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避与趋近性负性人格特质对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吕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8-776,共19页
本研究考察了回避与趋近性负性特质对不同强度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的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应激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6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高强度应激条件中,连续采集... 本研究考察了回避与趋近性负性特质对不同强度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的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应激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6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高强度应激条件中,连续采集其在基线期、首次应激期、恢复期、重复应激期四个阶段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发现:(1)无论应激强度如何,回避性负性特质预测首次和重复应激中较低(钝化)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而趋近性负性特质预测较大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2)重复应激个人资源感知在回避性负性特质与重复应激心率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回避性负性特质与持续较低(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而趋近性负性特质与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即两类负性特质均表现出不适应的固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这可能构成了两类不同负性特质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避特质 趋近特质 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 认知评价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超男 肖崇好 王苑芮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为探究儿童期虐待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探讨消极自我图式的中介作用和回避性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量表、简明核心图式量表、特质焦虑量表、特质抑郁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某大学抽样的7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为探究儿童期虐待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探讨消极自我图式的中介作用和回避性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量表、简明核心图式量表、特质焦虑量表、特质抑郁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某大学抽样的7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95份。结果:儿童期虐待显著负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142,t=-3.738,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消极自我图式在儿童期虐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β=-0.2803,95%的置信区间为[-0.354,-0.210]),中介效应量为-0.0907,中介效应且占总效应的48.95%。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儿童期虐待-消极自我图式-生命意义感”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受到回避性特质的正向调节(R=0.106,F=20.455,P<0.001)。结论:儿童期虐待对生命意义感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存在通过消极自我图式对其的间接影响,而回避性特质调节了前述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即儿童期虐待与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受回避性特质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消极自我图式 生命意义感 回避性特质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