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维时齐带反射边界零常返扩散过程回返时的矩
1
作者 王颖喆 郑家森 郝一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67,共7页
基于半直线[0,∞)带反射边界的一维时齐零常返扩散过程,探讨了其击中固定点1后首次回返时的矩,并对回返时Laplace变换所满足的带反射边界条件微分方程的近似解进行了估计;由Tauberian引理获得了回返时概率分布的渐近估计,并得到了回返... 基于半直线[0,∞)带反射边界的一维时齐零常返扩散过程,探讨了其击中固定点1后首次回返时的矩,并对回返时Laplace变换所满足的带反射边界条件微分方程的近似解进行了估计;由Tauberian引理获得了回返时概率分布的渐近估计,并得到了回返时的γ阶矩有限时,阶数γ的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过程 回返时的矩 零常返 反射边界 LAPLACE变换
下载PDF
三门峡王官与武威沙沟黄土记录中的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期的暖性回返事件 被引量:12
2
作者 管清玉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均平 苏怀 李琼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ka前后该暖性回返事件最强盛),暗示该暖性回返事件在东亚季风区可能是一普遍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鉴于该暖性回返事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陆地、冰芯记录中也有较普遍的反映,我们认为该事件很可能是一次发生于气候转型期的全球普遍存在的暖性突变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 暖性回返事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及快速气候回返事件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律江 卞云华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12,共12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V36-06-3柱状样上部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浮游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并运用转换函数法和加权平均法求取约15000—7000aB.P.的末次冰消期中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约10500—790... 对南海北部陆坡V36-06-3柱状样上部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浮游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并运用转换函数法和加权平均法求取约15000—7000aB.P.的末次冰消期中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约10500—7900aB.P.期间有一次强烈的古气候回返事件,与新仙女木期相对应,但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冬季平均表层水温下降2.7℃,溶解氧与磷酸盐磷含量增高,古盐度与碳酸盐溶解度略有上升,黑潮水的影响大为降低,推测系海面上升过程中爪哇海海水进入南海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消期 古气候 南海 回返事件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块的回返历史——苏鲁超高压带北界的构造变形与时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天南 陈文 +3 位作者 李锦轶 许志琴 殷秀兰 徐文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76-182,302,共8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块回返过程中,在其北缘形成伸展型正滑构造带。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两期伸展型变形:早期为高温下的强烈塑性变形,形成宽达2km的糜棱岩带,长石、石英等矿物被压扁、拉长成长条带状。糜棱岩的递进变形形成收缩褶皱,沿这类...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块回返过程中,在其北缘形成伸展型正滑构造带。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两期伸展型变形:早期为高温下的强烈塑性变形,形成宽达2km的糜棱岩带,长石、石英等矿物被压扁、拉长成长条带状。糜棱岩的递进变形形成收缩褶皱,沿这类褶皱的轴面劈理形成白云母。晚期伸展变形表现为张性破裂,大量的伟晶岩脉沿破裂面灌入,形成位于超高压变质地块北缘的伟晶岩富集带。糜棱岩内、伟晶岩脉富集带内的白云母、钾长石矿物的K-Ar及Ar-Ar测年分析显示,早期伸展变形发生在150Ma之前,而晚期伸展变形发生在100~12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带回返 早期塑性伸展 晚期脆性伸展 K-AR测年 Ar-Ar测年 江苏 山东
下载PDF
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庆荣 史继新 +5 位作者 印红霞 成惠林 吴伟 马驰原 王林 茅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结果:(1)根据回返动脉与A1的关系,将其分为:远外侧型占22.2%、周围型占69.4%、内侧型占8.3%。(2)回返动脉直径为(0.77±0.12)mm,绝大部分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周围2mm的大脑前动脉;眶额动脉的直径为(0.63±0.16)mm,均起源于A2段,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平均(5.51±3.4)mm;额极动脉的直径为(0.66±0.18)mm,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为(1.41±0.51)cm。结论:识别回返动脉并明确其与A1、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关系对手术中Heubner回返动脉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bner回返动脉 眶额动脉 额极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解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韧 徐涛 +5 位作者 袁方 郭衍 顾奕 陈炯 田恒力 王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1-814,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RAH)解剖特点。方法 取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RAH数量、行程、外径、分支及血供范围。结果 在45例人脑标本中发现128支RAH,每侧大脑半球1~3支,... 目的 探讨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RAH)解剖特点。方法 取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RAH数量、行程、外径、分支及血供范围。结果 在45例人脑标本中发现128支RAH,每侧大脑半球1~3支,平均(1.42±0.62)支。RAH在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水平近侧段8 mm至远侧段3 mm发出,平均距离在前交通远侧端(0.46±1.29)mm,其外径为0.05~1.20 mm,平均(0.64±0.24)mm;长度为12~56 mm,平均(30.41±10.24)mm。该血管既供应脑深部,同时供应脑皮质。结论 RAH有一定解剖变异,明确RAH的解剖特点、与大脑前A1段、眶额动脉及额极动脉的关系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大脑前动脉 Heubner氏回返动脉
下载PDF
10例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秦雪 何志义 +3 位作者 李蕾 赵奕楠 刘芳 邓淑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特点,讨论梗死病灶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障碍、... 目的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特点,讨论梗死病灶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瘫(上肢较重)等;神经影像学显示尾状核头部、壳核前部、苍白球外侧部、内囊前肢等区域梗死。结论正确认识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点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bner回返动脉 脑梗死 纹状体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向三叉神经中脑核的回返投射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敬东 高海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既往的研究证明,由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到丘脑腹后内侧核存在着一条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传递本体觉信号的中枢通路.此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测亚核背内侧部和邻接的小细胞网状核的一部分,第三级神经元存... 既往的研究证明,由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到丘脑腹后内侧核存在着一条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传递本体觉信号的中枢通路.此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测亚核背内侧部和邻接的小细胞网状核的一部分,第三级神经元存在于沿三又神经感觉主核内缘伸延的“带状区”。本研究将PHA-L注入第二级神经元所在区域,不仅在“带状区”发现有很多标记终末,而且在三叉神经中脑核区域内也发现较密集的PHA-L阳性终末,许多终末与中脑核神经无形成密切接触.对这种材料又向咬肌神经内注入HRP,观察到有一些HRP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与PHA-L标记终末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通路中,由第二级神经元的核区向初级传入神经元发出有回返投射,并对其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返投射 三叉神经 脊束核 吻侧亚核 中脑核
下载PDF
从《金云翘传》的回返影响看当今中越文学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志峰 庞希云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05-109,共5页
明清时期由青心才人编次的中国小说《金云翘传》在国内外曾广为流传,之后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越南同名作品的回返影响而重新受到关注,从而引发了国内学界对中越两部《金云翘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研究,体现了中越文学文化的双... 明清时期由青心才人编次的中国小说《金云翘传》在国内外曾广为流传,之后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越南同名作品的回返影响而重新受到关注,从而引发了国内学界对中越两部《金云翘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研究,体现了中越文学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所带来的新认识和新发现,促进了当前两国文学文化关系的相互体认,这正是当今中越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文化关系研究让人不断期待和不断深入的动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云翘传 中越文学文化关系 回返影响
下载PDF
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莫万彬 杜贻庆 +2 位作者 蒋常文 袁贤瑞 骆耐香 《华夏医学》 2002年第4期437-438,共2页
目的 :探索经翼点入路对 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0具 (2 0侧 )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 Heubner's回返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 :Heubner's回返动脉起始部多位于大脑... 目的 :探索经翼点入路对 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0具 (2 0侧 )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 Heubner's回返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 :Heubner's回返动脉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 2 mm范围内 ,而后依次是发自 A1 和 A2 。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 ,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其管径及走行方向的变异易被误认为大脑前动脉。结论 :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 ,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经翼点入路在大脑前动脉下壁解剖可减少损伤 Heubner's回返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Heubner's回返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文化回返影响观照下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志华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151,共5页
20世纪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是文化传通中回返影响的典型。在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戏曲点燃了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使他突破西方戏剧的写实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革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又给中国以巨大反馈,推... 20世纪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是文化传通中回返影响的典型。在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戏曲点燃了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使他突破西方戏剧的写实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革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又给中国以巨大反馈,推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布莱希特现象"表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倍加珍惜爱护并加以弘扬发展;不同的文化体系只有在相互交流中对话,融汇吸收,扬长避短,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返影响 布莱希特 中国戏剧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下载PDF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滨 辛赣海 +1 位作者 李启华 邹连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显微手术 Heubner回返动脉
下载PDF
人Heubner回返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247-248,共2页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为经翼点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资料。方法20侧(10例)成人头颅标本,10%多聚甲醛固定,经血管灌注彩色乳胶,模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起止位置、走行路径及其与相邻解剖结构之间的显微...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为经翼点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资料。方法20侧(10例)成人头颅标本,10%多聚甲醛固定,经血管灌注彩色乳胶,模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起止位置、走行路径及其与相邻解剖结构之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本组10例标本20侧中,19侧有Heubner回返动脉存在(有1侧为3支,2侧为2支,其余16侧为1支)。均起源于同侧大脑前动脉,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mm内最多。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远侧,距前交通动脉2mm附近,常有Heubner回返动脉发出逆向伴行。Heubner回返动脉发出后以向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本组有3支回返动脉同内侧豆纹动脉间有吻合,未见回返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直接分支有吻合支,但可见向后发出的细小穿支分布于胼胝体、基底节、下丘脑及额叶脑组织。结论Heubner回返动脉的识别并明确其与大脑前动脉A1段、额极动脉以及额眶动脉的关系,对经翼点入路的手术安全显露术区,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bner回返动脉 经翼点入路 人体解剖学
下载PDF
15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张洪伟 李爱民 +1 位作者 颜士卫 夏咏本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3-454,I0002,共3页
目的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30侧)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开颅取脑,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离体人脑底面对Heubner回返动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本组39支Heubner回返动脉长度为(24.34±6.72)mm,... 目的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30侧)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开颅取脑,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离体人脑底面对Heubner回返动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本组39支Heubner回返动脉长度为(24.34±6.72)mm,直径为(0.72±0.33)mm。双支型、3支型以及较粗大单支型Heubner回返动脉常伴有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Heubner回返动脉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及A1A2段近侧3mm者最多(84.62%),尚有3支起源于眶额动脉。在空间位置上与大脑前动脉A1段以3种关系伴行进入前穿质,沿途发出穿动脉分布于视神经上部、视交叉外侧、嗅神经附近和额叶底面以及前穿质。结论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变异较大。详细了解回返动脉解剖学特点,对手术中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解剖 Heubner回返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对中国中部超高压榴辉岩的P-T轨迹及回返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14
15
作者 魏春景 王式洸 +3 位作者 张立飞 单振刚 王晓燕 常宗广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078-7078,共1页
中国中部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一般发育4~5个变质演化阶段:前榴辉岩阶段、榴辉岩峰期阶段、早期高压退变阶段、晚期退变阶段和后期叠加变质阶段。本文依据这一变质演化的研究,得出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P-T轨迹。它表明榴辉岩回... 中国中部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一般发育4~5个变质演化阶段:前榴辉岩阶段、榴辉岩峰期阶段、早期高压退变阶段、晚期退变阶段和后期叠加变质阶段。本文依据这一变质演化的研究,得出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P-T轨迹。它表明榴辉岩回返时首先沿俯冲带缓慢上升到较浅部位,出现与进变质过程相似的P-T轨迹;然后主要涉及地壳范围的,与碰撞造山有关的推覆作用使其进一步迅速回返,出现绝热抬升轨迹。这种双阶段双机制的回返模式不仅与榴辉岩中发育的变质作用过程相符,而且可以解释榴辉岩研究中一系列难以理解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P-T轨迹 回返机制
全文增补中
双侧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1例
16
作者 贾沛哲 王欣 +2 位作者 臧立会 李晓红 李向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25-325,389,共2页
Heubner回返动脉(RAH)由Otto Heubner在1872年首先报道[1],又称为前纹体动脉或内侧纹体动脉,是大脑动脉环上重要的穿支动脉。单侧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常见,双侧RAH梗死临床上非常罕见,易漏诊、误诊,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患者,女... Heubner回返动脉(RAH)由Otto Heubner在1872年首先报道[1],又称为前纹体动脉或内侧纹体动脉,是大脑动脉环上重要的穿支动脉。单侧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常见,双侧RAH梗死临床上非常罕见,易漏诊、误诊,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患者,女,56岁,因"意识障碍8 h"入院。患者于2020年6月9日晨起6时左右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对周围人呼唤无反应,疼痛刺激可见肢体躲避反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大脑动脉环 Heubner回返动脉 穿支动脉 狭窄或闭塞 疼痛刺激 梗死 体动脉
下载PDF
相反与回返:《老子》视域中的盗、道之动
17
作者 贡华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5-421,共7页
道以周行、回返为特征,天地物人依道展开,皆以周行、回返为道路,其生、长、成不是远离本根,而是向本根的回返。与道相反者为盗,盗之展开以以己加于人,取物归于己为特征,以自身欲望意志为自己、为万物定方向,故无端在相反者之间转化流动... 道以周行、回返为特征,天地物人依道展开,皆以周行、回返为道路,其生、长、成不是远离本根,而是向本根的回返。与道相反者为盗,盗之展开以以己加于人,取物归于己为特征,以自身欲望意志为自己、为万物定方向,故无端在相反者之间转化流动。回返之动属于道域,相反之动属于盗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反 回返
下载PDF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18
作者 于学东 王宪忠 +1 位作者 李俊石 刘晓谦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Heubner回返动脉 解剖研究 显微 大脑前动脉 内囊前肢 中央支 纹状体 ACA 脑标本
下载PDF
论《赵氏孤儿》回返影响研究的价值
19
作者 邱雪惠 乔丽 《喀什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55-60,共6页
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传入欧洲的古典戏剧,《赵氏孤儿》受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西方学人的关注。伏尔泰根据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重新改编了《赵氏孤儿》,但在传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误读。论文对《赵氏孤儿》的影响研... 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传入欧洲的古典戏剧,《赵氏孤儿》受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西方学人的关注。伏尔泰根据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重新改编了《赵氏孤儿》,但在传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误读。论文对《赵氏孤儿》的影响研究分为输出和输入两个层面:输出研究是为了了解18世纪中国在欧洲上层学者心目中的形象,输入研究是探讨欧洲学者的改编剧目和理论回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中国孤儿》 回返影响 研究价值
下载PDF
基于回返器和反射偏振片的分辨率增强集成成像3D显示器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伟 李强 +1 位作者 郭兆达 邓欢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5-561,共7页
随着3D显示被应用到军事医疗等尖端领域,高分辨率的3D图像变得尤为重要。然而,集成成像的3D显示性能受制于2D显示屏的分辨率。为了突破2D显示屏的分辨率限制,本文提出了基于回返器和反射偏振片的集成成像3D显示装置。该装置将显示器上... 随着3D显示被应用到军事医疗等尖端领域,高分辨率的3D图像变得尤为重要。然而,集成成像的3D显示性能受制于2D显示屏的分辨率。为了突破2D显示屏的分辨率限制,本文提出了基于回返器和反射偏振片的集成成像3D显示装置。该装置将显示器上的微图像阵列(elemental image array,EIA)通过反射型偏振片分离成偏振方向正交的两束光线,回返器、四分之一波片和反射型偏振片分别将两束偏振光反射,并沿着像素的对角线方向以√2/2个像素错位叠加,形成一个具有更小像素单元和更多像素数量的高分辨率EIA。根据两个偏振EIA和叠加的高分辨率EIA之间的像素索引关系,反向计算出偏振EIA的像素值。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重构出高分辨率的3D图像,还减弱了像素间的黑网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率增强 集成成像 偏振复用 回返 反射偏振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