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稻作区优质稻生产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20
1
作者 孙园园 徐富贤 +4 位作者 孙永健 徐金霞 马均 熊洪 彭国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6-513,共8页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以四川省稻作区为分析样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稻作区优质稻生产均存在显著的区域特色,通过对影响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生产诸环境及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并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筛选了对优质稻生长发育及米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分布差异显著的气象因子:齐穗后灌浆结实期间30 d范围内的日均气温、日照百分率、天文辐射、水汽压等作为优质稻气候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水稻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稻作区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较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本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四川省优化优质稻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四川省优质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稻作 优质 气候条件 环境因子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晚稻“浙场3号”在四川的引种与推广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桂权 《古今农业》 2018年第2期17-24,共8页
1938年,浙场3号被引入四川作为抗旱晚稻;在双季稻推广中,它通常又作为双季稻的晚稻,在全川范围内推广种植。20世纪50、60年代,浙场3号在四川的种植面积最广,逾1000万亩;而后,在改革稻制的政策背景下,它逐渐被代替。作为我国现代稻作史... 1938年,浙场3号被引入四川作为抗旱晚稻;在双季稻推广中,它通常又作为双季稻的晚稻,在全川范围内推广种植。20世纪50、60年代,浙场3号在四川的种植面积最广,逾1000万亩;而后,在改革稻制的政策背景下,它逐渐被代替。作为我国现代稻作史上的优良品种,浙场3号的兴衰过程体现了稻种、稻制与环境间的适应、调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场3号 晚籼 良种选育 四川稻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