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神足之研究
1
作者 释圆明 《中国佛学》 2016年第1期84-97,共14页
'四神足'在修行解脱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但较少被人们关注,而具备这个神通者,其能延续生命'一劫'之长。本文参照北传四阿含及南传《阿含经》五部尼可耶与四神足有关的经典全面进行考察。经过比对分析发现,无论是... '四神足'在修行解脱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但较少被人们关注,而具备这个神通者,其能延续生命'一劫'之长。本文参照北传四阿含及南传《阿含经》五部尼可耶与四神足有关的经典全面进行考察。经过比对分析发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佛门僧人,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凡夫僧,乃至印度的婆罗门教徒,都必修此法。而佛门中行人与婆罗门教徒的差一点即悟入的境界不同:佛门中的修行者,透过四神足的修炼,最终能到达心解脱与慧解脱;而婆罗门行者,由于迷惑,在禅定的境界中,仍然无法超出三界,一直被轮回束缚。据此,佛教的禅修与外道的差异就在佛教的禅修在禅定之后能产生智慧,以此除断烦恼,得究竟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神足 住寿一劫 心解脱 慧解脱
下载PDF
论开悟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2
作者 贾题韬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0-33,共4页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怕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加《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怕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加《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俱舍论 成唯识论 中观论 正勤 三十七道品 四神足 卓识远见 道谛 加行位 十二因缘
原文传递
佛法与长寿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元兴 《法音》 1982年第1期35-39,共5页
关于长寿的问题,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始终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理想和希望。(《书经·洪范》中列“寿”为五福之首。佛教理论中视“寿”为“命根”的同义语。的确,长寿就是有限生命的延长,这是古今中外无人不梦寐以求的事情。... 关于长寿的问题,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始终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理想和希望。(《书经·洪范》中列“寿”为五福之首。佛教理论中视“寿”为“命根”的同义语。的确,长寿就是有限生命的延长,这是古今中外无人不梦寐以求的事情。古人似乎认为,服药足延长生命的唯一办法。中国自古相传“后羿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的故事,由此产生嫦娥窃服灵药而奔月的神话。这个思想长期支配人们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理论 四神足 僧团 不死之药 奔月 洪范 六斋日 宝掌 唯一办法 后羿
原文传递
佛法与长寿(三)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元兴 《法音》 1982年第4期24-29,共6页
五、如何才能“住寿一劫”?让我们首先谈谈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一,虽然人类社会总的说来是发展进步的,但就一个个具体问题来说,今人并不是一切都胜于古人,有些方面甚至远远不及古人。在工艺、美术、文学等领域中,其例繁多,不胜枚举。古... 五、如何才能“住寿一劫”?让我们首先谈谈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一,虽然人类社会总的说来是发展进步的,但就一个个具体问题来说,今人并不是一切都胜于古人,有些方面甚至远远不及古人。在工艺、美术、文学等领域中,其例繁多,不胜枚举。古人的许多成就往往使近代的专业大师,望而惊叹,低回心折,自愧弗如。至于科学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迎牟尼 如来藏 四神足 瑜伽师地论 大乘经 无量劫 大毗婆沙论 人类社会 一切智 感应道交
原文传递
三十七品经
5
作者 方廣錩 《藏外佛教文献》 CSSCI 2010年第2期163-190,共28页
[题解]《三十七品经》,印度佛教经典,早期中国佛教译典。一卷。译者不详。三十七品,又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等,指三十七... [题解]《三十七品经》,印度佛教经典,早期中国佛教译典。一卷。译者不详。三十七品,又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等,指三十七种引导佛教修行者追求般若,得到解脱的修行方法。一般将它们归结为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品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 四神足 正勤 念处 安世高 佛教经典 助道 修行者
原文传递
佛教名相
6
作者 石明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8-8,23+40,共3页
五根 (一)指三十七道品之第五行法。五根的内容包括:一信根,指信三宝等道理者;二精进根,又称进根、勤根,指勇猛修善法者,如“四正断”;三念根,指忆念正法者,如“四念处”;四定根,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如“四禅”;五慧根,由观中所起... 五根 (一)指三十七道品之第五行法。五根的内容包括:一信根,指信三宝等道理者;二精进根,又称进根、勤根,指勇猛修善法者,如“四正断”;三念根,指忆念正法者,如“四念处”;四定根,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如“四禅”;五慧根,由观中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如“四谛”。此五者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五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七道品 念处 禅定 善法 五停心观 如意 止观辅行传弘决 四神足 修善 佛教用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