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肢创伤手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君 刘艳华 郭晓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四肢创伤手术 气压止血带 护理技术 病情观察
下载PDF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波 朱琳 王飞 《系统医学》 2020年第9期36-38,共3页
目的探究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2例行四肢创伤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 目的探究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2例行四肢创伤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4,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恢复时间分别为(32.73±10.24)d和(85.63±15.84)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56±13.57)d和(162.85±24.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57、25.584,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明显低于对照组(2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11,P<0.05)。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创伤骨科手术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 并发症 恢复
下载PDF
探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成贵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852-853,共2页
目的分析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60例,分析临床资料,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Pilion骨折13例,优良率为92.31%... 目的分析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60例,分析临床资料,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Pilion骨折13例,优良率为92.31%;肱骨干骨骨折14例,优良率为92.86%;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1例,优良率为90.91%;桡骨远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12例,优良率为91.67%;胫骨多段骨折10例,优良率为90.00%;平均优良率为91.55%.另外,本研究中60例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用于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疗效显著,有助于固定患肢,促进患处修复,同时还有着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创伤骨科手术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辉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50-52,共3页
目的就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行四肢创伤骨科手术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其后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比较... 目的就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行四肢创伤骨科手术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其后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比较治疗前后的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88例患者接受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后,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6%,并发症发生率为3.4%,治疗后的肘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治疗前,经比较后,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应用外固定支架,其治疗效果显著,同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 四肢创伤骨科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二栋 史金钟 +1 位作者 李文广 聂庆锋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9期167-168,共2页
目的:对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20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方式进... 目的:对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20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20例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后,治疗有效率得以明显提高,创面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疼痛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 四肢创伤骨科手术 创面愈合时间
下载PDF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杰 《系统医学》 2020年第9期27-29,共3页
目的探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5月-2019年6月该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40例四肢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70例。结果与对照组(81.43%)相比,... 目的探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5月-2019年6月该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40例四肢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70例。结果与对照组(81.43%)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7.14%)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19,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精神健康、精力、一般状况、躯体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生理功能各指标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12、12.624、13.128、16.069、11.184、14.097、12.341、15.385,P<0.05);同时,相比于对照组(12.8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4,P<0.05)。结论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后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提高治疗优良率,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临床价值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 四肢创伤骨科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认知心理干预对四肢创伤患者术前疼痛感受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邬璐怡 《中国乡村医药》 2018年第18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认知心理干预对四肢创伤患者术前疼痛感受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须行四肢创伤手术的成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行常规术前说明,试验组行认知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疼痛分级、... 目的观察认知心理干预对四肢创伤患者术前疼痛感受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须行四肢创伤手术的成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行常规术前说明,试验组行认知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疼痛分级、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无痛率(51.6%)高于对照组的3.2%,CD-RIS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干预可有效帮助四肢创伤手术患者增强痛忍受力,提高韧性心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心理干预 四肢创伤手术 疼痛分级 心理韧性量表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INJURIES IN THE EXTREMITIES ON HUMAN COAGULATION STATUS
8
作者 张先龙 陈云丰 曾炳芳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2年第1期16-20,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status and the safety of emergency micro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 to their extremities. Methods Forty seven patients with open injuries to the ext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status and the safety of emergency micro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 to their extremities. Methods Forty seven patients with open injuries to the extremiti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in Group Ia (n=20), th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open injury to a single limb without traumatic shock and chest or head injuries, and they did not undergo microsurgery; while in Group Ib (n=13), an emergency microsurgery was done. In Group Ⅱ , th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multiple compound fractures of the extremities with traumatic shock and chest or head injuries. The blood coagulation status of all th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by testing platelet count (PLC), platelet adhesiveness (PadT), serum antithrombin Ⅲ (AT- Ⅲ ), and D-dimer (D-Di) level. Results In Groups Ia and Ib, only PadT was increased and AT- Ⅲ declined preoperatively, then they returned to normal 24h postoperatively. In Group Ⅱ, at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trauma, there was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Pg and AT-Ⅲ decline accompanied by high increase of PadT and D-Di level; at 24h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values were 49.3% (PadT), 2.7mg/L (D-Di), 1..1g/L (Pg), and 69.1% (AT-Ⅲ), respectively. All these changes g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value and those of Groups Ia and Ib, and did not completely return to normal even 72h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An emergency microsurgery could be safely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ordinary open injuries to their limbs without traumatic shock, however it should be done with caution in cases of severe injuries with traumatic shock, because hypercoagulation status would follow in several hours after injuries. D-Di measurement may be used as a screening test to predict and assess hypercoagulation status more early after trau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jury extremities blood coagulation D-dimer microsurge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