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四部之学的发展探论
1
作者 程景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32-140,共9页
汉代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孕育期,汉代四部之学是在经学的学术思潮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演进的。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从目录学的角度对汉代学术进行了梳理分类与评骘论述,建构了六个学术门类格局,但同时也蕴含了四部... 汉代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孕育期,汉代四部之学是在经学的学术思潮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演进的。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从目录学的角度对汉代学术进行了梳理分类与评骘论述,建构了六个学术门类格局,但同时也蕴含了四部之学的基本框架。汉代学者或从经学立场,或从辞赋立场,或从求真辨虚的立场对学术文化进行了评议,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其对四部之学的独特看法,体现出学术思想的多元化特质,业已开启汉末魏晋学术思想多极化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四部之学 目录 扬雄 王充
下载PDF
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转型 被引量:25
2
作者 肖朗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9-103,共5页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大 科体系 四部之学 “七科之学 高等教育史
原文传递
学贯四部 业兼体用——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国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张舜徽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罕见的博学通人,一生兼治四部之学,创获甚丰。在揭橥传统文化要义方面,他重视儒、道、法、墨等学派思想的阐释,对儒家人生哲学、道家人君南面之术、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多有抉发;在史学研究中,他有匡正古代史籍的... 张舜徽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罕见的博学通人,一生兼治四部之学,创获甚丰。在揭橥传统文化要义方面,他重视儒、道、法、墨等学派思想的阐释,对儒家人生哲学、道家人君南面之术、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多有抉发;在史学研究中,他有匡正古代史籍的评议之作,有独开新例、宣扬人民本位的通史新编;在历代文集研究中,他侧重于学术文献,尤其是对清代学术文献的提要钩玄,撰写了大量叙录;他的文献学理论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主旨,促成了历史文献学学科的确立。张先生取得重大成就的深层原因,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和民众疾苦的人文情怀,这是他留给学术界的一笔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四部之学 文献 术成就 精神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4
《青年探索》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自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传统学术门类逐步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转变,这就是所谓“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作为这个重要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逐步在中国建立。以社会学为... 自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传统学术门类逐步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转变,这就是所谓“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作为这个重要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逐步在中国建立。以社会学为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留美归国的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会学家孙本文、吴文藻等前辈就展开了有关“社会学中国化”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 现代社会科 吴文藻 术分科 四部之学 文化自觉 孙本文 历史进程
下载PDF
諸子學史視野中的“新子學”研究——兼論現代韓學史建構的四個維度
5
作者 馬世年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343-359,共17页
“新子學”是當前諸子學研究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歷史地看,“新子學”的概念儘管提出較晚,但其研究的觀念與理路却是很早的,這個源頭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國以來諸子學的現代轉型當中。這一時期的子學研究,已在各個層面呈現出不同於... “新子學”是當前諸子學研究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歷史地看,“新子學”的概念儘管提出較晚,但其研究的觀念與理路却是很早的,這個源頭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國以來諸子學的現代轉型當中。這一時期的子學研究,已在各個層面呈現出不同於傳統諸子研究的面相來。因此,“新子學”既是傳統“四部之學”現代轉型的必然,也是現代諸子學研究不斷推進的結果。回顧20世紀以來的諸子學研究,其中諸子學史的成績尤爲突出。對於“新子學”的理論建構與具體實踐,諸子學史本身就是一個特别重要的觀察坐標與考量視角。以現代韓學史的建構爲例,可以從文獻史、思想史、文學史、接受史四個維度進行考察,這也可以作爲整個諸子學史建構的基本維度。從本質上説,“新子學”是傳統子學的發展與改造,也是現代學術視野下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反思與重構。在今天的學術語境中,“新子學”無疑也是構建中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具體實踐,因而有着特别的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學 部之 諸子學史 韓學研究
下载PDF
华夏固有学术视域中的“红学” 被引量:5
6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30,共16页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及"小说研究"的既定学术存在,"古典红学"不仅是当代红学正本清源的历史依据,也是这门华夏固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乃至返本开新的学术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红 四部之学 科重建
下载PDF
国学与当代中国文化
7
作者 景海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国学"概念,始于清末。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 "国学"概念,始于清末。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复兴 国故 四部之学 中西文化融合
下载PDF
国学兴起与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脉动
8
作者 景海峰 《孔学堂》 2014年第1期51-54,168,169,170,171,172,共9页
今天的"国学",并非只是历史记忆的简单复现,也不是真要回到传统中去,而是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格局和新要求,追问与反思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所激荡起来的一股思想热潮,一种文化趋势。所以,从当代中国文化的... 今天的"国学",并非只是历史记忆的简单复现,也不是真要回到传统中去,而是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格局和新要求,追问与反思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所激荡起来的一股思想热潮,一种文化趋势。所以,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与变迁的大势,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兴起的动因、主要问题指向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复兴 四部之学 中西融合 中西马对话
下载PDF
国学琐议
9
作者 高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国学"一名,始于晚清,盛行于民国;循名责实,同一名目下尚有种种旨趣不同甚或对立的学派。注重训诂考据的"汉学"这一支接上了西方输入的实证史学,得以延续至今。强调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和讲究义理的"宋学"... "国学"一名,始于晚清,盛行于民国;循名责实,同一名目下尚有种种旨趣不同甚或对立的学派。注重训诂考据的"汉学"这一支接上了西方输入的实证史学,得以延续至今。强调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和讲究义理的"宋学"由于历史原因及其自身对中国近、现代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应对失宜,近百年来已逐渐失去决定自己民族文化方向的地位。解决这一层危机的关键不在于"复兴",而是如何诚实面对诸如"现代性"等问题且能有"随时变异以从道"的新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之学 今文经 古文献
下载PDF
柳宗元文章取法诸子论及其文章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雨晴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9-98,共10页
明清及民国时期围绕柳宗元文章的批评,常指出其对先秦诸子之文的取法,或直接将其归为名家之文。这些评论揭示出柳文的一些关键特征,为今人研究提供了借鉴。究其原因,这一时期子学的复兴,使得评文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四部之学... 明清及民国时期围绕柳宗元文章的批评,常指出其对先秦诸子之文的取法,或直接将其归为名家之文。这些评论揭示出柳文的一些关键特征,为今人研究提供了借鉴。究其原因,这一时期子学的复兴,使得评文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四部之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式的梳理,也推动了文论家去勾连唐宋古文与先秦诸子间的发展脉络。探讨古文与先秦诸子的关联,不仅见于柳文批评,也存在于其他唐宋八大家的批评中。对柳文取法诸子一面的强调,使其论辩文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助于改变柳文接受史中山水游记独受重视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先秦诸子 文章 四部之学 论辩文
下载PDF
刘向校书与国学体系构建
11
作者 董雅倩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3-4,共2页
向歆父子校理群书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进程的大事件,不少学者从校书方法、校书过程、校书参与人员、校书对中国目录学研究的意义等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以向歆父子校书对中国传统国学体系建构的意义为视角,研究儒家典籍系... 向歆父子校理群书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进程的大事件,不少学者从校书方法、校书过程、校书参与人员、校书对中国目录学研究的意义等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以向歆父子校书对中国传统国学体系建构的意义为视角,研究儒家典籍系统、诸子百家系统、兵书的专门分类等逐步形成的过程,探讨《七略》一书的构成,并解析校书事件对国学体系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理群书 体系 四部之学
下载PDF
顾荩臣与《国学研究》
12
作者 刘思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13,共6页
顾荩臣先生是民国时期私立光华大学一位国文教授,他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对传统学术有着深刻的研究。其所著《国学研究》一书,涵盖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内容丰富,阐述详明,提纲挈领,极易读懂,是一部适合广大青年学子研究国学的入门佳作... 顾荩臣先生是民国时期私立光华大学一位国文教授,他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对传统学术有着深刻的研究。其所著《国学研究》一书,涵盖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内容丰富,阐述详明,提纲挈领,极易读懂,是一部适合广大青年学子研究国学的入门佳作,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荩臣 《国研究》 四部之学 书籍
下载PDF
典籍分类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演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左玉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9,共12页
清末民初 ,中国典籍分类法突破“四部”分类框架后 ,逐渐形成了“新旧并行”局面 ,并随着杜威十进法的引入 ,转向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法。由于典籍分类与知识系统之分类密切相关 ,故典籍分类之演变 ,不仅仅是改变典籍分类法之简单问题 ,而... 清末民初 ,中国典籍分类法突破“四部”分类框架后 ,逐渐形成了“新旧并行”局面 ,并随着杜威十进法的引入 ,转向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法。由于典籍分类与知识系统之分类密切相关 ,故典籍分类之演变 ,不仅仅是改变典籍分类法之简单问题 ,而且是中国传统知识系统向西方近代知识系统转变之重大问题 ,是中国知识系统在晚清时期重建之重要体现。所以 ,以杜威十进分类法替代四部分类法之过程 ,既是将四部分类体系下之典籍拆散 ,归并到十进分类体系的各种学科门类中之过程 ,也是将“四部”知识系统整合到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中的过程。正是在典籍分类法之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中 ,“四部之学”逐渐被分解、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分类 十进法 新旧并行制 四部之学 知识系统
下载PDF
钱穆《周濂溪〈通书〉随劄》释义
14
作者 张京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5-98,共4页
学者当求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所在,札记体裁高于“论文”体裁,始于经学终于经学而非止于子史之间,即便子史层面亦有以史为子、据子为经之一义,凡此种种,均足以显示钱穆先生治学之一种宗旨与特色。
关键词 钱穆 通书 四部之学
下载PDF
发刊词
15
作者 樊丽明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期5-5,共1页
一百多年前,我们的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民族存续、国家富强,中国学术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最终由“四部之学”重整为“七科之学”。文科是群学之首,它继承转化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门类,移植培育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新兴门类... 一百多年前,我们的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民族存续、国家富强,中国学术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最终由“四部之学”重整为“七科之学”。文科是群学之首,它继承转化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门类,移植培育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新兴门类,建立起统摄文、史、哲、政、经、法诸学科的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文科更是民族之魂,它直接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社会科 精神品格 中国传统 中国现代哲 民族之魂 文明素质 思维能力 四部之学
下载PDF
通中可分的中国传统治学模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志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4-58,共15页
20世纪的中国学术,由于西来的分科模式以现代学术之名而成为正统,出现一些超越普通新旧区分的微妙现象。有些文化立场偏于保守的学者,因防守而创造出新的"传统"(如所谓"四部之学"),揭示出学术分类这一现代问题对当... 20世纪的中国学术,由于西来的分科模式以现代学术之名而成为正统,出现一些超越普通新旧区分的微妙现象。有些文化立场偏于保守的学者,因防守而创造出新的"传统"(如所谓"四部之学"),揭示出学术分类这一现代问题对当时读书人的冲击甚大。其实中国学问在根本上不主张截然分类,尽管古人很早就有学问可以分而兼治的思考,并形成"术业有专攻"的认识,也一直在进行区分的尝试,然基调仍是通而后可分,即使分也互通,是谓"会通"。治学而看重分门别类,产生让各学"独立"成学然后分而治之的意识,是相当晚近的事。为避免以后出眼光看先前的学术,需要梳理中国学术贵通的主流以及见之于行事的区分尝试,以理解通中可分的中国传统治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分类 现代 分而治之 四部之学 防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