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绞胎艺术“器物观念”的源起、传播与再生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健 《美术大观》 2017年第7期84-85,共2页
本文从禅宗思想及儒家"君子观"等文化观视角,剖析了起源于唐代的特殊陶瓷品种——绞胎艺术的审美面向与特征。从唐宋绞胎瓷"器物观念"的时代特征视角介入,论述了唐绞胎与宋绞胎器物不同的美学追求,并剖析了影响其... 本文从禅宗思想及儒家"君子观"等文化观视角,剖析了起源于唐代的特殊陶瓷品种——绞胎艺术的审美面向与特征。从唐宋绞胎瓷"器物观念"的时代特征视角介入,论述了唐绞胎与宋绞胎器物不同的美学追求,并剖析了影响其产生时代变奏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动因。本文浅析了绞胎艺术的世界性传播和工艺再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胎艺术 器物观念 文化价值
下载PDF
长沙汉墓随葬动物形象的“器物观念”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平平 《南方文物》 2013年第2期54-60,共7页
本文探讨了长沙汉墓随葬品不同"动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文观念,借用美术考古学家的"器物观念"概念,分析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人精神世界。笔者将"动物"形象分为现实动物形象、神话&qu... 本文探讨了长沙汉墓随葬品不同"动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文观念,借用美术考古学家的"器物观念"概念,分析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人精神世界。笔者将"动物"形象分为现实动物形象、神话"动物"形象和"动物"组合形象三类,分析其所依次表现出的"事死如事生"的世俗观念、以龙凤为主的神话观念和"天地相协"的理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观念 “动物”形象 长沙汉墓
下载PDF
论石库门里弄民居居住观念的变化
3
作者 王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26-129,共4页
本文从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着手,在对它进行"概述"、"近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力图抓住学者和老百姓这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当时东西文化交融的状况所做出的反映,来... 本文从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着手,在对它进行"概述"、"近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力图抓住学者和老百姓这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当时东西文化交融的状况所做出的反映,来对当时的一些普遍的文化现象进行阐述和简单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库门里弄 建筑 器物-制度-观念
下载PDF
从“器”到“Object”——艺术叙事变迁中的陶艺物性拓展
4
作者 陈健 王琼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89,共3页
本文在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本质”、阿瑟·丹托的“后艺术时代”艺术叙事模式关联研究的基础上,刍议陶艺在“后艺术时代”中的物性拓展背后所发生的艺术叙事模式转向和陶艺物性观的“新熵值”建构。提出中国当代陶艺的艺术生态既... 本文在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本质”、阿瑟·丹托的“后艺术时代”艺术叙事模式关联研究的基础上,刍议陶艺在“后艺术时代”中的物性拓展背后所发生的艺术叙事模式转向和陶艺物性观的“新熵值”建构。提出中国当代陶艺的艺术生态既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养成而不能脱离,同时也应深植艺术史的叙事语境中,厘清艺术形式与变迁的演进性本质,成为建构时代精神的积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观念 当代陶艺 物性 艺术叙事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观的变迁研究
5
作者 祝珊 《中国市场》 2013年第1期78-79,共2页
职业教育观的内涵是某个特定的主体对职业教育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的集合。这种意识形态至少包括了对职业教育宏观环境、教学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它是由两个维度形成的循环,即社会精英和社会大众的磨合,及观念、制度和... 职业教育观的内涵是某个特定的主体对职业教育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的集合。这种意识形态至少包括了对职业教育宏观环境、教学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它是由两个维度形成的循环,即社会精英和社会大众的磨合,及观念、制度和器物之间的循序渐进。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笔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观的变迁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一制度一器物 职业教育观 改革开放
下载PDF
考古所见汉至宋蟾蜍形器物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5-48,共14页
蟾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汉晋以来,受阴阳观念的影响,蟾蜍形象既是月亮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月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意象在一定时期内体现古人阴阳、生死与现实观念。在考古发掘中,以蟾蜍为造型的器物屡见不鲜。... 蟾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汉晋以来,受阴阳观念的影响,蟾蜍形象既是月亮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月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意象在一定时期内体现古人阴阳、生死与现实观念。在考古发掘中,以蟾蜍为造型的器物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六朝时期的墓葬中,蟾蜍形器物常常作为随葬品出现。然而,考古几乎不见唐代有蟾蜍形器物,直至宋代重新出现。针对这一宏观现象,本文通过对考古所见蟾蜍形器物进行长时段梳理,结合其所出墓葬及可能产地的分析,归纳出此类器物发展演变的线索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对文献记载的梳理,说明蟾蜍形器物是在时人观念的影响下出现,进而成为一种特别的装饰样式而被特定的阶层所接受。正是在观念与器物装饰的反复互动中,二者相互叠加,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形器物 汉宋之间 器物观念 月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