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其估计与分解在Roll(1984)提出协方差模型后得到突破。Roll(1984)发现了股市交易价格变动的一阶负相关规律,并据此建立了仅考虑订单处理成本的买卖价差估计模型。随后,Glosten and Harris(1988)、Choi...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其估计与分解在Roll(1984)提出协方差模型后得到突破。Roll(1984)发现了股市交易价格变动的一阶负相关规律,并据此建立了仅考虑订单处理成本的买卖价差估计模型。随后,Glosten and Harris(1988)、Choi,Salandro and Shastri(1998)和Stoll(1989)等放松Roll(1984)的假设,并逐步引入了逆向选择成本和存货成本。Glosten and Harris(1988)提出的交易指示变量回归模型(tradeindicator model),则利用交易方向变量对价格变动进行回归,来推导买卖价差及其构成部分。Huang andStoll(1997)建立的一般性模型则将以上两类模型统一起来。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买卖价差的估计与分解理论。本文梳理了买卖价差的估计与分解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脉络,指出了现有理论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展开更多
文摘买卖价差作为流动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其估计与分解在Roll(1984)提出协方差模型后得到突破。Roll(1984)发现了股市交易价格变动的一阶负相关规律,并据此建立了仅考虑订单处理成本的买卖价差估计模型。随后,Glosten and Harris(1988)、Choi,Salandro and Shastri(1998)和Stoll(1989)等放松Roll(1984)的假设,并逐步引入了逆向选择成本和存货成本。Glosten and Harris(1988)提出的交易指示变量回归模型(tradeindicator model),则利用交易方向变量对价格变动进行回归,来推导买卖价差及其构成部分。Huang andStoll(1997)建立的一般性模型则将以上两类模型统一起来。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买卖价差的估计与分解理论。本文梳理了买卖价差的估计与分解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脉络,指出了现有理论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