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西北高原藏狐的夏季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7
1
作者 龚明昊 胡锦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This study on microhabitat selecti on of Tibetan fox( Vulpes ferrilata )was conducted in July 1999 at Shiqu,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It se t 10 factors in 97 sample spots and collected them every 10 days,the Vande r... This study on microhabitat selecti on of Tibetan fox( Vulpes ferrilata )was conducted in July 1999 at Shiqu,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It se t 10 factors in 97 sample spots and collected them every 10 days,the Vande rloeg Scavia′s index was chosen as the discrimination index for the microhabit at select ion of Tibetan fox to analyse the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n that fox prefer to select those habitats, in which, the base diameter of shrub is bet ween 50 cm and 100 cm and the height range is between 30 cm and 50 cm.Furthermore, the slope range is between 20 o and 30 o and the relative altitude range is between 100 m and 200 m.Our researches demonstrated that, for Tibetan fox, the main threat comes from human activity.The local people should pay more care on fox and protect the shrubs i n itDK’s habit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西北高原 藏狐 夏季 微生境选择
下载PDF
四川西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定值研究
2
作者 戴闽 刘静 +1 位作者 罗彩东 王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9期1075-1076,共2页
目的研究四川西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界定值。方法对581例可疑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使用ROC曲线确定患者群的Hcy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418例)和低危组(163例)。所有患者行... 目的研究四川西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界定值。方法对581例可疑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使用ROC曲线确定患者群的Hcy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418例)和低危组(163例)。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以确诊有无冠心病,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的最佳截断点取22.57μmol/L,其敏感性78.2%,特异性69.3%。高危组患者确诊冠心病382例,低危组患者确诊冠心病56例,两组冠心病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91.4%vs 34.4%,P<0.001)。高危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为32.15分±4.62分,低危组为8.62分±3.11分(P<0.01)。结论四川西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值为22.57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老年 四川西北地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下载PDF
四川西北高寒地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分布及药敏调查
3
作者 胥亚福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11期60-62,共3页
目的:了解四川西北高原地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构成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39例,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细菌培养显示,本地区感染菌排名前4位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模仿葡萄... 目的:了解四川西北高原地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构成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39例,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细菌培养显示,本地区感染菌排名前4位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药敏结果显示,目前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耐药率高,合成有酶类的抗生素敏感性明显增加,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合成有酶类的抗生素敏感性高。结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定植菌为主,抗生素首选合成有酶类的抗生素,治疗3 d左右效果不佳,应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或选择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西北高寒地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病原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清代四川西北省界及其引起的黄河流經四川問題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盛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第1期29-47,105-108,共23页
一、引言黄河流不流經四川問题,过去以及最近都曾引起學術上的爭論。這個問題關鍵顯然并不在於黄河,而在於清代四川西北省界最初怎樣划訂。研究这條省界形成及其前後變遷有其學術意義,對於今後歷史地圖的繪製。
关键词 黄河源 四川西北 部落 疆界 蒙古 十七年 乾隆 布政使司 十三年 通志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曾德铭 王兴志 +4 位作者 张帆 宋章强 张若祥 朱永刚 李跃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套地层的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三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的作用。该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孔隙型和中孔高渗的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的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的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的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的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四川省三州地区鸡遗传资源情况调查
6
作者 余春林 尹华东 +3 位作者 吴锦波 邱莫寒 熊霞 杨朝武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5-6,共2页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三州)分别位于四川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幅员面积占全省60%左右。长期交通不便,诸多高山、深谷、河流等形成了天然屏障,加上复杂的气候条件、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使...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三州)分别位于四川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幅员面积占全省60%左右。长期交通不便,诸多高山、深谷、河流等形成了天然屏障,加上复杂的气候条件、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使三州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鸡种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屏障 遗传资源 畜牧业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西北 甘孜藏族自治州 区域经济发展 四川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9
7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张长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1-58,共8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3种沉积亚相,其中局限台地是主要的沉积亚相。雷口坡一至五期沉积环境经历了水体逐渐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一期,在广元—旺苍、梓潼—三台等地区发育了蒸发台地沉...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3种沉积亚相,其中局限台地是主要的沉积亚相。雷口坡一至五期沉积环境经历了水体逐渐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一期,在广元—旺苍、梓潼—三台等地区发育了蒸发台地沉积,且梓潼地区膏湖分布范围较广;二期,蒸发台地范围缩小,仅发育于旺苍和梓潼地区,其它地区为局限台地沉积;三期,水体加深,旺苍地区为开阔台地沉积,梓潼地区已无膏湖沉积;四期,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梓潼地区膏盆沉积再次发育;五期演变为开阔台地沉积,水体又加深。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沉积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三叠世 雷口坡期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聪 张健 +5 位作者 罗冰 文龙 林怡 张亚 谢忱 徐国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7,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的研究则鲜见。为此,利用井震联合解释、Easy%R_o热动力学模型、平衡剖面技术等手段,刻画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的构成,恢复其形成过程,并研究封存箱内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存在自源型异常高压封存箱,封存箱范围西至①号隐伏断裂,东至九龙山构造,北至米仓山古隆起南缘山前断褶带构造,南至双鱼石构造南段,该压力封存箱以九龙山构造至双鱼石构造带中线为界分为东、西2个次箱;②该压力封存箱距离龙门山断裂带越远超压程度越高,压力封存箱与外界存在着明显的压力差,箱内压力系数介于1.4~2.0,箱外为正常压力系数;③古生界压力封存箱形成于印支运动早期,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调整形成现今格局;④中三叠统—寒武系油气为喜马拉雅期所形成的箱内成藏,压力封存箱内存在着多套烃源灶,气源充足,顶板和隔板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源储匹配良好,油气优先富集于距离箱顶板较近的优质储层中。结论认为,该区古生界深层海相地层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双鱼石—中坝地区栖霞组为最有利的勘探层系,观雾山组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 泥盆纪 二叠纪 压力封存箱 异常高压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深层低幅度构造建模及成像 被引量:9
9
作者 王艳香 苏勤 +3 位作者 乐幸福 张军舵 刘威 袁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7,I0011,I0012,共11页
为落实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带构造圈闭细节,开展了低幅度构造成像、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龙门山前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采用构造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动力学成因;利用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该... 为落实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带构造圈闭细节,开展了低幅度构造成像、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龙门山前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采用构造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动力学成因;利用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该区影响低幅度构造成像的静校正问题;应用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在大炮检距处产生的动校过量问题,提高了浅部陡倾地层及深部低幅度构造的速度分析精度;将约束层析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和沿层层析获得的中深层速度模型融合,充分利用钻井数据等多信息指导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利用网格层析优化速度模型并偏移,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深部低幅度构造 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 层控网格层析 构造物理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江 胡欣 +6 位作者 张本健 尹宏 马华灵 聂舟 冯春强 陈超 陈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22,共8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砂砾岩型储层分布面积广,为盆内碎屑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领域。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地层及砂砾岩追踪对比、典型相序精细描述等方法,首次对地质背景、物源展布规律、沉积体系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砂砾岩型储层分布面积广,为盆内碎屑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领域。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地层及砂砾岩追踪对比、典型相序精细描述等方法,首次对地质背景、物源展布规律、沉积体系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奠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沉积早期"西陡北缓"的古构造格局的基础,东北侧米仓山前缘为向盆内形变强度逐减的紧密阶梯状冲断褶皱带,有利于沉积物长距离搬运,为盆内的主要物源。西北侧龙门山表现为挤压造山运动,地势较陡,季节性山区河流在山前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体,为次要物源。山前—盆内依次发育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沉积体系 白田坝组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讨论--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机制的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良 贾东 +3 位作者 李海滨 邓飞 李一泉 武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600,共8页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滑性质。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地块向东挤出,遭遇强硬的四川克拉通阻挡之后,沿着龙门山形成了一个右行的走滑挤压带,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四川盆地,形成北东向背斜。这期构造变形往北延伸进入米仓山,形成具有逆冲性质的北东向断层。四川盆地北面也存在向东的挤出作用,这和汉中盆地主控断层的左行走滑性质是匹配的。四川盆地北面的地块挤出影响了米仓山前缘的四川盆地,由于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变形的叠加,使得最东面的南阳坝背斜相对于其它两个背斜在褶皱轴上发生了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磷灰石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东北缘 新生代构造变形 挤出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深层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正望 吴长江 苑保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年第2期1-5,25,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须二段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但4000 m以下仍发育优质储层。深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裂缝。研究认为: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地层超压和裂缝有关。原始沉积条件是优质... 四川盆地西北部须二段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但4000 m以下仍发育优质储层。深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裂缝。研究认为: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地层超压和裂缝有关。原始沉积条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母岩性质及三角洲前缘沉积不仅造成原始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低,还形成大面积发育的高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从而有效抵抗上覆地层压实作用;石英颗粒早期发育绿泥石衬边,可以抑制次生石英的形成,同时抵消了部分上覆压力的增加,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欠压实作用有效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裂缝可构成良好的储集空间,有效沟通各类孔隙,增加孔隙流体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地层超压 深层优质储层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灯影组深水沉积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玺华 彭瀚霖 +5 位作者 文龙 李勇 钟佳倚 马奎 罗冰 田兴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年第4期10-21,共12页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作为四川盆地重要控藏地质单元,其成因演化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野外地质研究,发现盆地西北部上震旦统灯影组发育深色泥晶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与邻区灯影组巨厚台地边缘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呈巨...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作为四川盆地重要控藏地质单元,其成因演化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野外地质研究,发现盆地西北部上震旦统灯影组发育深色泥晶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与邻区灯影组巨厚台地边缘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呈巨大岩相差异,揭示了灯影组四段深水盆地相—斜坡相—台缘丘滩相—局限台地相完整相序,进一步明确了灯影期德阳—安岳裂陷的性质,提出晚震旦世盆地西北部地区已具台—盆分异沉积格局,但盆地中部高磨地区裂陷内灯影组发育藻白云岩浅水沉积,裂陷内外地层厚度差异为后期岩溶侵蚀作用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地质、地震综合研究提出:①现今德阳—安岳裂陷及周缘灯影组厚度差异是"早期伸展作用下的沉积相分异、桐湾期岩溶侵蚀改造"的地质叠加效应,其性质上具有"北段沉积作用主导,中、南段岩溶侵蚀作用主导"的分段性;②盆地中西部地区灯影组构造分异控制地貌分异,发育深水相沉积及灯二段、灯四段两期巨厚的沉积型台缘带,呈北东走向,而盆地中南部地区灯影组发育侵蚀洼地侵蚀台地,呈近南北向展布;③剖析盆地中西部地区灯影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的油气聚集效应,该区是裂陷中心生烃区、沉积型台缘带的有利叠合区,具有生、储、盖成藏三要素包裹式的耦合特征,有利于灯影组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晚震旦世 灯影组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 深水相 沉积型台缘带 构造沉积分异 成藏要素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相控早期高频暴露岩溶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罗冰 张亚 张本健 芦飞凡 苏成鹏 肖笛 钟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82,共17页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变粗型和亮晶颗粒云岩—中晶云岩—细粉晶藻云岩的向上变细型两类向上变浅序列。两类序列早期高频暴露岩溶具有如下特征:①旋回顶部存在暴露不整合面,并见下一旋回初始海泛沉积物充填于先期岩溶系统和向微地貌高地超覆现象。②旋回上部的多孔基岩受优势岩溶通道切割形成近原地角砾。③部分旋回顶部发育斑块状岩溶系统,其内为陆源黏土、粉屑和少量角砾充填。④少数旋回内部发育岩溶洞穴角砾岩,角砾间多为碳酸盐岩渗流粉砂充填。⑤暴露面之下稳定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负偏现象。进一步开展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岩溶作用强度较强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下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较弱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上部,储层储集空间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适中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垮塌角砾间的残余孔洞。这些叠合准同生期云化作用的白云岩为基岩的早期暴露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有效储集空间。因此认为不同强度的早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是栖霞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高频暴露岩溶 深层—超深层 孔洞成因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 栖霞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三段储层超致密与气藏超压成因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雪柯 李伟 +2 位作者 张本健 裴森奇 陈竹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35,共11页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井资料,研究该区须家河组三段(以下简称须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和成岩作用演化分析储层致密的原因;在分析气藏流体温度压力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构造运动分析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最后在归纳总结大型超压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规模超压天然气聚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三段极致密储层是强成岩压实与沉积物提供大量碳酸盐岩碎屑导致的强钙质胶结的共同结果;②须三段储层经历了深埋下的高热演化,储层最致密的地区既是热演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致密气的主要发育区,超高压致密气的形成受强成岩作用以及白垩纪末期高热演化的影响明显;③剑阁地区须三段砂/砾岩成岩压实使孔隙度下降了20%,安县构造运动使龙门山隆升为须家河组沉积提供的大量碳酸盐岩物源是碳酸盐胶结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使孔隙度损失了10%~20%;④该区坳陷带气藏异常高压的形成并非构造挤压造成的,而是因断裂不发育、生烃增压与构造反转导致泄压不畅所致,形成极致密储层超高压发育区;⑤龙门山、米仓山断裂带前缘断裂发育导致压力释放,为常压区,储层物性也好于坳陷带。结论认为,该区大规模超高压致密气藏的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紧密的源储组合关系、白垩纪末期的高热演化生烃增压、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与地层隆升剥蚀、圈闭围岩极好的封闭能力所引起的极致密储层泄压不畅等原因,造就了该区异常超高压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致密储集层 异常高压 生烃增压 构造反转 天然气异常聚集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 晚三叠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广元上寺剖面为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4 位作者 苏成鹏 芦飞凡 张本健 潘政屹 肖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1-610,共2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砂糖状白云岩具有如下特征:①主要分为层状白云岩与斑块状白云岩两类,其中层状白云岩主要位于栖二段中部,斑状白云岩则分布较为广泛,位于栖一段底部和栖二段层状白云岩上部与下部;②层状白云岩由中-粗晶白云石构成,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发红光,MgO/CaO为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2.42‰与-6.18‰;③栖一段底部白云质灰岩内的白云石化斑块由细-粉晶白云石构成,阴极射线下多不发光,MgO/CaO为0.54,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1.69‰与-1.23‰;④栖二段顶部与底部斑块均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顶部为具有不发光的核心与发红光环带的细晶白云石组成,而底部为发暗红光的中粗晶白云石组成,MgO/CaO分别为0.59和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分别为2.16‰、-6.50‰和3.32‰、-3.75‰。基于以上野外工作与室内分析结果认为,①栖霞组底部发育两个准同生暴露面,其下为斑状岩溶系统,岩溶系统多被白云石化;②栖霞组顶部发育早成岩期暴露面,岩溶分带清晰可见,岩溶系统均被白云石化;③砂糖状白云岩是由于重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热液白云石化叠合形成,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位置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两期白云石化叠合的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成因 岩溶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热液白云石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7
作者 钟原 杨跃明 +7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肖笛 李明隆 陈聪 赵立可 芦飞凡 谭秀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3,共13页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3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茅一段、茅二段、茅三段。受上扬子地块北缘勉略古洋盆扩张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及地幔柱隆升产生的基底断裂控制,在北西西及北东方向产生构造分异,沉积基底自北向南呈幕式沉降,导致茅一段—茅三段沉积体系由碳酸盐台地逐渐演变为台地-斜坡-广海陆棚共存的特征。根据残余厚度恢复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古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地貌单元是在沉积地貌基础上继承性发展形成的。沉积相及古岩溶地貌对于油气储集具有重要意义,高能滩与溶丘组合、台缘斜坡与岩溶斜坡组合是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最优质的储集区带组合类型,将优质储集相带叠合古岩溶地貌,对这两类储集区带平面展布特征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将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勘探部署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古岩溶地貌 沉积相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油气轻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玮 沈忠民 +2 位作者 裴森奇 戴鸿鸣 黄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7,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呈现出较强的离散型。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及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等方法计算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明显低于该区烃源岩实测成熟度及天然气δ^(13)C_1值计算的成熟度。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凝析油及天然气轻烃星状指纹图分析显示,同一构造不同层位、同一层位不同构造油气可对比性较差,表明该区油气藏内部砂体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油气成藏以近源短距离运聚为主。由于该区储层早期已达致密演化阶段,从而导致在封闭—半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天然气受不同热演化阶段天然气的累积效应影响,而凝析油受到同源不同期的天然气多次气侵而产生"蒸发分馏"效应影响,导致部分轻烃参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庚烷值 异庚烷值 MANGO稳态催化轻烃参数 “蒸发分馏”作用 致密砂岩气藏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 被引量:14
19
作者 裴森奇 王兴志 +4 位作者 李荣容 杨迅 龙虹宇 胡欣 汪晓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29,共8页
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是四川盆地西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层,关于其成因观点众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为了给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 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是四川盆地西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层,关于其成因观点众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为了给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分析手段,在综合分析该区栖霞组白云岩露头及钻井岩心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岩的形成机理,并讨论了其对储层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栖霞组白云岩发育中—粗晶他形镶嵌状白云石,晶体以自形—半自形为主,结晶程度高,有序度中—高,白云石化作用彻底,原岩结构已经彻底消失,具有晚期白云石化作用的岩相学特征;②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持续较高的埋藏温度,白云石最晚的生长时间为中—晚三叠世;③栖霞组白云岩具有与同时期海水相似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是在浅—中等埋藏阶段,由于原始沉积孔隙水盐度升高及Mg/Ca值增加引起的埋藏白云石化作用而形成的。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未保留原岩结构、白云石化作用彻底、形成大量晶间孔、改善了储层物性并促使晚期溶蚀孔洞的形成,对该区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储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白云岩储集层 埋藏白云石化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栖霞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超深层碳酸盐岩孔缝带地震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明华 付建元 +2 位作者 杨迅 刘俊海 王宇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24,共7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地区)在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多个构造在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以下简称茅三段)获得高产气流并证实裂缝是天然气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但是常规地震处理对裂缝识别能力差、... 近年来,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地区)在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多个构造在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以下简称茅三段)获得高产气流并证实裂缝是天然气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但是常规地震处理对裂缝识别能力差、预测效果不佳。为此,以川西北地区九龙山构造为例,在归纳总结茅三段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已钻井茅三段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再通过对原始叠前道集优化处理和频谱恢复高分辨处理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同时保持裂缝孔洞发育的地震微弱信号;进而采用照明对称体、分频混沌体、导向似然体等叠后地震属性处理技术开展裂缝检测,最后通过三色融合技术预测茅三段缝洞体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茅三段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岩溶裂缝型储层,构造裂缝及溶蚀孔缝发育,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裂缝发育带;②该区超深层原始地震资料主频介于25~30 Hz,对裂缝带响应不明显,采用叠前道集优化处理技术和频谱恢复技术组合,可以保护裂缝带的微弱信号,使地震资料主频达到45 Hz,有效地提升了地震资料的频谱,地质现象表现明显;③采用照明对称体、导向似然体、分频混沌体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地震资料表达的地质信息,三色融合技术能较好地反映茅三段碳酸盐岩断裂发育带、岩溶孔缝发育带。结论认为,地震预测裂缝成果与钻井、测井、测试等成果匹配良好,为该区天然气开发井的部署与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世 超深层 岩溶裂缝储集层 裂缝检测 频谱恢复 照明对称体 分频混沌体 导向似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