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1
作者 张传鑫 汪伟 许安琪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890-892,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75例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根据不同吻合技术将其纳入端侧吻合组(37例)与侧侧吻合组(38例),端侧吻合组术中采... 目的对比研究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75例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根据不同吻合技术将其纳入端侧吻合组(37例)与侧侧吻合组(38例),端侧吻合组术中采取端侧吻合术,侧侧吻合组术中采取侧侧吻合术,对比2组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指标(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感染、肠梗阻)。结果侧侧吻合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端侧吻合组,出血量小于端侧吻合组,切口长度小于端侧吻合组,均P<0.05;侧侧吻合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以及下床活动、排气、住院的时间均少于端侧吻合组,P<0.05;2组术后1 d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术前(P<0.05),侧侧吻合组术后1 d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均低于端侧吻合组(P<0.05);侧侧吻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端侧吻合组,P>0.05。结论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端侧吻合术,可改善术中指标,减轻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侧吻合 侧侧吻合 回肠造口还纳术 应激反应 并发症
下载PDF
无阿片类药物全麻对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牛婷 时鹏 +1 位作者 陆梁梁 代元强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 探讨无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全麻)对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生成的相应数字分为无阿片组和传统组,每组30例,无阿片组患者中... 目的 探讨无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全麻)对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生成的相应数字分为无阿片组和传统组,每组30例,无阿片组患者中因术中术式改变剔除1例。2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不同的麻醉药物管理策略,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术后疼痛、恶心/呕吐情况、术后短期预后等。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无阿片组患者术后首次坐立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均明显缩短,围手术期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组,术后4、8 h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以及发生恶心、呕吐例数及程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时脑电双频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使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并可降低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短期预后处于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全身麻醉 回肠造口还纳术 期间 预后
下载PDF
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3
作者 方晶晶 张雪 赵娜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90-192,共3页
目的 考察分析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以期改善行临时性造口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既往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开腹或腹腔镜... 目的 考察分析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以期改善行临时性造口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既往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开腹或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联合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术后3~6个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总结并分析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以降低直肠癌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其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结果 70例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均相对较好。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68 mL、平均为(40.45±6.72)mL,手术时间为69~112 min、平均为(82.35±8.45)min,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4~8 d、平均为(6.06±0.87)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7 d、平均为(5.75±1.17)d,术后住院时间为8~13 d,平均为(9.58±1.56)d。术后近期并发症上出现1例吻合口瘘、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和1例切口感染,术后远期并发症上出现1例粘连性肠梗阻。经对症干预治疗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在行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应做好护理工作,术前指导患者严格做好肠道准备,术中密切关注生命体征,术后采取营养支持、早期康复运动、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等相关干预措施,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围手 吻合 护理经验
下载PDF
负压十字缝合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盛琪 周世骥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十字缝合技术用于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负压十字缝合技术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癌13例,均为低位直肠癌(7例... 目的探讨负压十字缝合技术用于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负压十字缝合技术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癌13例,均为低位直肠癌(7例为超低位直肠癌),家族性息肉2例,外伤2例。负压十字缝合操作方法:①沿菱形切口切缘常规完成造口游离皮瓣及吻合,皮下放置简易负压引流球。②取菱形各边的中点各缝1针,可吸收缝线环形缝合皮内各边缘,拉紧结扎时中心不留缝隙。③采用敷贴严密关闭切口,引流球保持负压。记录患者的手术参数及切口感染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口还纳,手术时间平均(100.7±56.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0±22.9)mL。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第1 d疼痛VAS评分为(0.9±1.2)分,术后住院时间(9.8±2.5)d,伤口愈合时间(9.0±2.4)d,住院总费用(24104.7±8524.7)元。失访1例,余16例于术后半年随访,切口美容满意度评分平均(9.1±1.0)分。结论采用负压十字缝合技术行回肠造口还纳术,切口感染风险低,愈合时间短,同时兼具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美观的特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十字缝合技 菱形切 负压闭式引流 感染
下载PDF
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皮下负压引流球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鸿源 陈黎奇 +3 位作者 夏浩沄 池良杰 薛芳沁 黄良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4期81-84,88,共5页
目的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83例患者资料,对有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 目的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83例患者资料,对有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与无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甲级愈合率、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共26例(9.2%)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0min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均<0.05)。切口留置皮下引流球组患者较无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低(3.9%vs13.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90.6%vs61.5%)、平均换药次数少[(3.6±0.7)次vs(7.0±1.5)次]、平均住院时间短[(7.7±2.1)dvs(12.3±3.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MI≥25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0min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是防治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感染 危险因素 皮下负压引流球 低位直
下载PDF
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葛思堂 左芦根 +6 位作者 邱权威 朱平胜 孙洋 李静 陈德利 李仕青 刘牧林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2,98,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对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病人术后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资料,依据术后是否行EEN治疗分为...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对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病人术后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资料,依据术后是否行EEN治疗分为观察组(EEN)和对照组(非EN)。观察组术后12~24 h开始给予EN治疗[20~30 kcal/(kg·d)]。比较两组术后腹泻、胃肠功能恢复、粪便钙卫蛋白和肠屏障功能等指标。结果:所纳入的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但观察组术后5 d(χ^(2)=25.760,P<0.01)和10 d(χ^(2)=14.870,P<0.01)仍存在腹泻的比例,以及需要使用止泻剂(χ^(2)=10.180,P=0.001)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t=5.701;P<0.01)和术后住院日(t=7.343,P<0.01)短于对照组。术后5 d,两组外周血炎症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病人粪便钙卫蛋白(t=11.690,P<0.01)、血清D-乳酸(D-Lactate;t=6.160,P<0.01)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t=6.583,P<0.0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病人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D-Lactate(r=0.833,P<0.01)和IFABP(r=0.842,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术后早期EN可有效改善回肠造口还纳术后腹泻症状、结肠炎症和肠屏障功能,加速术后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营养治疗 回肠造口还纳术 腹泻 屏障功能
下载PDF
影响直肠癌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住院时间延长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郑伟文 何洪生 《感染.炎症.修复》 2020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现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length-of-stay,PLOS)的主导因素[1],而住院时间延长与急诊再入院率、病死率的升高呈明显正相关[2-3]。住院时间延长加重了患者生理、心理负担,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 现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length-of-stay,PLOS)的主导因素[1],而住院时间延长与急诊再入院率、病死率的升高呈明显正相关[2-3]。住院时间延长加重了患者生理、心理负担,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也增加了医保负担。科学合理地缩短回肠造口还纳术后住院时间可明显节省医疗资源,接续术后辅助放化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导致回肠造口还纳术住院时间延长及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 住院时间 感染
下载PDF
回肠造口还纳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
8
作者 莫林洁 张妍 《智慧健康》 2019年第23期127-128,147,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于我院进行回肠造口还纳术治疗的66位患者开展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择取患者划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人员采取常规护理,观... 目的研究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于我院进行回肠造口还纳术治疗的66位患者开展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择取患者划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人员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入选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18.18%,护理总满意度93.94%高于对照组75.76%,并发症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2.12%,差异显著(P<0.05)。结论回肠造口还纳术病人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改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建立友好护患关系,对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围手期护理 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改良菱形手术切口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巍巍 胡江伟 +1 位作者 徐华 雷周满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2期43-44,47,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菱形手术切口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切口类型将患者分为改良菱形切口组(n=50)和传统梭形切口组(n=50)。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评价改良菱形手术切口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切口类型将患者分为改良菱形切口组(n=50)和传统梭形切口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菱形切口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口服或肠内营养时间、VAS评分、伤口瘢痕长度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传统梭形切口组(P<0.05)。改良菱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梭形切口组(P<0.05)。改良菱形切口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梭形切口组(P<0.05)。结论回肠造口还纳术中改良菱形手术切口的效果较传统梭形切口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改良菱形手 传统梭形手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降低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慧新 郑建涛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评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预防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是否预留VSD装置分为VSD组和对照组,对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 目的评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预防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是否预留VSD装置分为VSD组和对照组,对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清白蛋白和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素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进一步根据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BMI及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经过PSM后,VSD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44例患者,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VSD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7.6%(11/144)vs 2.1%(3/144),P=0.028];VSD组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2.2±0.2)万元vs(2.6±0.4)万元,P=0.043];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其他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BMI>28 kg/m 2的亚组中,VSD组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他亚组分析中,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可降低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住院费用,尤其在BMI>28 kg/m 2亚组的患者中具有潜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 回肠造口还纳术 感染
下载PDF
完全腹腔镜与开放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晓波 张恩霖 +2 位作者 刘见 左强 吴淼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603-607,共5页
目的:对比完全腹腔镜与开放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疗效,探讨完全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开腹组... 目的:对比完全腹腔镜与开放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疗效,探讨完全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回肠单腔造口还纳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与开腹组(行开放回肠造口还纳术),每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组(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讨论: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开腹手术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剖腹 回肠造口还纳术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潘宏达 王林 +1 位作者 彭亦凡 顾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660,共5页
目的观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3年3月间于北京肿瘤医院接受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术后... 目的观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3年3月间于北京肿瘤医院接受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造口还纳术后有33例(13.5%)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中手术切口感染21例(8.6%),肠梗阻8例(3.3%),吻合口瘘或直肠阴道瘘5例(2.0%),肺部感染2例(0.8%,其中1例合并败血症),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0.8%)。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但有5例(2.0%)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包括肠梗阻3例及直肠阴道瘘和吻合口瘘各1例。术后并发症(OR=10.576,95%CI:2.898—38.597,P=0.000)及手术时间大于90min(OR=4.862,95%CI:1.758~13.451,P=0.002)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皮下引流(OR=0.063,95%CI:0.007—0.540,P=0.012)是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切口感染是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皮下负压引流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手段;对于手术时间超过90min的患者,推荐行皮下负压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还纳 并发症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低位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凯 付海啸 +2 位作者 符炜 徐为 刘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低位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胃肠外科行回肠造口还纳术73例患者,将其分为ERAS组39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分别采用ERAS和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低位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胃肠外科行回肠造口还纳术73例患者,将其分为ERAS组39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分别采用ERAS和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0)、术后第1天(D1)、术后第3天(D3)的应激反应及营养指标、手术恢复指标、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D1、D3时点,ERAS组CRP、降钙素原均较对照组降低,前白蛋白及白蛋白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疼痛评分、排气排便时间、口服或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腹壁切口疝、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ERAS处理方案在低位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 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 快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宁武 孟凡强 +4 位作者 王文跃 周雷 牛晋卫 张国超 裴东坡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6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评估腹腔镜技术在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对本院接受腹腔镜辅助(n=25)和常规开腹手术(n=41)的回肠袢式造口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评估腹腔镜技术在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对本院接受腹腔镜辅助(n=25)和常规开腹手术(n=41)的回肠袢式造口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辅助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4%(1/25),为顽固性腹水1例,无切口感染及肠梗阻(0/25);传统手术组顽固性腹水、切口感染和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14.63%(6/41)、4.88%(2/41)、9.76%(4/41)。腹腔镜辅助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辅助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是安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减少术后并发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袢式还纳 腹腔镜辅助手 传统开腹手
下载PDF
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及其预防、护理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珂 李会姿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2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调查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85例直肠癌患者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护理防治措施。结果:本组85例患者中,术前发生... 目的:调查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85例直肠癌患者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护理防治措施。结果:本组85例患者中,术前发生并发症18例(其中造口周围皮炎17例,诊断性肠穿孔1例),术后近期发生并发症17例(其中肛门功能障碍12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吻合口漏2例),术后远期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切口疝2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结论: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术期并发症高发。对于肠造口还纳者,术前应注重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完善专科检查及肠道准备,术后应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防护,指导患者做好造口周围皮肤护理、进行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并发症 护理 预防
原文传递
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的近期疗效
16
作者 罗寿 苏昊 +14 位作者 徐正 周金涛 马运宾 陈怀罡 刘明 龚利彪 杨甫 吴学队 袁铭 张明光 梁建伟 刘骞 周志祥 王锡山 周海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5-1390,共6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行完全腹腔镜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20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行完全腹腔镜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20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20例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中止手术者,无围手术期相关死亡患者。全组患者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时间为60~145 min,中位时间为97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中位出血量为20 ml。术后1 d视觉疼痛评分(VAS)为1.0~5.0分,术后1 d中位VAS为1.9分。全组患者麻醉清醒后均无需使用附加止痛药物。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6~42 h,中位时间为25 h;术后排气时间为19~51 h,中位时间为44 h;术后住院时间为5.0~9.0 d,中位时间为6.9 d。全组患者无手术相关切口感染、腹盆腔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筛选的合适的患者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回肠造口还纳术 完全腹腔镜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7
作者 朱桂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0047-0048,共2页
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营养状况和... 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营养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及切口、肺部及腹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内营养支持 低位直 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
下载PDF
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皮肤应用于肠造口还纳术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永彪 梁秀健 闫慧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8-1195,共8页
目的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皮肤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疗效。方法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公... 目的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皮肤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疗效。方法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公开发表的比较造口还纳术后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腹部皮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英文文献;(2)研究对象为接受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包括回肠、结肠造口还纳术,而且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不限;(3)荷包缝合组通过荷包缝合的方法缝合皮肤真皮层,收紧打结后皮肤中央可形成一个孔隙通道,以达到二期愈合的目的,线性缝合组使用常规单纯间断缝合法缝合皮肤;(4)纳入文献必须至少包含以下一项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疝、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文献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研究以及信息提供不完整的研究;(2)综述、病例报告及未发表的文献;(3)回顾性研究、非RCT。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11月15日。提取纳入文章的基本信息与重要的结局指标,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以下量表评估患者的满意度:(1)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2)身体形象调查问卷(BIQ);(3)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4)SF-36版本2(SF-36v2);(5)视觉模拟量表。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文献,包括806例患者,其中荷包缝合组411例,线性缝合组395例。对纳入文献研究之间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基础疾病基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的9篇RCT质量评价均较高。由于各研究的评估形式不统一,无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Meta分析,但是从各项研究满意度汇总结果来看,荷包缝合组术后满意度较线性缝合组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荷包缝合组与线性缝合组术后S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4,95%CI:0.08~0.24,P<0.001);但两组在切口疝发生率(OR=0.66,95%CI:0.24~1.82,P=0.42)、手术时间(MD=0.61,95%CI:-3.17~4.38,P=0.75)和住院时间(MD=-0.26,95%CI:-0.82~0.30,P=0.37)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造口还纳术中采用荷包缝合皮肤,与线性缝合相比,能够显著降低SSI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纳 回肠造口还纳术 荷包缝合 线性缝合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技巧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明 励超 +4 位作者 熊振 王征 蔡开琳 王国斌 陶凯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6-980,共5页
为防治和减轻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临床医生往往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做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学界对预防性造口手术的争议颇多,包括造口适应证、造口并发症、造口还纳时机和还纳方式以及还纳技巧等。本文综合国内外文... 为防治和减轻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临床医生往往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做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学界对预防性造口手术的争议颇多,包括造口适应证、造口并发症、造口还纳时机和还纳方式以及还纳技巧等。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及自身经验,从预防性造口的还纳时机、还纳方式和还纳相关并发症三个方面对还纳技巧进行详细探讨,以提高我们对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还纳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技巧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业骞 董中毅 +8 位作者 张子臻 徐嫄蕙 陈倬仪 寇加祺 雷若华 陈立庚 倪博 夏翔 曹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65-1269,1275,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过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确诊SSIH并统计其发生率,分析发生SSIH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9例病例中,42例(16.9%)病人在造口还纳术后1年内发生SSIH。发生与未发生SSIH在病人年龄>65岁、合并造口旁疝、原发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体重指数(BMI)>24、白蛋白比值(术后第1天/术前)≤0.85、发生切口感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造口直径>2.5 cm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造口旁疝、非低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距离≥7 cm)、BMI>24、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后第1天/术前白蛋白比值≤0.85)、发生切口感染、造口直径>2.5 cm是SS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SIH是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高发的远期并发症。初次手术避免预防性造口过大、防止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术前控制BMI、提高白蛋白水平、防止切口感染等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 部位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