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1
作者 孙嘉源 《哲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283-1287,共5页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分别作为现象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二者在现象学的构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现象学方法上的差异具体如何?本文注重围绕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展开,采用从其现象学构建的前提、方法差异等...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分别作为现象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二者在现象学的构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现象学方法上的差异具体如何?本文注重围绕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展开,采用从其现象学构建的前提、方法差异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的方式,本文得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在意向性基础上进行研究,他预设了先验意识主体,并且其要求无前提性的“回到事情本身”,而海德格尔则是建立在生成论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生存论的现象学,和胡塞尔存在很大区别,要求此在在生存和诠释的过程中不断显现,是在允许先行领会等前提性存在情况下即先“回到事情本身”再去“面向事情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意向性 生存论 回到事情本身 面向事情本身
下载PDF
教师培训何以产生效果?——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加霞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33,共4页
以现象学的"前理解"理论为立论依据,提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教师培训的意义是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用整个身心来表达、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追问教育教学的生命意义甚至是人的价值、实际生活的意... 以现象学的"前理解"理论为立论依据,提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教师培训的意义是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用整个身心来表达、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追问教育教学的生命意义甚至是人的价值、实际生活的意义。基于此,构建了教师培训产生效果的作用机制—"敞开-澄明-建构"模型,提出教师培训者设计的培训活动必须基于实践场景,将以"真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研究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实现教师自我和同伴之间的,基于证据和实践的追问、对话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理解前结构” “前理解” 回到事情本身 “视界融合” “三真”意识 “敞开-澄明-建构”模型
下载PDF
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叙事的《资本论》 被引量:4
3
作者 何中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共10页
《资本论》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只有把《资本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叙事,才能如其所是地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因此,立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维度,乃是读懂《资本论》的关键。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叙事... 《资本论》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只有把《资本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叙事,才能如其所是地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因此,立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维度,乃是读懂《资本论》的关键。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叙事,受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秉持的"实体即主体""自己构成自己"的绝对立场和展现方法的启迪,且与海德格尔实存主义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和现象的自我显现具有某种亲和性。马克思沿着"商品→货币→资本"的脉络所展开的历史和逻辑的叙述,为开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的本质,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这种反思层面上的显现,正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任务。作为马克思现象学方法的重要特征,自否性和历史感孕育了马克思所特有的"历史地思"的运思路径,体现着现象学叙事方式的方法论诉求。马克思的《资本论》所采取的叙述方法,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展开,它所实现的是以观念的方式再现和把握现实的现象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人的存在的现象学 “历史地思” “自己构成自己” 回到事情本身 黑格尔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当代西方现象主义教师教育思想述评
4
作者 王艳霞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0,共6页
自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现象学以其"回到事实本身"的研究态度和"回到生活世界"的哲学取向,促成了20世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运动之一——现象学运动。现象主义教师教育思想无疑是西方现... 自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现象学以其"回到事实本身"的研究态度和"回到生活世界"的哲学取向,促成了20世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运动之一——现象学运动。现象主义教师教育思想无疑是西方现象学运动发展的产物。客观上来说,现象学主义教师教育思想除了现象学自身固有的艰深、晦涩的局限性外,正如现象学本身所具有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一样,现象学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也同样带有浓重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然而,现象学主义教师教育思想面向教育实事,面向教育本身,回归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性色彩。这在当今教师教育越来越工具性与技术化、实用性与技能化、功利性与形式化的今天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现象学 回到事情本身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理
5
作者 姚选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9-24,139,共7页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理的研究现状,内在吁求“回到事情本身”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理的核心要义在于:政治上,中国社会拥有极具吸聚力和动员力的先进、科学、合理的政治体制;经济上,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动领...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理的研究现状,内在吁求“回到事情本身”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理的核心要义在于:政治上,中国社会拥有极具吸聚力和动员力的先进、科学、合理的政治体制;经济上,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动领域适度释放了“权利本位式”人民性格;文化上,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让人们的“映显缺陷”和其“权利本位式”人民性格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结构条件;外交上,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实力”外交思维为“里子”和以“怀柔”外交思维为“面子”的现代外交思维结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理的核心要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理 回到事情本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辩证唯物主义 人民性格
下载PDF
论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对现象学的背弃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君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共8页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回到事情本身 本质直观 经验主义 现象主义
下载PDF
论音乐与神圣的关系——对列欧《神圣的艺术》的解读
7
作者 关杰 安疆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8-92,共5页
在《神圣的艺术》(The Holy in Art)一书的第六章中,荷兰宗教学家范·德·列欧(G.Van der Leeuw)从宗教现象学、神学以及音乐学出发,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详细阐述了他对音乐神圣性的理解,其宗旨就是要找回音... 在《神圣的艺术》(The Holy in Art)一书的第六章中,荷兰宗教学家范·德·列欧(G.Van der Leeuw)从宗教现象学、神学以及音乐学出发,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详细阐述了他对音乐神圣性的理解,其宗旨就是要找回音乐与神圣的最初关系,找回音乐的真实本性,找到人与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就此提出从上帝而来的对于人的内在启示的意向性关系,提出音乐作品能够展现世界的本质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的艺术 列欧神学宗教现象学 回到音乐事情本身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的教师教育观
8
作者 王艳霞 《中小学教师培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共4页
长期以来,由于近代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而忽视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近代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而忽视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以及"本质直观"、"悬置"、"还原"方法等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现象学视域的教师教育思想除了现象学自身固有的艰深、晦涩的局限性外,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然而,现象学视域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本身,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在当今教师教育越来越程式化、规范化的今天,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现象学 回到事情本身 生活世界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被引量:2
9
作者 何中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68,130,共20页
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指示为"回到事情本身",以达成"明证性"。马克思哲学力求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构成马克思意义上的"回到事情本身"。它既是马克思为摆脱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所... 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指示为"回到事情本身",以达成"明证性"。马克思哲学力求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构成马克思意义上的"回到事情本身"。它既是马克思为摆脱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所采取的一种免疫性步骤,也是他为揭露意识形态的"本末倒置"掩盖着的真实根源所作的必要探索。马克思在哲学上确立实践范畴的原初地位,从而建立了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即人的存在的展现(现象)及其完成的反思形式。它为拆穿意识形态的"全部戏法",以便使人的存在之本真性得以历史地开显,昭示了真实的路径。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最集中地体现在从意识形态的遮蔽到大写的真理的历史发生的过渡,它被植根于实践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现实生活。这正是马克思哲学比黑格尔以及胡塞尔所代表的现象学优越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象学 回到事情本身 意识形态 解构 真理
原文传递
我的后台是谁
10
作者 曹轲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27,共1页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报道 舆论监督 回到事情本身 党的领导 法制观念 民主意识 批评对象 调查采访 社会生活 反面典型
原文传递
悦读
11
作者 李德南 《广州文艺》 202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人生在世,离不开认识。人需要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的范围无穷大。认识又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二十世纪的哲学思潮中,现象学的影响非常广。它有一个著名的座右铭,叫"回到事情本身"—... 人生在世,离不开认识。人需要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的范围无穷大。认识又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二十世纪的哲学思潮中,现象学的影响非常广。它有一个著名的座右铭,叫"回到事情本身"——这听起来极其简单,实践起来却极有难度。何谓事情本身,怎样回到事情本身?就连现象学内部的代表人物对此也难以形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悦读 哲学思潮 回到事情本身 现象学 无穷大 形成共识 座右铭 二十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