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多倍体Aegilops杂种F_1回交植株(BC_1F_1)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贤 张曦燕 +1 位作者 韩敬花 樊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300-1305,共6页
中国春 phlb突变体与 5个多倍体 Aegilops的杂种 F1 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 ,并对回交一代 (BC1 F1 )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BC1 F1 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 56条 ,最低 35条 ,一般情况下 phlb基因可以增加 BC1 F1 植株的染色... 中国春 phlb突变体与 5个多倍体 Aegilops的杂种 F1 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 ,并对回交一代 (BC1 F1 )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BC1 F1 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 56条 ,最低 35条 ,一般情况下 phlb基因可以增加 BC1 F1 植株的染色体数 (不是所有组合 ) ,但不能增加染色体配对水平。杂种 F1 回交时有效雌配子最高染色体数在含有 phlb基因组合中高于不含 ph1 b基因的组合 ,但最低染色体数目相等 ,且含有 2 1条染色体雌配子最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证明 ,回交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杂种 F1 通过重建分裂 (restitution div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春phlb突变体 多倍体Aegilops杂种 f1 回交植株 细胞学研究 普通小麦 染色体配对 雌配子
下载PDF
玉米回交导入系BC_1F_2代吐丝期叶片光合参数与耐旱性的关系
2
作者 赵晓亮 孙继颖 +4 位作者 高聚林 苏治军 王志刚 于晓芳 胡树平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以39份BC1F2玉米回交群体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在吐丝期采取灌溉和干旱胁迫处理。探究了自交系与BC1F1群体吐丝期的光合参数与耐旱性的关系及其耐旱性。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蒸腾系数(Tr)和玉米单株产量耐旱系数呈正相关,单株产量... 以39份BC1F2玉米回交群体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在吐丝期采取灌溉和干旱胁迫处理。探究了自交系与BC1F1群体吐丝期的光合参数与耐旱性的关系及其耐旱性。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蒸腾系数(Tr)和玉米单株产量耐旱系数呈正相关,单株产量、耐旱系数、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系数(Tr)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最大,可以用来评价玉米耐旱性;39份玉米自交系中有1份是抗旱的,4份是比较抗旱的,34份是不抗旱的;在BC1F2群体中有12份是抗旱的,1份是比较抗旱的,26份是不抗旱的。通过玉米回交导入系BC1F2的构建,得到13份抗旱性显著提高的玉米BC1F2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系 bc1f2群体 光合参数 耐旱性
下载PDF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_1与BC_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造哲 马青枝 +1 位作者 云锦凤 于卓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38-41,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和 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 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 ,有 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和 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 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 ,有 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杂种 F1的 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 ,正交 (野大麦×披碱草 ) F1和反交 (披碱草×野大麦 ) F1的酶谱基本相同 ,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 ;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 (BC1)的酶谱基本相同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 ,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 BC1代中进一步加强 ;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 ,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f1 回交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下载PDF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_1与BC_1酯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造哲 云锦凤 +1 位作者 马青枝 于卓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3-236,共4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与回交 1代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有位点相同的 9条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 ,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 F1的酯酶同工酶谱主要表现...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与回交 1代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有位点相同的 9条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 ,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 F1的酯酶同工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 ,亲本的个别酶带在杂种 F1有丢失现象 ,正反交杂种 F1均产生一条杂种带。杂种 F1酶谱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正反交的回交 1低酯酶同工酶谱基本相同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回交 1代的酯酶同工酶谱明显地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酯酶同工酶具有多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f1 bc1 酯酶同工酶 品种
下载PDF
利用相同来源F_(2:3)和BC_2S_1群体定位玉米生育期QTL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玉玲 李学慧 +5 位作者 董永彬 牛素贞 刘艳阳 王延召 魏蒙关 崔党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3,共6页
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259个F2.3和220个Bc2S1家系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4个生育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F2:3群体共检测到4个抽雄期QTL、6个吐丝期... 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259个F2.3和220个Bc2S1家系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4个生育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F2:3群体共检测到4个抽雄期QTL、6个吐丝期QTL和3个散粉期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7%~18.4%,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28.9%~50.3%,1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长的亲本丹232,其余2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短的亲本N04;BC2S。群体检测到8个与4个生育期性状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11.6%,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13.2%~18.5%,增效基因来自两个亲本的QTL为3个和5个。两类群体检测出QTL的数目、位置、效应和贡献率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BC2S1群体抽样选择所引起的群体结构差异,F2:3群体显示出较高的QTL检测能力,但回交育种过程中应慎重依据F2:3群体QTL定位结果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玉米 爆裂玉米 f2:3群体 bc2S1群体 生育期 QTL定位
下载PDF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与BC_1代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造哲 云锦凤 +1 位作者 于卓 何丽君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69-273,共5页
对亲本披碱草(E lym us d ahuricus)和野大麦(H ord eum brev isubu la 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 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 对亲本披碱草(E lym us d ahuricus)和野大麦(H ord eum brev isubu la 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 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5;BC1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差异,变异范围为28~35,并出现很多非整倍性植株;披碱草的PM CM I二价体配对频率很高,野大麦PM CM I出版少量的四价体、三价体和单价体,但以二价体占优势;正反交杂种F1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杂交不育的重要原因;BC1代的PM CM I单价体频率较F1代有所下降,二价体频率有所增高,有些株系的环状二价体占绝对优势,这为杂种育性恢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f1 bc1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_1与BC_1代的RAPD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造哲 云锦凤 尹俊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31-35,共5页
应用RAPD技术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依据遗传相似系数,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正、反交杂... 应用RAPD技术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依据遗传相似系数,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正、反交杂种F1均偏向披碱草遗传,正、反交F1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BC1代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遗传,不同株系间存在遗传差异。RAPD技术可用于禾草远缘杂种鉴定及目标性状植株检测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f1 bc1 基因组DNA RAPD
下载PDF
Ogura雄性不育甘蓝型油菜×白菜、芜菁杂种F_1及其回交后代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崔辉梅 曹家树 +5 位作者 张明龙 姚祥坦 向珣 叶纨芝 余小林 卢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352-1357,i004,共7页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2n=38)[(O)13.3(gur)13.3(a )]CMS材料与白菜 (B.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 AA,2n=20) 品种新选1号、矮脚黄和芜菁 (B. campestris ssp. rapifera Sinsk , AA,2n=20)品种耐病98[(-)13.3(...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2n=38)[(O)13.3(gur)13.3(a )]CMS材料与白菜 (B.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 AA,2n=20) 品种新选1号、矮脚黄和芜菁 (B. campestris ssp. rapifera Sinsk , AA,2n=20)品种耐病98[(-)13.3(1)]进行杂交、回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为10Ⅱ+9[(\242\361)(\241\243)]BC1生长势强的群体中,新选1号和耐病[(98)13.3(-)0(1)]染色体构型多为10Ⅱ+9Ⅰ,矮脚黄的染色体构型以10Ⅱ和10Ⅱ+7Ⅰ占优势;BC1生长势弱的群体中,新选1号和耐病[(98)13.3(-)0(1)]染色体构型多为10Ⅱ+7Ⅰ,矮脚黄的染色体构型多为10Ⅱ+1[(\242\361)(\241\243)]BC2生长势强的群体中,新选1[(\272\305\265\304\310\276\311\253\314\345\271\271\320\315)13.3(\266\340\316\252)]10Ⅱ+1Ⅰ,矮脚黄多为10Ⅱ;BC2生长势弱的群体中,新选1号和矮脚黄多为10Ⅱ,耐病98[(-)13.3(1)]多为10Ⅱ+6[(\242\361)(\241\242)]10Ⅱ+5[(\242\361)13.3(\241\243)]BC3根尖染色体观察新选1号、矮脚黄染色体数达到100%,耐病98[(-)13.3(1)]中染色体数为20的细胞达到78.12%。同时对BC1代不同染色体数在减数分裂Ⅰ的分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ura 雄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白菜 芜菁 杂种f1 回交后代 染色体 减数分裂 行为分析
下载PDF
红鲫♀×乌龙鲫F_2(4n)♂回交F_1的倍性及黑体色表现的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金万昆 高永平 +3 位作者 俞丽 杨建新 朱振秀 赵宜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8-92,共5页
观察和分析了红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red crucian carp))♀×乌龙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WuLong crucian carp))F2(4n)♂回交F1的倍性和黑体色个体的比例。结果显示:回交F1红细胞的长径为红鲫的1.28倍,红细胞核的... 观察和分析了红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red crucian carp))♀×乌龙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WuLong crucian carp))F2(4n)♂回交F1的倍性和黑体色个体的比例。结果显示:回交F1红细胞的长径为红鲫的1.28倍,红细胞核的长径为红鲫的1.41倍。回交F1为三倍体,回交F1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51m+45sm+36st+18t,NF为246。回交F1体色全部为黑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f1 倍性 黑体色 比例
下载PDF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_1F_(13)群体及若干杂交稻恢复系低氮耐性鉴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汤国平 陈小荣 +7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为充分挖掘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改良恢复系,减少水稻的氮肥施用量,采用大田初筛和桶栽复筛相结合的方法,对88份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_1F_(13)株系和11份恢复系材料进行低氮耐性鉴定。大田初筛以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生物产量... 为充分挖掘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改良恢复系,减少水稻的氮肥施用量,采用大田初筛和桶栽复筛相结合的方法,对88份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_1F_(13)株系和11份恢复系材料进行低氮耐性鉴定。大田初筛以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生物产量、单株产量4个对氮素反应敏感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对供试材料进行评价,得出20份低氮耐性强,44份中间型和35份敏感型的材料。根据育种需要,从低氮耐性强和中间型材料中选取4份恢复系、6份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_1F_(13)株系材料进行桶栽,对其低氮耐性进行进一步鉴定。同样以上述4个指标为鉴定基础,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筛选出5个强耐型材料(GP9、GP62、GP172、GP175、GP182)和1个敏感型材料(GP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13群体 恢复系 低氮耐性 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及BC_1代育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造哲 于卓 +1 位作者 云锦凤 马青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13-16,共4页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和野大麦(HordeumbrevisubulatumLink)杂种F1及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和野大麦(HordeumbrevisubulatumLink)杂种F1及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正、反交杂种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分别为2.2%和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变异,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花粉可育率只有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F1代有大幅度的提高,花粉可育率可达74.9%,自然结实率可达14.6%。回交是克服杂种F1不育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 f1 bc1 育性
下载PDF
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及其杂种F_1代与BC_1代的ISSR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小雷 鲍红春 于卓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20,共4页
利用ISSR技术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 C.P)及其杂种F1代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9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71个ISSR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6.6%。供... 利用ISSR技术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 C.P)及其杂种F1代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9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71个ISSR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6.6%。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230 8~0.659 1,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大(0.712 2),以GD值0.50为基准,分为两类,母本老芒麦、正交F_1代、L-BC_1、Z-BC_1为一类。父本紫芒披碱草、反交F_1代为一类,BC_1代偏向轮回亲本老芒麦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紫芒披碱草 杂种f1 bc1 ISSR
下载PDF
芸薹属种间F_1与羽衣甘蓝回交亲和性及子房培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祝朋芳 张月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44,共2页
以大白菜与羽衣甘蓝CMS种间杂种F1为母本,以羽衣甘蓝自交系为父本进行回交,并对杂交子房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上述亲本间存在较强的生殖隔离,花期杂交不结实,蕾期重复授粉提高了亲和力。授粉后9 d的杂交子房进行挽救培养效果最佳,... 以大白菜与羽衣甘蓝CMS种间杂种F1为母本,以羽衣甘蓝自交系为父本进行回交,并对杂交子房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上述亲本间存在较强的生殖隔离,花期杂交不结实,蕾期重复授粉提高了亲和力。授粉后9 d的杂交子房进行挽救培养效果最佳,离体条件下结籽率10%。其次为授粉后12 d及6 d的子房,结籽率分别为5%和4.4%。外源激素及其配比对子房离体结实具有极显著影响,以BA 2+NAA 0.1最佳,结籽率为9%;其次为BA 2+NAA 0.2,结籽率为3%;BA 2+NAA 0.3及无激素MS培养基上均未获得饱满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f1 羽衣甘蓝 回交 亲和性 离体培养
下载PDF
来自本地×外来玉米4个杂交组合的F2、F2-Syn2和BC1回交群体的有用性
14
作者 D.Simic T.Presterl 谢国禄 《国外作物育种》 2004年第4期25-26,共2页
遗传材料来自4个本地品系×外国品种杂交组合即D06×B73、D408×M017、D08×NC258和F272×B79。本地品系D06、D408、D08和F272代表了目前中欧早熟(大约FA0200—250)马齿玉米育种材料;把美国优良近交系B73、M017、N... 遗传材料来自4个本地品系×外国品种杂交组合即D06×B73、D408×M017、D08×NC258和F272×B79。本地品系D06、D408、D08和F272代表了目前中欧早熟(大约FA0200—250)马齿玉米育种材料;把美国优良近交系B73、M017、NC258和B79看作是外国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组合 f2 f2-Syn2 bc1 回交群体 有用性
下载PDF
披碱草与野大麦杂交种BC_1F_2代的同工酶分析
15
作者 李强 李造哲 +1 位作者 云锦凤 于卓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68,91,共5页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bc1f2 同工酶酶谱
下载PDF
披碱草与野大麦及其杂种F_1、BC_1F_1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尼尔 李造哲 +1 位作者 赵慧 李微微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28-33,共6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BC1F1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正、反交F1的酶谱基本相同,杂种F1的EST同工酶...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BC1F1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正、反交F1的酶谱基本相同,杂种F1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F1代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各产生了2条杂种带。BC1F1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P1F1-2与Y1F1-2及P1F1-6与P1F1-7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1代各株系较披碱草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f1 bc1f1 同功酶酶谱
下载PDF
披碱草与野大麦杂种BC1F3代苗期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樊海燕 李造哲 +2 位作者 马青枝 闫玲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在室内干旱胁迫下,测定了披碱草与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3代各株系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等7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运用打分法、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各株系的抗旱性进行评价,并结合表观生长状况对评... 采用盆栽试验,在室内干旱胁迫下,测定了披碱草与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3代各株系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等7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运用打分法、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各株系的抗旱性进行评价,并结合表观生长状况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各株系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披碱草>YF3-3>YF3-31>YF3-2>YF3-53>YF3-74>野大麦>YF3-76。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抗旱指标与平均隶属度函数值的关联顺序为:相对生长率>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幼苗成活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即相对生长率、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幼苗成活率是各供试材料抗旱评价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bc1f3代 抗旱性 苗期
下载PDF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_1F_2代不同株系苗期耐盐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珍 李造哲 于卓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7-22,共6页
测定了在盐胁迫下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不同株系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各株系幼苗的组织相对含水量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高、质膜透性增... 测定了在盐胁迫下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不同株系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各株系幼苗的组织相对含水量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高、质膜透性增大,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2代不同株系间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得出其耐盐性排序为:野大麦>Y1F2-5>Y1F2-3=Y1F2-1>P1F2-6>Y1F2-6=Y1F2-9>Y1F2-2>Y1F2-8>P1F2-7>披碱草>Y1F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bc1f2 苗期 耐盐性
下载PDF
BC_1和F_2设计下利用单标记信息检测QTL的效率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道斌 李明丽 +1 位作者 鲁立刚 鲁绍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1-624,共4页
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BC1和F2设计不同资源群体规模、性状遗传力、QTL效应(QTL方差占加性遗传方差的比例)和标记-QTL间图距下单标记分析对QTL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当资源群体的规模较大,目标性状的遗传力较高,QTL效应较大,所... 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BC1和F2设计不同资源群体规模、性状遗传力、QTL效应(QTL方差占加性遗传方差的比例)和标记-QTL间图距下单标记分析对QTL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当资源群体的规模较大,目标性状的遗传力较高,QTL效应较大,所检测的标记距离QTL的距离较近时,无论是BC1设计还是F2设计,都可获得较高的QTL检测效率。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F2设计对QTL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C1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检测 bc1设计 f2设计 单标记分析 检测效率
下载PDF
草鱼和赤眼鳟正交F_1(♀)回交子代的形态学分析
20
作者 杨雄 刘益 +1 位作者 金生振 肖调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5-40,共6页
为探讨草鱼、赤眼鳟正交F1(♀)与亲本(♂)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实验运用传统形态学测定与现代框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草鱼(♂)、赤眼鳟(♂)、正交F1(♀)(草鱼♀×赤眼鳟♂)、草鱼回交子代(草鱼♂×正交F1♀)、赤眼鳟... 为探讨草鱼、赤眼鳟正交F1(♀)与亲本(♂)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实验运用传统形态学测定与现代框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草鱼(♂)、赤眼鳟(♂)、正交F1(♀)(草鱼♀×赤眼鳟♂)、草鱼回交子代(草鱼♂×正交F1♀)、赤眼鳟回交子代(赤眼鳟♂×正交F1♀)的可量可数性状。结果表明:回交子代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亲本(P<0.05),回交子代与其亲本具有相似的头部的特征和眼睛颜色;回交子代与双亲的侧线下鳞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回交子代的超亲本可量性状占80.00%,成功建立了可有效区分5种鱼的方法,为后续的选育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正交f1 回交 形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