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朝的学校及学校教育 被引量:2
1
作者 余世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83-87,共5页
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为适应汉化的历史趋势,取得广大汉族民众的支持,同时为了培养大批经明行修的治国人才,恢复和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以儒家经典教育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使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正因为如此,北朝时期的... 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为适应汉化的历史趋势,取得广大汉族民众的支持,同时为了培养大批经明行修的治国人才,恢复和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以儒家经典教育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使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正因为如此,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梳析史料的基础上,对北朝魏、齐、周三代的中央学校制度、地方学校制度及其基本教育情况作了论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明行修 学校教育 北朝时期 学校制度 四门博士 中书学 五经博士 国子学 魏初 皇宗
下载PDF
明道 传道 学道——韩愈教育名篇简介
2
作者 杨雪翠 《基础教育参考》 2010年第4X期84-86,共3页
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公元768-824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三岁而孤,由兄抚育成人。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先后出任过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
关键词 国子博士 四门博士 仕途坎坷 文起 学道 道济 《原道》 孟轲 进学解 刑部侍郎
下载PDF
从《潮州请置乡校牒》看韩愈的教学论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振海 《韩山师专学报》 1990年第1期63-65,共3页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教育家。在五年多的教学生涯中,他曾先后四次任职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弟子皇甫湜评论韩愈的教学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担任四门博...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教育家。在五年多的教学生涯中,他曾先后四次任职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弟子皇甫湜评论韩愈的教学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担任四门博士时就著述了《师说》、《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和《子产不毁乡校颂》(按:童第德认为《子产不毁乡校颂》作于德宗贞元末年的可能性较大)等多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子博士 乡校 四门博士 德宗 贞元 《师说》 进学解 宋代苏轼 《原道》 赵德
下载PDF
从《师说》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4
作者 尹美玲 《新课程》 2015年第32期10-10,共1页
唐时的教育思想与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相关联,唐王朝的学校制度和考试制度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之久。当时首都长安有三个高等教育机构,隶属于尚书省的国子监,隶属于门下省的崇文馆和隶属于皇太子的崇文馆,纵观韩愈的一生所担任官职中... 唐时的教育思想与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相关联,唐王朝的学校制度和考试制度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之久。当时首都长安有三个高等教育机构,隶属于尚书省的国子监,隶属于门下省的崇文馆和隶属于皇太子的崇文馆,纵观韩愈的一生所担任官职中与教育相关的有:四门博士、国子博士(都隶属于国子监下设的七学馆)等,这些都可以说是韩愈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最佳机会。下文将就韩愈的教育思想做简单阐述。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崇文馆 国子博士 《师说》 四门博士 下省 唐王朝 学校制度 唐时 河阳
下载PDF
含而不露鸣不平——读韩愈《进学解》 被引量:1
5
作者 丘永坪 《韩山师专学报》 1986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开头就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反映了他的散文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的散文中的“杂著”,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成就最高的是那些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的作品。《...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开头就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反映了他的散文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的散文中的“杂著”,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成就最高的是那些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的作品。《进学解》就是这类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学解 含而不露 送孟东野序 仕途坎坷 凡物 国子博士 四门博士 杂著 平对 职方员外郎
下载PDF
漫议韩愈祭亲之文的人情美
6
作者 张大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55-60,共6页
韩愈一生写有大量祭文、碑志。其中虽不乏为人捉刀的“谀墓”文字,但更多的却是为悼念同道好友和追祭亲族亡灵而作。祭友之文借机为同道者大发不平之鸣,怨愤悲慨溢于言表,褒贬爱憎透出纸背、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巳之块垒、带有明显的功... 韩愈一生写有大量祭文、碑志。其中虽不乏为人捉刀的“谀墓”文字,但更多的却是为悼念同道好友和追祭亲族亡灵而作。祭友之文借机为同道者大发不平之鸣,怨愤悲慨溢于言表,褒贬爱憎透出纸背、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巳之块垒、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而那些声泪俱下的祭亲之文,全从胸臆间流出,幽咽低回,如泣如诉,务去陈言,绝无雕饰,可谓情真意真语真,乃天地间不可多得的至情至性之文。其中所蕴含的晶莹澄澈的人情美,大有“爬罗剔扶”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美 为人捉刀 谀墓 悲慨 至情至性 出纸 都官员外郎 国子博士 四门博士 拗绝
下载PDF
韩愈心理学思想述评
7
作者 许其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1-6,共6页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先世居昌黎,自称昌黎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双亲早殁,寄居伯兄家,由其嫂抚养成人。唐德宗贞元八年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皆未取,为此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起用。至贞元十二年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先世居昌黎,自称昌黎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双亲早殁,寄居伯兄家,由其嫂抚养成人。唐德宗贞元八年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皆未取,为此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起用。至贞元十二年始任观察推官,十八年调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韩愈在任职期间,因好直言谏事,曾两次被贬,并险些丢了性命,幸赖朝贵说情,加上他有才能和善于悔罪,才得以幸免。以后又累受升迁,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国子祭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子博士 博学宏词科 四门博士 国子祭酒 推官 官僚地主 抚养成人 贞元 昌黎 八年
下载PDF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韩愈诗《山石》赏析
8
作者 齐昌人 《今日中国》 1993年第10期37-38,共2页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后世又尊称为韩文公。他幼年丧母,继又丧父,赖兄嫂抚养成长。自幼刻苦好学,潜研经史百家,有经世致用之志。唐...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后世又尊称为韩文公。他幼年丧母,继又丧父,赖兄嫂抚养成长。自幼刻苦好学,潜研经史百家,有经世致用之志。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中进士,先在汴州、徐州两节度使幕府下供职;后赴京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史百家 韩昌黎 吏部侍郎 经世致用 韩吏部 贞元 韩文公 河阳 四门博士 国子祭酒
下载PDF
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道与术——成都市新都一中夏昆老师访谈录
9
作者 刘恩樵 《福建教育》 2016年第2期34-37,共4页
夏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特聘培训师,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聘教师。10多年来,坚持为学生开设诗词鉴赏、音乐鉴赏及电影鉴赏课程,并面向社会开设"夏昆人文艺术公益讲坛",多次接受《中国教... 夏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特聘培训师,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聘教师。10多年来,坚持为学生开设诗词鉴赏、音乐鉴赏及电影鉴赏课程,并面向社会开设"夏昆人文艺术公益讲坛",多次接受《中国教育报》《教育家》等报刊专访。著有《唐诗的江山》《率性教书》《教室里的电影院》《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中国最美的语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音乐鉴赏 诗词鉴赏 《中国教育报》 培训师 人文艺术 学习成绩 文学知识 第一时间 四门博士
下载PDF
韩愈四进国子监
10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19年第1期56-60,共5页
韩愈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也是杰出的学者与教育家。他一生进而为官,直言敢谏,努力事功;退而为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古人最看重的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有突出建树,时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后世尊奉为'百世之师&#... 韩愈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也是杰出的学者与教育家。他一生进而为官,直言敢谏,努力事功;退而为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古人最看重的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有突出建树,时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后世尊奉为'百世之师',确然不朽矣.在仕途上,韩愈历经坎坷,因为直言敢谏,导致'动辄得咎','投闲置散'。知命之年刚当上刑部侍郎,又逆拂龙鳞,上表谏迎佛骨,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直到死后才追赠了个礼部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子监 国子学 四门博士 太学生 国子博士
原文传递
《师说》解读五辨
11
作者 曹振国 《读写月报》 2024年第21期21-24,共4页
《师说》是韩愈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针对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为学生李蟠写了这篇文章并赠送给他,来澄清人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 《师说》是韩愈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针对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为学生李蟠写了这篇文章并赠送给他,来澄清人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统编教材将这篇经典编排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与《劝学》并列为一课。虽然是传统经典篇目,各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也已经相当丰富了,但相关解读和教学实践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廓清的模糊认识和细节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说》 《劝学》 士大夫阶层 统编教材 国子监 模糊认识 四门博士 教学实践
原文传递
如何注解“吾师道也”的“师”——兼谈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的区别
12
作者 夏松平 刘佳倩 《读写月报》 2023年第31期30-32,共3页
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 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谐流俗的精神。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名望很高,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运动 《师说》 柳宗元 写作背景 词类活用 四门博士
原文传递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文治 《文史知识》 1985年第5期82-88,共7页
他勇敢,但有时软弱;见了大官,他会'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但见了人世间的不平,他有时又会拍案而起。他就是-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散文家韩愈,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富有开创精神的文学大师。
关键词 八代 文起 开创精神 俯首贴耳 文运 古文运动 武元衡 四门博士 国子博士 张建封
原文传递
唐代选人待选状况初探
14
作者 贺倩倩 《唐山文学》 2016年第4期93-94,共2页
在唐代,获得了任官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被授予官职,而是需要待选。待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选人多而官阙少,这一状况在唐中后期尤其严重。大量的选人在待选期间要么归家等候,要么出于生活压力和政治考虑而入幕,要么参加制举和吏部科目... 在唐代,获得了任官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被授予官职,而是需要待选。待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选人多而官阙少,这一状况在唐中后期尤其严重。大量的选人在待选期间要么归家等候,要么出于生活压力和政治考虑而入幕,要么参加制举和吏部科目选考试,本文从三种情况分别予以论述,阐释其内在原因,揭示唐代选人在待选期间不同的选择状况。有唐一代,举士和选官分为两途,各有机构、运行机制和程序。通常情况下礼部负责举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举 守选 入幕 选人 进士出身 前资官 朝议郎 科举考试 四门博士 唐前期
原文传递
独辟蹊径 别具一格——略谈韩愈“两序”的艺术特色
15
作者 孙连琦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31-34,共4页
苏轼论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时曾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跋退之送李愿序》)这评价显然是很高的。据欧阳修说:'盘谷在孟州济源县。贞元中,县令刻石于其侧。……然当时送愿者为不少,而独刻... 苏轼论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时曾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跋退之送李愿序》)这评价显然是很高的。据欧阳修说:'盘谷在孟州济源县。贞元中,县令刻石于其侧。……然当时送愿者为不少,而独刻此序,盖其文章已重于时也。'(《欧阳文忠公文集》上卷141)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谷 李愿 欧阳文忠公文集 艺术特色 济源县 贞元 两序 四门博士 退之 送董邵南序
原文传递
一曲情至无文的千年绝唱——读韩愈《祭十二郎文》
16
作者 陈仲奇 《文史知识》 1984年第10期39-43,共5页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夏历五月下旬的一天,正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接到友人孟郊寄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他那远在江南的孤侄韩老成(小名十二郎)去世了。对这突然而来的噩耗,韩愈怎么也不敢相信。可是,家仆耿兰带来的讣告,也明白无...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夏历五月下旬的一天,正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接到友人孟郊寄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他那远在江南的孤侄韩老成(小名十二郎)去世了。对这突然而来的噩耗,韩愈怎么也不敢相信。可是,家仆耿兰带来的讣告,也明白无误地证明这是事实。这个打击太严酷了,韩愈象遭到雷击一样,欲哭无泪,欲喊无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集 祭十二郎文 十二郎 曲情 贞元 孤侄 监察御史 无泪 一封信 四门博士
原文传递
韩愈的长短
17
作者 李国文 《海内与海外》 2019年第1期20-22,共3页
唐贞元十八年五月(公元802年),时值初夏,风光明媚,初露头角的韩愈,作华山游。那年,他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年纪,何况刚刚拿到太学里的四门博士委任状,情致当然很好。虽然四门博士,约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属较低职位... 唐贞元十八年五月(公元802年),时值初夏,风光明媚,初露头角的韩愈,作华山游。那年,他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年纪,何况刚刚拿到太学里的四门博士委任状,情致当然很好。虽然四门博士,约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属较低职位,不为人待见。正如时下有的人在名片上标出'一级作家'字样,会有人因此将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四门博士 文学界 节度史 武则天 李世民
原文传递
第七讲 师说
18
作者 若谷 《少年月刊(小学高年级)》 2016年第9期38-39,共2页
夫子:小弟子们,教师节就要来到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人关于"尊师重教"的有趣故事吧。童诗:夫子,古时候就有教师节了吗?夫子: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呢?夫子:我们就讲讲孔子的故事吧。相传公元前521年... 夫子:小弟子们,教师节就要来到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人关于"尊师重教"的有趣故事吧。童诗:夫子,古时候就有教师节了吗?夫子: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呢?夫子:我们就讲讲孔子的故事吧。相传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准备前往京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制"的问题。到达京都第二天,孔子便去拜望老子。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整理衣冠出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说 孔丘 《师说》 誉满天下 生而知之 四门博士 唐代文学 生下来 告诉我 李蟠
原文传递
二月春风似剪刀
19
作者 刘凌维 《天风》 2020年第2期56-56,共1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儿歌般烂漫的《咏柳》诗竟是出自官居高位的贺知章之手,让人觉得似乎有些违和感,然而这首诗却与他"潇洒豁达"的个性极其契合。695年,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儿歌般烂漫的《咏柳》诗竟是出自官居高位的贺知章之手,让人觉得似乎有些违和感,然而这首诗却与他"潇洒豁达"的个性极其契合。695年,贺知章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全族人的希望,从浙江绍兴一路向北,直奔洛阳求取功名。这一年,他梦想成真,不仅中了进士,而且被武则天钦点为金科状元,于是37岁的贺知章落户帝都,成为国立长安大学教授(国子四门博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想成真 浙江绍兴 贺知章 《咏柳》 武则天 四门博士 剪刀 大学教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