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患者后囊膜混浊的运用价值评估
1
作者 方毅明 黄文苑 叶小诗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期62-64,81,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前囊膜抛光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膜混浊进行预防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漳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有无实施前囊膜抛光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患者(... 目的分析应用前囊膜抛光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膜混浊进行预防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漳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有无实施前囊膜抛光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患者(100眼)术中进行前囊膜抛光治疗,对照组90例患者(90眼)经过常规后囊膜抛光处理后,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并没有进行前囊膜抛光处理。比较两组对视力分布情况、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的视力分布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研究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10.0%、15.0%,对照组分别为22.22%、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2、4.653,P均<0.05)。结论白内障患者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时,术后开展前囊膜抛光治疗不但显著改善患者视力,而且能有效预防术后囊膜混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囊膜抛光 混浊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全囊膜抛光模式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那辉 王勇 毕大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143-1144,共2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对162例194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00眼术中用抛光模式进行全囊膜抛光,94眼术中用抛光器进行囊膜抛光。结果:术后随访12mo,抛光模...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对162例194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00眼术中用抛光模式进行全囊膜抛光,94眼术中用抛光器进行囊膜抛光。结果:术后随访12mo,抛光模式抛光组有6眼(6.0%)发生后囊膜混浊;抛光器抛光组有15眼(16.0%)发生后囊膜混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采用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能有效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抛光模式 囊膜抛光 混浊
下载PDF
晶状体囊膜抛光联合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预防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朱蓉嵘 管怀进 +1 位作者 吴坚 龚启荣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212-212,共1页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常见也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移行、化生以及术后炎性反应引起.我们采用晶状体...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常见也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移行、化生以及术后炎性反应引起.我们采用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me,HS)联合囊膜抛光的方法,在44只兔眼的研究中证实它能有效降低PCO的发生,而且眼内应用安全,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后混浊 透明质酸酶 袋内注射 晶状体囊膜抛光 实验研究 晶状体上皮细胞 预防 术后炎性反应 cells 摘除术后 术后残留 眼内应用 并发症 白内障 PCO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海英 朱秀梅 +2 位作者 赵金娥 安金平 魏俊宽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15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124例(132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78眼术中进行全囊膜抛光,54眼术中未进行全囊膜抛光。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全囊膜抛光组有7只眼发生后发性...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124例(132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78眼术中进行全囊膜抛光,54眼术中未进行全囊膜抛光。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全囊膜抛光组有7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占8.97%;未抛光组有12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占2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采用全囊膜抛光术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囊膜抛光 后发性白内障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患者后囊膜混浊的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邹大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1期116-117,126,共3页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患者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治疗的68例患者(78只眼)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抛光组;选择同时期不实施前囊膜抛光治疗的62例患者...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患者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治疗的68例患者(78只眼)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抛光组;选择同时期不实施前囊膜抛光治疗的62例患者(76只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及术后1、6、12个月的视力分布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抛光组的后囊膜混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前囊膜抛光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囊膜抛光 混浊
下载PDF
前囊膜抛光预防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莹 滕玉明 孙丽珍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第6期520-521,共2页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成熟手术方式,术后其主要的并发症是后囊膜混浊(PCO),发生机制考虑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残留与增殖有关,因此术中清除和术后抑制其增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囊膜抛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混浊
下载PDF
前囊膜抛光预防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探讨
7
作者 陆馥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80-0083,共4页
探析白内障手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抽选临床近2年来86白内障手术患者资料(2021.8-2023.4),手术方式略有差异,以此分组,每组43例,其中一组术中开展前囊膜抛光治疗,称之为试验组;另一组与其互为对照,不采用该... 探析白内障手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抽选临床近2年来86白内障手术患者资料(2021.8-2023.4),手术方式略有差异,以此分组,每组43例,其中一组术中开展前囊膜抛光治疗,称之为试验组;另一组与其互为对照,不采用该项治疗方法,称之为对照组,收集比较组间并发症率、视力、后囊膜混浊率。结果 调查2组白内障手术患者预后情况,试验组术后半年后囊膜混浊患者数4例,术后1年5例,发生率为9.30%和11.63%,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白内障术后半年并发症(出血+后囊膜混浊)共5例,发生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收集86例白内障患者术后1个月至1年视力恢复情况,试验组视力在0.5~0.6区间内的患者占比更高,P大于0.05。结论 前囊膜抛光技术眼科应用效果优异,可有效预防术后出现后囊膜混浊,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膜抛光 白内障 混浊 并发症 视力 预防效果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
8
作者 郑鑫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年第3期205-210,共6页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残留和增生有关。随着现代手术技术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改进,术后发生PCO而需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比率不断下降...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残留和增生有关。随着现代手术技术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改进,术后发生PCO而需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比率不断下降。研究表明,囊膜抛光技术,无论是器械、水流抛光或者负压抛光均可有效去除后囊膜表面的纤维支架和脱落的上皮细胞,有效预防PCO,降低术后PCO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外科学 混浊 囊膜抛光
原文传递
走罐式前后囊膜抛光联合张力环植入对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囊袋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旭丽 汪鹭 +2 位作者 龙婷 黄舸 阳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观察在2.0 mm同轴微切口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灌注抽吸系统(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抛光,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及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9年... 目的观察在2.0 mm同轴微切口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灌注抽吸系统(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抛光,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及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接诊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年龄46~72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屈光度-10 D~-24 D。在施行2.0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时,用抛硬币法随机对一眼应用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360°全方位走罐式抛光并植入CTR作为试验组(40眼),对侧眼则不抛光不植入CTR作为对照组(40眼)。双眼手术时间间隔1周以内。门诊随访记录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前囊口大小、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IOL偏心量及后发性白内障(PCO)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期间,试验组的前囊口面积、IOL偏心量和ELP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的前囊口面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缩小,IOL偏心量逐渐变大,ELP逐渐变小。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LP首先表现出差异趋势(P<0.01);术后1、3、6个月,对照组的ELP均明显小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前囊口面积和IOL偏心量在术后1、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CO方面,术后1、3、6个月,试验组PCO发生率分别为0%、2.5%、7.5%,对照组分别为5.0%、17.5%、32.5%,试验组PC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囊袋收缩,表现为IOL的不稳定性且前囊口逐渐缩小趋势,术中对其进行360°前、后囊膜抛光联合CTR植入可有效维持ELP的稳定,减少前囊口收缩程度、减少IOL偏心量及PCO的发生率。应用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走罐式抛光,联合CTR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性好,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白内障 前后囊膜抛光 袋张力环 袋稳定性
原文传递
晶状体囊膜抛光联合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预防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蓉嵘 管怀进 +1 位作者 吴坚 龚启荣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1-413,共3页
关键词 晶状体囊膜抛光 袋内注射 透明质酸酶 预防 晶状体后混浊 实验
原文传递
白内障摘除手术中晶状体囊膜抛光技术及抑制PCO的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严宏 陈颖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2-494,共3页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PCO不论按照临床表现还是病理机制均可分为纤维型和再生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预防PCO的技术为术中机械性晶状体前后囊膜抛光,但是否有效预防PCO一直存在分歧。进一步的研究...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PCO不论按照临床表现还是病理机制均可分为纤维型和再生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预防PCO的技术为术中机械性晶状体前后囊膜抛光,但是否有效预防PCO一直存在分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晶状体前囊膜抛光对纤维型PCO有抑制作用或没有作用,而对再生型PCO很可能有促进作用。因此,是否行晶状体前囊膜抛光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浊 晶体 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囊膜抛光
原文传递
吸罐式囊膜抛光技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俊洪 张建珠 +4 位作者 黄伯健 江瑜 庄义昭 李雪霞 卢国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3,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在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吸罐式囊膜抛光技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102眼),年龄42—74岁,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在施行1.8mm同轴微切口... 【摘要】目的探讨在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吸罐式囊膜抛光技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102眼),年龄42—74岁,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在施行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时行吸罐式前后囊膜抛光,对其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以及后囊膜情况进行临床观察,随访1年。选择同期常规施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乳化术患者83例(98眼)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抛光组102只眼中有2只眼后囊膜破裂,术后眼前节炎性反应两组病例无差异,术后1年抛光组患者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抛光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0%、2.0%、5.1%,对照组分别为3.1%、8.2%、14.3%,抛光组PC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吸罐式前后囊膜抛光技术能有效去除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及后囊膜晶体皮质纤维,阻止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化生,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罐式囊膜抛光 后发性白内障 同轴微切口
原文传递
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及前囊膜抛光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宜平 张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81-186,195,共7页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切相关。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是治疗PCO的常用方法,但普适性低且存在眼部并发症,故寻求安全、有效的...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切相关。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是治疗PCO的常用方法,但普适性低且存在眼部并发症,故寻求安全、有效的预防PCO的策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就后囊膜混浊的发病机制及前囊膜抛光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为临床预防PCO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囊膜抛光 混浊 晶状体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志亮 陈志敏 +2 位作者 林志辉 杨荣 武卫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膜精细处理手术。B组患者40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囊口收缩变化量、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少于B组(12.23±3.61 vs 20.46±4.61,P<0.01)。术后6mo,A组患者BCVA优于B组(Z=5.328,P=0.002),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0.18±0.14、0.02±0.007mm)小于B组(0.82±0.23、0.65±0.240mm)(均P<0.05),且A组患者均可见后囊膜中央3mm大小圆孔,视轴区保持透明,而B组患者中13眼(32%)出现后囊膜中央区混浊。A组患者未出现术中后囊膜意外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情况,B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意外破裂2眼(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2%)。结论:采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可减少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降低后囊膜破裂的风险,有效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T形钩预劈核 前后囊膜抛光 连续环形撕
下载PDF
精细化囊膜处理对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志亮 赵毅 +3 位作者 霍涛 崔兰慧 张园园 豆少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06-1808,共3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囊膜处理对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3/2018-04于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植入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患者98例120眼,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眼。A组患者术中行前后囊膜抛光联合后囊... 目的:探讨精细化囊膜处理对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3/2018-04于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植入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患者98例120眼,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眼。A组患者术中行前后囊膜抛光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B组未行囊膜抛光及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比较术后6mo时远、中、近视力,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后发性白内障(PCO)发生率。结果:术后6mo时A组UCDVA(0.096±0.032)、UCIVA(0.225±0.038)、UCNVA(0.093±0.022)均优于B组(UCDVA 0.259±0.056、UCIVA 0.426±0.040、UCNVA 0.155±0.059)(均P<0.05)。视觉质量A组优于B组(P<0.05)。术后6mo时A组患者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0.025±0.005mm)小于B组(0.665±0.244mm)(P<0.05)。PCO发生率:A组:0眼;B组:Ⅰ级5眼(8.3%),Ⅱ级3眼(5.0%),Ⅲ级2眼(3.3%)。结论:通过对植入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行前后囊膜精细抛光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增强了IOL稳定性,保持视轴区长期的透明,对提高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和满意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膜抛光 连续环形撕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下载PDF
清除LECs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囊袋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志亮 陈志敏 +3 位作者 许衍辉 林志辉 徐晓玮 武卫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3/2019-04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收治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囊膜LECs清除分为两组,A组患者50例6... 目的:探讨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3/2019-04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收治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囊膜LECs清除分为两组,A组患者50例60眼术中对前后囊膜进行抛光,B组患者48例60眼术中未对囊膜抛光。术后使用眼前节OCT检测两组患者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变化量、人工晶状体(IOL)偏心量、前囊口缩小程度,应用裂隙灯观察PCO发生情况及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3mo ELP变化量(0.16±0.06mm vs0.55±0.07mm)、前囊口收缩变化量(0.18±0.16mm vs0.92±0.13mm)及术后3mo IOL偏心量(0.02±0.005mm vs0.69±0.23mm)均有差异(P<0.05)。术后3mo,A组患者PCOⅠ级4眼,Ⅱ级2眼,Ⅲ级1眼;B组患者PCOⅠ级16眼,Ⅱ级8眼,Ⅲ级4眼,Ⅳ级3眼,两组患者发生PCO程度差异明显(Z=-4.765,P<0.01)。结论:囊膜LECs清除可减少前囊膜收缩程度,降低ELP改变量,增强囊袋-IOL复合体的稳定性,对减少术后PCO起得了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晶状体上皮细胞 前后拋光 袋稳定性
下载PDF
清除LECs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7
作者 洪阳 赵春梅 刘湘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96-99,共4页
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是紧密贴附于晶状体前囊与赤道部囊下的单层上皮细胞,具有生长、分化、损伤修复的能力,有研究认为LCEs的增殖与分化引起的前囊膜混浊(an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CO)及后囊膜混浊(po... 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是紧密贴附于晶状体前囊与赤道部囊下的单层上皮细胞,具有生长、分化、损伤修复的能力,有研究认为LCEs的增殖与分化引起的前囊膜混浊(an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CO)及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zation,PCO)将导致囊膜皱缩、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移位等,引起炫光、视力模糊等一系列视觉障碍。有学者建议采用囊膜抛光技术清除LECs,但也有学者认为减少抛光可以增加对IOL的囊膜包裹,故前囊膜抛光有效性依然存在分歧,但针对囊膜收缩风险较高或术后需观察眼底结构的眼,仍建议常规进行前囊膜抛光。本文就清除LECs对白内障并发症的影响及清除LECs方法的现阶段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防治白内障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囊膜抛光 混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