整,颜色鲜亮,可作为一类重要的着色剂,应用于油墨、涂料、橡胶及塑料着色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乙烯基 乙酰乙酰苯胺 嘧啶三酮 颜料
下载PDF
百草枯催吐剂三氮唑嘧啶酮的合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一军 陈宗化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11年第1期34-37,31,共5页
甲基丙烯酸甲酯经溴化加成、醚化、催化裂化得3-甲氧基-2-甲基丙烯酸甲酯;单氰胺与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甲基化得氰亚胺基二硫代碳酸二甲酯,后与正丙胺缩合再与水合肼环合得氨基正丙胺基三氮唑,与苯甲醛醛缩合得醛缩物,再在缚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经溴化加成、醚化、催化裂化得3-甲氧基-2-甲基丙烯酸甲酯;单氰胺与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甲基化得氰亚胺基二硫代碳酸二甲酯,后与正丙胺缩合再与水合肼环合得氨基正丙胺基三氮唑,与苯甲醛醛缩合得醛缩物,再在缚酸剂下与3-甲氧基-2-甲基丙烯酸甲酯催化闭环后在盐酸中水解、去醛基得目标物。选择cat1#/2#为裂解和闭环催化剂,反应总收率达55.4%,产品纯度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二甲氧基-2-甲基丙酸甲酯 3-甲氧基-2-甲基丙烯酸甲酯 N-氰亚胺基-S S-二硫代碳酸二甲酯 百草枯/敌草快/灭多威催吐剂 氮唑 PP796 催化
下载PDF
1,2,3-三氮唑并[4,5-d]嘧啶酮三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4
作者 刘奇 聂礼飞 +1 位作者 BOZOROV Khurshed 赵江瑜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945-954,共10页
目的设计合成天然产物deoxyvasicinone和mackinazolinone类似物1,2,3-三氮唑并[4,5-d]嘧啶酮三环系列化合物,以期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商业易得的苯胺为起始原料,通过重氮化、[3+2]环加成、催化环化等步骤合成了27个结... 目的设计合成天然产物deoxyvasicinone和mackinazolinone类似物1,2,3-三氮唑并[4,5-d]嘧啶酮三环系列化合物,以期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商业易得的苯胺为起始原料,通过重氮化、[3+2]环加成、催化环化等步骤合成了27个结构新颖的三环类化合物;采用MTT法(以阿霉素作为阳性对照物),对宫颈癌(HeLa)、人结肠癌(HT-29)和乳腺癌(MCF-7)3种肿瘤细胞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体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HeLa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i抑制活性最佳,其IC_(50)值为17.90±0.99μmol·L^(-1),化合物5e对HT-29细胞也表现出一定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43.58±2.91μmol·L^(-1)。结论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三环体系中脂肪氮杂环为六元环(n=2)时活性较七元环(n=3)和五元环(n=1)好,且当苯环上含有氯原子、溴原子时,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3-氮唑并[4 5-d] 抗肿瘤 衍生物
原文传递
巴比妥酸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克宇 马永祥 《宁波化工》 1994年第1期1-3,共3页
一、前言巴比妥酸(Barbituric Acid),化学名为丙二酰脲(Malonyl Urea),纯品为白色结晶。无味。在空气中易风化。微溶于水和乙醇,溶于乙醚。熔点245℃,能与金属作用形成盐。
关键词 嘧啶三酮 巴比妥酸 工艺
下载PDF
One-pot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3-Acetyl-9-methyl-11-oxo-8- oxa- 10,12-d iazatricyclo [7.3.1.0^2,7] trideca- 2,4,6- triene
6
作者 Hojatollah Salehi Qian-rong Li Qing-xiang Gu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8,共5页
An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dure for the one-pot synthesis of 13-acetyl-9-methyl-ll-oxo-8-oxa-10,12-diazatricyclo[7.3.1.0^2,7]trideca-2,4,6-triene from salicylaldehyde, acetylacetone and urea via Bi... An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dure for the one-pot synthesis of 13-acetyl-9-methyl-ll-oxo-8-oxa-10,12-diazatricyclo[7.3.1.0^2,7]trideca-2,4,6-triene from salicylaldehyde, acetylacetone and urea via Biginelli condensation and intramolecular Michael-addition by using magnesium bromide as an inexpensive and easily available catalyst in a solvent-free condition is described. The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the product is reported by ^1H- and ^13C NMR spectra. The product can also be identified by its EI TOF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on the molecular ion at m/s 246(10%) and on the fragment ions in which two nitrogen atoms are remained. Thre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fragmentation pathways from the molecular ion were observed. One is the loss of the OH radical to form the dihydropyrimidinone cation at m/z 229(48%), followed by elimination of a molecular methane forming the pyrimidinone cation at m/z 213(27%). The second is the cleavage of the C6H4OH radical,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hydropyrimidinone cation at m/z 153(24%). The third one is the loss of MeC-O radical to afford the oxygen-bridged fragment ion at m/z 20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bridged dihydropyrimidinone Intramolecular Michael-addition One-pot solvent-free synthesis NMR EI-TOF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