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午战后“四万万”话语的救亡意蕴
1
作者 李金飞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7,共9页
甲午战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四万万”话语迅速且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救亡群体反思败亡致因与政治理想表达时较为常用的概念。该话语在促进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救亡群体使用“四万万”思考甲午一役乃至整个中外之战... 甲午战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四万万”话语迅速且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救亡群体反思败亡致因与政治理想表达时较为常用的概念。该话语在促进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救亡群体使用“四万万”思考甲午一役乃至整个中外之战的败因、性质以及中国如何御外等问题;其次,救亡群体对“四万万”代表的国民全体进行了思想与身体上的检讨,从而揭露出国民的诸多旧有属性;再次,“四万万”概念还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四万万”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互相决定的关系,“四万万”在国家中的“主人”角色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最后,“四万万”还与这一时期兴起的民族主义相结合,被用以形容“种族”“中华民族”等概念。这些关于“四万万”话语的认知与运用也标志着该话语的意蕴基本定型。总之,甲午战后,在救亡群体的话语表达中,“四万万”与战争、国民、国家、民族等密切相关,成为审视这一时期救亡图存下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应当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华民族 救亡群体 四万万 国家 民族
下载PDF
近代中国“四万万”话语的建构与多重运用
2
作者 李金飞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8,共8页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较为流行的国民话语,成为人们在叙事表达时自觉运用的逻辑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四万万”持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态度。“四万万”话语能够被建构,得益于当局政府不断的数字统计,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四万万...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较为流行的国民话语,成为人们在叙事表达时自觉运用的逻辑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四万万”持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态度。“四万万”话语能够被建构,得益于当局政府不断的数字统计,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四万万”蕴含着“冠绝世界”的人口数量优势,被国人视作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来源。在国弱民衰的时代环境里,“四万万”还被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等概念,这彰显出“人”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转型时的一个突出特征。关于“四万万”的负面应用多是在人口质量问题的反思上,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污名化的词汇。总之,对近代中国的“四万万”话语展开多维内容的解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反思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万万 话语建构 人口数量 民族复兴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析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语境——兼论伊文思创作转型的缘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丽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8-71,共4页
记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是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左翼电影创作中的一部代表作。本文结合影片的语境分析,即战时纪录片的发展、先锋派纪录主义潮流的兴起、前苏联之行的影响、纪录电影激进倾向的社会化以及伊文思的家... 记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是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左翼电影创作中的一部代表作。本文结合影片的语境分析,即战时纪录片的发展、先锋派纪录主义潮流的兴起、前苏联之行的影响、纪录电影激进倾向的社会化以及伊文思的家庭、教育背景与反叛、独立的个性,探讨伊文思第一次创作转型(从先锋电影转变为左翼电影)的缘起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纪录电影 伊文思 四万万人民》
下载PDF
“小人物”也在书写历史:历史观视野下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4
作者 吴丽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年第3期53-56,共4页
记录中国抗战、让西方社会了解并声援中国是伊文思创作《四万万人民》的初衷。但本文基于历史观的视野,对比古今中外的影像记录,指出该片的传播价值更重要的在于校正历史观:提醒人们"小人物"也在书写历史,而这对影视创作、史... 记录中国抗战、让西方社会了解并声援中国是伊文思创作《四万万人民》的初衷。但本文基于历史观的视野,对比古今中外的影像记录,指出该片的传播价值更重要的在于校正历史观:提醒人们"小人物"也在书写历史,而这对影视创作、史学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历史观 纪录片 四万万人民》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四万万”说之考察:以孙中山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颜德如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0,共4页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有多少?通行的说法是"四万万"。孙中山亦津津乐道。不过,在孙中山那里内涵有三:"四万万"只是一个概数;"四万万"是指不确定多数的人民;"四万万"并不包括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人,主...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有多少?通行的说法是"四万万"。孙中山亦津津乐道。不过,在孙中山那里内涵有三:"四万万"只是一个概数;"四万万"是指不确定多数的人民;"四万万"并不包括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人,主要指汉族人民。这个数据,是清朝乾隆在位时期各国科学家与传教士或宗教家共同调查的结果。它未必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初人口的实际数量。孙中山念念不忘中国人口"四万万"之说,流露了他重视人口在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关注社会大多数人的命运,希望唤醒他们起来革命的倾向。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则是:人民革命将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四万万人” 清末民初 人口数量
原文传递
闲聊四万万顾客
6
《数字商业时代》 2012年第1期140-141,共2页
1937年,这本《四万万顾客》刚一出版,便成了当时的英美畅销书,加印多次。8年后的1945年,当日本战败,美国兵开进上海时,几乎每个士兵包里都揣着一本美国当局发的。让他们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书——《四万万顾客》的特制袖珍版。
关键词 四万万顾客》 书评 书介绍 畅销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