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可能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金志清 李世兴 +3 位作者 梁明 孙鸣宇 周薇薇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器械表面血栓形成(DRT)的发生率及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行LAAC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患... 目的探讨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器械表面血栓形成(DRT)的发生率及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行LAAC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常规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至少3个月后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明确DR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例失访,185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2例(1.08%,2/185)发生DRT,其中,1例自行停服1周NOAC,1例封堵器周边有少量分流。2例患者继续口服NOAC 3个月后复查TEE提示DRT均消失。结论采用WATCHMAN封堵器行LAAC的DRT发生率较低。是否严格执行术后医嘱系统抗凝治疗、完善术后随访、定期复查TEE,以及封堵器植入装置周边有无分流可能是影响DRT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CHMAN封堵器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器械表面血栓形成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术后抗凝的初步临床随访结果 被引量:8
2
作者 陈雨意 陈艳红 +4 位作者 张勇华 黄尾平 黄克强 许蓓 苏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对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完成术后45 d门诊随访的患者189例。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对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完成术后45 d门诊随访的患者189例。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案进行分组:术后口服NOACs进行抗凝治疗者为NOACs组(29例),术后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者为华法林组(16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术后短期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卒中史、冠心病史、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HA2DS2-VASc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NOACs组糖尿病比例(34.5%比15.6%,P=0.016)、HAS-BLED评分[(2.3±1.0)分比(1.7±1.2)分,P=0.008]显著高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封堵器压缩比、成功封堵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卒中发生率等术中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术后45 d随访时,两组患者残余分流大小、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总出血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NOACs组患者残余分流发生率显著小于华法林组(21.7%比45.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OACs用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抗凝治疗,其短期随访不增加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华法林 器械表面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