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摄法与教学模式转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建栋 贾中会 +3 位作者 昝艳芳 乌兰 苏龙嘎 关萨如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9期98-99,共2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职业教育类的一些专业性很强而操作方面又难以掌控的课程开展了教练型教师转型应用四摄法的实践研究。以《推销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通过教师传授、教练激励、情境创设和潜能开发等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和实...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职业教育类的一些专业性很强而操作方面又难以掌控的课程开展了教练型教师转型应用四摄法的实践研究。以《推销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通过教师传授、教练激励、情境创设和潜能开发等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项目,吸纳其他学科的精华,可以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练型教师
下载PDF
初谈藏传佛教“四摄法”教育之借鉴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才让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41-44,共4页
在一定意义上讲,佛教是教育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素质和开发智慧的一种教育系统。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是最初的导师,而其后的各教派佛教大师们也都扮演着承前启后、教化众生的导师角色。本论文从藏传佛教四摄法角度出发,结合大... 在一定意义上讲,佛教是教育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素质和开发智慧的一种教育系统。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是最初的导师,而其后的各教派佛教大师们也都扮演着承前启后、教化众生的导师角色。本论文从藏传佛教四摄法角度出发,结合大乘菩萨巧妙度化、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着重探讨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同时,以佛教四摄法与现代教师职业准则进行对比,重点译介"四摄法"及其所含方便善巧的教育理念,阐述它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教育
下载PDF
张华东教授痹后调摄四法
3
作者 江梦瑶 陈锐 +4 位作者 任赵洋 梅晴晴 王玉清 李亚青 张华东(指导)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张华东教授强调痹病当治养并举,痹后尤重调摄,并将痹后调摄归纳为“贵肝、察体、勤练、善养”四法。“贵肝”之法,重视肝郁,推荐音乐疗法疗痹解郁;“察体”之法,当辨体质为先,据体选方用茶,调和阴阳;“勤练”之法,把握痹痿同病,锻炼强... 张华东教授强调痹病当治养并举,痹后尤重调摄,并将痹后调摄归纳为“贵肝、察体、勤练、善养”四法。“贵肝”之法,重视肝郁,推荐音乐疗法疗痹解郁;“察体”之法,当辨体质为先,据体选方用茶,调和阴阳;“勤练”之法,把握痹痿同病,锻炼强调整体以使五脏调和,针对局部使经络通达,筋骨强健,关节通利;“善养”之法,以药食同源为基,灵活应用食疗治痹。牢牢把握上述四法,方可缩短病程,控制病情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病 调摄 经验 张华东
下载PDF
《瑜伽菩萨戒本》的四摄法
4
作者 郑丽梅 《广东佛教》 2005年第4期64-65,共2页
四摄法是菩萨利益他人、化导众生摄归佛法的方法。在《瑜伽菩萨戒本》中有较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 《瑜伽菩萨戒本》 佛教 宗教信仰
下载PDF
阿里托林寺红殿壁文考 被引量:8
5
作者 次多 《西藏艺术研究》 1998年第2期33-42,共10页
关键词 托林寺 阿里地区 佛教经典 国王 藏文 早期史 后宏期 印度
下载PDF
四摄法及其社会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宗性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2,共6页
关键词 社会价值 佛陀 佛教精神 布施摄 爱语摄 利行摄 同事摄 设立目的 修行理念
原文传递
将佛教的“四摄法”融入到生活之中
7
作者 邹相 《佛教文化》 2023年第3期121-123,共3页
在佛教中,“四摄法”是践行大乘菩萨道必修的功课,也是佛陀善巧度众的方便法门。四摄法,最初是为佛教徒设定的四种功德,即佛教徒按照四摄法的要求去做,就能培植功德。其中,“摄”在此术语中是摄度、摄受、化导、接引众生之意,也就是说,... 在佛教中,“四摄法”是践行大乘菩萨道必修的功课,也是佛陀善巧度众的方便法门。四摄法,最初是为佛教徒设定的四种功德,即佛教徒按照四摄法的要求去做,就能培植功德。其中,“摄”在此术语中是摄度、摄受、化导、接引众生之意,也就是说,凡是修菩萨行的人,都必须为众生做这四种功德: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行 摄受 布施 众生 佛陀 佛教徒 大乘
原文传递
留影存千古——邓颖超的两张照片
8
《佛教文化》 1992年第3期18-19,共2页
最近,我有幸见到两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张是邓颖超大姐与赵朴老夫妇的合影,照片中邓大姐坐在轮椅上,含笑地捧着一束花,赵朴老夫妇站在她身后。这是邓大姐生前最后一次留影! 另一张是赵朴老站在邓大姐遗体前,肃立默哀,望着安详地躺着的... 最近,我有幸见到两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张是邓颖超大姐与赵朴老夫妇的合影,照片中邓大姐坐在轮椅上,含笑地捧着一束花,赵朴老夫妇站在她身后。这是邓大姐生前最后一次留影! 另一张是赵朴老站在邓大姐遗体前,肃立默哀,望着安详地躺着的大姐。这是邓大姐逝世后第一张留影! 生也融融,死也宁宁。邓颖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在她生前,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大姐 赵朴 第一张 最后一次 利行 遗体告别 医院病房 献身精神 共同事业
下载PDF
从佛化婚礼看人间佛教的婚姻伦理
9
作者 許鶴齡(Ho-Ling Hsu) 《哲學與文化》
婚姻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与一项艰钜的工程,更是高难度的修行艺术。现今离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丛生,家庭功能不彰,已是普遍的事实。佛教在家居士藉尚婚姻生活以便锻链心智,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然而在家居士广布於各行各业之中,如... 婚姻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与一项艰钜的工程,更是高难度的修行艺术。现今离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丛生,家庭功能不彰,已是普遍的事实。佛教在家居士藉尚婚姻生活以便锻链心智,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然而在家居士广布於各行各业之中,如何使其依循佛陀的教义,过着道德的良善生活,达到净化世间,成说人问净土,值得我们深思。透过认识佛教有关婚姻的道德规范,或许有助於和谐夫妻关系的确立,进而建立和乐家庭,使社会一片祥和。 本文欲藉由佛化婚礼仪式的进行,探究人间佛教的婚姻伦理。由佛教仪式的洗礼,缔结美满姻缘,成为佛化眷属。首言佛教伦理与全球伦理之相应处,并试由宗教、伦理学与人类学等跨学科的角度为研究的进路;其次,探讨婚姻伦理的基本内涵;再次,探究佛化婚礼的象徵义涵(仪式内涵与核心精神),於佛堂举行之佛化婚礼,由具佛教信仰之善男子与善女人,在佛像前宣誓,藉由僧侣的福证,及在仪式进行中的相关祷词、歌颂,完成佛化婚礼,进而成立佛化家庭;另外在前述的基础下,说明人问佛教的婚姻伦理,了解婚姻主体之善男子、善女人在婚姻关系中的责任、义务与相处之道;最後,期能揭示佛教婚姻伦理的实践意义与崇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化婚禮 人間佛教 婚姻倫理 婚禮儀式 四攝法
全文增补中
佛言祖语
10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1-1,共1页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部经 受持 邪见 不放逸 常乐 闻者 持戒 六波罗蜜 调伏
原文传递
在家学佛之道
11
作者 佛日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3-10,47,共9页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居家学佛的问题今天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佛日居士的《在家学佛之道》一文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文中既谈了在家学佛的障难,也谈到了在家学佛的殊胜功德,同时也涉及到居士林的建设等问题。相信会对在家学佛者有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佛 佛教史 出世间 解脱道 善生经 优婆塞戒经 大宝积经 佛日 持戒
原文传递
怎样做一个居士
12
作者 释圣严 《法音》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23,共5页
怎样做一个居士[台湾]释圣严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认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 怎样做一个居士[台湾]释圣严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认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 佛教 三宝 家庭 《杂阿含经》 社会生活 社会形态 信仰 接触的机会
原文传递
佛教的道德观——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八
13
作者 魏艾 《法音》 1983年第3期17-19,共3页
一、佛教道德观的特点佛教道德观最重要的特点是以般若为先导,以利他为基础。佛教徒为了自利利他,应当极其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开发。佛把无知说成是无明,是一切烦恼(罪恶)的根本。唯有通达一切知识的人,才能攀登佛的果位。《瑜伽师... 一、佛教道德观的特点佛教道德观最重要的特点是以般若为先导,以利他为基础。佛教徒为了自利利他,应当极其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开发。佛把无知说成是无明,是一切烦恼(罪恶)的根本。唯有通达一切知识的人,才能攀登佛的果位。《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禅宗荷泽派的圭峰大师认为“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一切正确的知识为么什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 1.知识是自利的先导。《涅槃经》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指出无知的信仰,是愚昧的行为。佛教主张:信仰要透过知识的考察,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解得分明,才能信得真切,没有透过知识思辨的信仰,看起来很虔诚,实际上这种信仰是很容易动摇的。如有人求菩萨保佑赐福,碰巧得到满足,就信仰笃诚。反之,就感到菩萨不灵,信仰也动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师地论 自利利他 涅槃经 基础知识讲座 一切众生 慈悲为本 知识的基础 成佛 菩萨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