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回退法、迭算法优化牵引计算周期制动工况 被引量:2
1
作者 廖勇 倪少权 张苏波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8,共7页
当列车运行在长大下坡道上,通常采用空气制动的周期制动调整速度。为了满足两次空气制动间充风时间和列车空走时间的要求,常常会造成列车的出坡速度与下一坡段的限制速度速差不合理。针对长大下坡道上空气制动工况优化问题,采用工况初... 当列车运行在长大下坡道上,通常采用空气制动的周期制动调整速度。为了满足两次空气制动间充风时间和列车空走时间的要求,常常会造成列车的出坡速度与下一坡段的限制速度速差不合理。针对长大下坡道上空气制动工况优化问题,采用工况初选策略自动计算到换坡点,然后进行进出坡检验。若列车的出坡速度不合理则采用不同的策略回退到回退基点,舍掉回退基点后的结果,将其前的结果作为计算的当前解,以此产生一个更优的新解,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出坡速度合理时停止迭代。最后得到的工况组合是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计算 优化 回退法 迭代
下载PDF
3D-CTBA联合液体回退法在老年肺结节行同轴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纯杰 胡颜江 李栋 《安徽医学》 2020年第8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液体回退法在老年肺结节行同轴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结节患者,按肺穿刺过程中是否使用3D-CTBA联合液体回退法...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液体回退法在老年肺结节行同轴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结节患者,按肺穿刺过程中是否使用3D-CTBA联合液体回退法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3D-CTBA辅助下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联合液体回退法使用同轴定位经皮肺穿刺;对照组直接CT平扫后使用同轴定位常规方法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定位套管针首穿未达预定位数、穿刺成功率的差异,以及两组肺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定位套管针首穿未达预定位数、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胸发生率(10%)、出血发生率(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咯血、痰血、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CTBA联合液体回退法应用在同轴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中,可有效降低气胸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 液体回退法 同轴定位 肺穿刺活检 肺癌
下载PDF
回退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玉 赵为禄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管径与患者左主支气管内径一定匹配的前提下,导管进入左主支气管遇到阻力后,直接将导管回退一段特定距离,使导管准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需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行肺隔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管径与患者左主支气管内径一定匹配的前提下,导管进入左主支气管遇到阻力后,直接将导管回退一段特定距离,使导管准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需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行肺隔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50例。2组患者术前均行CT测量左主支气管内径,选择相应型号导管。A组采用回退法定位,B组采用常规的听诊法定位。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组定位情况,并调整导管至最佳位置。分别记录导管以回退法、听诊法、经FOB调整至最佳位置后的置管深度,观察2组患者定位满意率和错位率、定位所需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导管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P<0.01)、错位率明显低于B组(P<0.01)、导管定位深度与最佳位置的距离明显小于B组(P<0.01)、定位所需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回退法用于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与听诊法比较,准确性较高,定位时间短,气道黏膜损伤率较低,有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隔离术 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 定位 回退法 纤维支气管镜
下载PDF
基于机载双基地雷达多干扰抑制算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夏德平 张良 +1 位作者 吴涛 孟祥东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解决雷达主瓣干扰尤其是多个主副瓣干扰同时抑制的难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机载双基地协同的主副瓣干扰同时抑制算法。首先利用稀疏恢复技术估计出的干扰角度二维信息构建阻塞矩阵来遮蔽主瓣干扰,然后采用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来抑制副... 为了解决雷达主瓣干扰尤其是多个主副瓣干扰同时抑制的难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机载双基地协同的主副瓣干扰同时抑制算法。首先利用稀疏恢复技术估计出的干扰角度二维信息构建阻塞矩阵来遮蔽主瓣干扰,然后采用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来抑制副瓣干扰,最后针对多个主瓣干扰混叠无法全时域对消问题,将多个主瓣干扰逐个回退释放出来分别抑制,从而实现了全部主瓣干扰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抑制两个副瓣干扰的同时实现对两个主瓣干扰抑制,目标信噪比损失3 dB左右。该方法实现多个主副瓣干扰同时有效抑制,提升目标尤其是与主瓣干扰同方向目标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双基地雷达 主副瓣干扰抑制 级联阻塞矩阵 稀疏估计 回退法
下载PDF
C型刀补中指定非移动指令的算法研究
5
作者 郭远东 黄荣瑛 +1 位作者 陈友东 王田苗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5年第6期97-99,104,共4页
C型刀补需要连续的三段移动指令进行轨迹点的计算,用户CNC程序的执行必须是顺序逐条执行,这就使得在刀补过程中出现非移动程序段时必须对其进行特殊的轨迹点设计。本文对C型刀补在建立、执行、取消时,CNC程序中指定一段非移动指令或连... C型刀补需要连续的三段移动指令进行轨迹点的计算,用户CNC程序的执行必须是顺序逐条执行,这就使得在刀补过程中出现非移动程序段时必须对其进行特殊的轨迹点设计。本文对C型刀补在建立、执行、取消时,CNC程序中指定一段非移动指令或连续指定多段非移动指令的各种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轨迹设计和算法,并且给出实现的流程图,最后把这些方法作了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刀补 非移动指令 缓冲区 垂直矢量 回退法
下载PDF
第三代移动通信高线性微波功放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铭祥 张广军 +1 位作者 葛建民 韩建国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2-115,共4页
介绍了一种2.14GHz的高线性微波功率放大器,可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和其他通信系统。采用了功率回退法和前馈法,使本功率放大器的三阶交调优于51dBc。介绍了采用功率回退法的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和采用前馈法使功放的三阶交调改善1... 介绍了一种2.14GHz的高线性微波功率放大器,可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和其他通信系统。采用了功率回退法和前馈法,使本功率放大器的三阶交调优于51dBc。介绍了采用功率回退法的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和采用前馈法使功放的三阶交调改善10dBc的设计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移动通信 基站 微波功率放大器 线性度 功率回退法 前馈
下载PDF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线性插值平滑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敬芝 高强 +1 位作者 耿桦 潘金贵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3-225,244,共4页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中,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数据稀疏问题。主要有两种平滑方法解决:回退法和线性插值法。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典型的线性插值方法,着重研究了它们所引发的词性聚类倾向。在此基础上,给出了2种改进的平滑方法。实验表明,改...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中,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数据稀疏问题。主要有两种平滑方法解决:回退法和线性插值法。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典型的线性插值方法,着重研究了它们所引发的词性聚类倾向。在此基础上,给出了2种改进的平滑方法。实验表明,改进的方法比原来的方法有更出色的平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语言模型 数据稀疏问题 平滑技术 回退法 线性插值 N-GRAM
下载PDF
无线WiMax网络的射频功放模块设计
8
作者 王三林 《福建电脑》 2009年第5期162-163,共2页
针对现在热门的无线Wimax技术,就其中关键模块功率放大进行了设计,制定了设计方案,选择与确定具体线路形式及关键器件,经过实验验证,并给出了测试数据。
关键词 全球微波互联接入 回退法 功放
下载PDF
并行单型规范分片线性函数极坐标数字预失真器
9
作者 孔潇维 夏威 何子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1-14,18,共5页
介绍了一种并行的基于单型规范分片线性(SCPWL)函数的极坐标数字预失真器模型。首先根据分片线性拟合原理引入绝对值型的单型规范分片线性函数,建立模型解析方程并推导出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解,然后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数字预失真器的并... 介绍了一种并行的基于单型规范分片线性(SCPWL)函数的极坐标数字预失真器模型。首先根据分片线性拟合原理引入绝对值型的单型规范分片线性函数,建立模型解析方程并推导出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解,然后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数字预失真器的并行实现架构,并对模型架构的工作顺序和参数提取过程进行了介绍。仿真结果表明SCPWL极坐标预失真器远远优于传统的功率回退线性化技术,且与常用的复多项式预失真器相比较,尤其是在过饱和非线性失真情况下,其线性补偿能力要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型规范分片线性函数 数字预失真器 功率回退法 复多项式模型 误差矢量幅度 相邻信道功率比
下载PDF
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孝文 阚前华 +2 位作者 李建 徐祥 康国政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8-145,共8页
为了准确模拟材料的棘轮效应,在经典的循环塑性理论框架下,引入次加载面概念并建立了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利用回退映射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实现。通过对比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和经典的Armstrong-Frederick循环塑性模... 为了准确模拟材料的棘轮效应,在经典的循环塑性理论框架下,引入次加载面概念并建立了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利用回退映射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实现。通过对比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和经典的Armstrong-Frederick循环塑性模型发现,前者能够调控棘轮效应的演化速率,弥补了Armstrong-Frederick模型只能预测常速率棘轮效应的缺陷。通过材料参数分析揭示了不同参数对棘轮效应的影响规律,从而明确了材料参数的物理意义。最后,利用建立的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对U75V钢轨钢和A7N01铝合金两种典型金属材料的棘轮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所提出的模型可用于不同循环特性金属材料棘轮效应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加载面 循环塑性模型 棘轮效应 退映射
下载PDF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Frame Difference Based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for Real-Time Surveillance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中文 戚飞虎 岑峰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A new real-time algorith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for detecting moving object in color image sequencestaken from stationary cameras.This algorithm combines a temporal difference with an adaptive background subtractio... A new real-time algorith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for detecting moving object in color image sequencestaken from stationary cameras.This algorithm combines a temporal difference with an adaptive background subtraction where the combination is novel.Ⅷ1en changes OCCUr.the background is automatically adapted to suit the new conditions.Forthe background model,a new model is proposed with each frame decomposed into regions and the model is based not only upon single pixel but also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region.The hybrid presentationincludes a model for single pixel information and a model for the pixel’s neighboring area information.This new model of background can both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egmentation due to that spatialinforma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and salientl5r speed up the processing procedure because porlion of neighboring pixel call be selected into modeling.The algorithm was successfully used in a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rn and 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it call obtain a clearer foreground than the singleframe difference or background subtra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deo surveillance background subtraction frame differenc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