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6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回鹘史研究》述评
1
作者 祁晓庆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回鹘自产生、发展,到迁徙、分裂、流散,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在中亚、内蒙古、新疆、甘肃河西一带均有活动的痕迹。杨富学先生所著《唐宋回鹘史研究》一书利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各类文书和出土相关墓志等新资料,结合考古发... 回鹘自产生、发展,到迁徙、分裂、流散,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在中亚、内蒙古、新疆、甘肃河西一带均有活动的痕迹。杨富学先生所著《唐宋回鹘史研究》一书利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各类文书和出土相关墓志等新资料,结合考古发现实物,并利用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优势,对唐宋时期回鹘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内容涵盖10世纪以前的回鹘先民、漠北回鹘、西迁回鹘历史演进过程及其与周边各民族政权的关系、沙州回鹘、回鹘摩尼教文献、回鹘文文学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回鹘 沙州回鹘 吐鲁番文献 《唐宋史研究》
下载PDF
回鹘戴三叉冠人物身份再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吕钊 马艳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通过比对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将三叉冠的形制及其象征的身份进行了归类,指出其身份象征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并采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叉冠在回鹘文化中身份象征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回鹘在西迁前,受到萨满教及阿尔泰系部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叉冠主要象征回鹘王或部落首领。西迁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佛教的兴盛,三叉冠的身份象征逐渐世俗化,扩展到王子、贵族以及高级军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三叉冠 形制 身份探究 宗教文化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等诸民族间丧仪葬俗之交流——以汉藏回鹘西夏《十王经》存本谈起
3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西夏与西藏本,敦煌又由汉、藏、回鹘、西夏诸族主导过当地政权。因而,藉此窗口线索考察诸宗教民族丧俗因素,或可了解诸族宗教之交流并获知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王经 十王图 丧仪 葬俗 回鹘 西夏 西藏 摩尼教 拜火教
下载PDF
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石窟造像题材新考
4
作者 张先堂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3,共14页
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 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与释迦佛、弥勒佛组合的三佛造像,反映出当时敦煌人们流行着混融的净土信仰,特别是西方净土信仰特别盛行,成为人们信仰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石窟艺术造像题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千佛洞 回鹘时期 造像题材 佛教信仰 世俗化
下载PDF
高昌回鹘女子花蕾冠考释
5
作者 吕钊 黄霞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高昌回鹘壁画中有一例特殊冠饰“花蕾冠”,蕴含着独特的服饰文化。运用图像学、历史学等方法,对花蕾冠的造型特征、演变过程、佩戴者身份等级展开探讨。研究表明花蕾冠的造型是以佛教莲花为主要参考物;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的花瓣与花苞... 高昌回鹘壁画中有一例特殊冠饰“花蕾冠”,蕴含着独特的服饰文化。运用图像学、历史学等方法,对花蕾冠的造型特征、演变过程、佩戴者身份等级展开探讨。研究表明花蕾冠的造型是以佛教莲花为主要参考物;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的花瓣与花苞形态也开始演变,花蕾冠由早期出现的“双支菱形”样式逐渐演变为“单只或双支花苞”样式;佩戴人群身份为官员的家人,并非皇室阶层。花蕾冠不仅完善了莲花冠饰体系,也使民族宗教、社会礼俗具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花蕾冠 莲花 佛教
下载PDF
高昌回鹘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往来考
6
作者 王红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101,共9页
五代时期,高昌回鹘遣使中原王朝始于后周广顺元年(951)。高昌回鹘携带的贡品数量庞大,以朝贡名义进行贸易往来。北宋建国后,高昌回鹘积极遣使前来,建立友好的朝贡联系。北宋曾派出庞大使团出使高昌,足见北宋对于高昌回鹘极为重视。此后... 五代时期,高昌回鹘遣使中原王朝始于后周广顺元年(951)。高昌回鹘携带的贡品数量庞大,以朝贡名义进行贸易往来。北宋建国后,高昌回鹘积极遣使前来,建立友好的朝贡联系。北宋曾派出庞大使团出使高昌,足见北宋对于高昌回鹘极为重视。此后,龟兹回鹘成为西州回鹘的政治代表,频繁遣使前往宋朝。据不完全统计,从宋太宗至宋神宗近百年间,龟兹回鹘先后向宋朝遣使入贡20余次。宋朝对待少数民族入贡推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龟兹回鹘朝贡时所携带货物数量庞大,具有贸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中原王朝 朝贡
下载PDF
北宋至西夏时期敦煌石窟的回鹘艺术体系
7
作者 赵晓星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从晚唐归义军时期开始,回鹘就成为敦煌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敦煌石窟中,从归义军时期到元代,回鹘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渐至成熟的过程。由于敦煌周围存在多种回鹘势力,历史上敦煌回鹘风格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对曹氏归... 从晚唐归义军时期开始,回鹘就成为敦煌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敦煌石窟中,从归义军时期到元代,回鹘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渐至成熟的过程。由于敦煌周围存在多种回鹘势力,历史上敦煌回鹘风格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对曹氏归义军晚期至西夏时期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的回鹘作品进行讨论,以期理清这一复杂历史时段敦煌石窟回鹘艺术的基本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回鹘 石窟
下载PDF
高昌回鹘汗国的东方教会叙利亚文《圣经》文库
8
作者 牛汝极 《国际汉学》 2024年第2期17-38,155,共23页
从吐鲁番发现的大量叙利亚文基督教文献表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后期,高昌回鹘地方政权范围内的吐鲁番布拉依克等地有东方教会(即东叙利亚基督教会的社团)活动,大量叙利亚文圣经《佩希塔》文本和用于祈祷书《胡德拉》的《诗篇》文本向我... 从吐鲁番发现的大量叙利亚文基督教文献表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后期,高昌回鹘地方政权范围内的吐鲁番布拉依克等地有东方教会(即东叙利亚基督教会的社团)活动,大量叙利亚文圣经《佩希塔》文本和用于祈祷书《胡德拉》的《诗篇》文本向我们展示了当地民族和语言的多样性及其与遥远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的神学传统的一致性。吐鲁番的基督教写本残片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文库,它揭示了东方教会神学传统中的一个社区是如何在远离该传统教会故土自我运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教会 叙利亚语 高昌回鹘 《圣经》 《诗篇》 经课集
下载PDF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音译词语音系统研究
9
作者 陈云聪 张铁山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是现存回鹘文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的佛教文献之一.以Jens Wilkens的研究成果为底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音译汉语词,进而研究回鹘汉对音,为进一步认识汉语语音的音值和音变提供例证.回鹘译音反映的...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是现存回鹘文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的佛教文献之一.以Jens Wilkens的研究成果为底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音译汉语词,进而研究回鹘汉对音,为进一步认识汉语语音的音值和音变提供例证.回鹘译音反映的日母鼻音成分的失落、阳声韵尾的弱化等,是唐宋西北方音的延续和发展;见组对音分为两类、日母对y、韵母单元音化等则显示了回鹘语语音系统对汉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慈悲道场忏法》 回鹘汉对音 西北方音
下载PDF
福清本《香空宝忏》与回鹘本《摩尼教徒忏悔词》同源说
10
作者 俞伦伦 杨富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在福建福清市近期发现的摩尼教文献中,《香空宝忏》可谓福清摩尼教在功德道场中所使用的一个核心文本,内容丰富,而且保存完好,内容完整,其中的15条忏悔文均与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本《摩尼教徒忏悔词》能够一一对应。关于福建摩... 在福建福清市近期发现的摩尼教文献中,《香空宝忏》可谓福清摩尼教在功德道场中所使用的一个核心文本,内容丰富,而且保存完好,内容完整,其中的15条忏悔文均与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本《摩尼教徒忏悔词》能够一一对应。关于福建摩尼教的最早传播者,史书记载为呼禄法师。笔者此前推测“呼禄”为回鹘语“Qutluγ”(吉祥)的音译,意在说明福建摩尼教由回鹘高僧传入,福清本《香空宝忏》中的15条忏悔内容竟与回鹘本《摩尼教徒忏悔词》高度一致,可以证实福清摩尼教与唐代北方摩尼教一脉相承,是漠北回鹘摩尼教南迁的嫡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空宝忏》 《摩尼教徒忏悔词》 呼禄法师 回鹘摩尼教 福建摩尼教
下载PDF
回鹘王室儿童供养人及其服饰研究
11
作者 陈菊霞 刘宏梅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60,共10页
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 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基本与父母保持一致,男童类同父亲,女童类同母亲;三、回鹘儿童多额前梳刘海,耳前留一绺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儿童 供养人 服饰
下载PDF
考古重建西州回鹘家族寺院的生命史
12
作者 夏立栋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122-125,共4页
石窟寺作为独立单体遗址,从最初的规划设计营建到使用、重修、改建、废弃,会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遗址中丰富的遗迹现象承载着自身的历史书写。因而,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审视石窟寺遗址的生命轨迹和不同时代切面中其所展现的寺院样... 石窟寺作为独立单体遗址,从最初的规划设计营建到使用、重修、改建、废弃,会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遗址中丰富的遗迹现象承载着自身的历史书写。因而,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审视石窟寺遗址的生命轨迹和不同时代切面中其所展现的寺院样貌。本文以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为个案,首先将探险队早年拍摄的照片及挖掘、记录资料与新近考古发掘成果相互整合,尝试最大限度地复原遗址的原初样貌。再对寺院形制结构、佛堂石室的封堵与重启和壁画的破坏与修复重绘等具体遗迹现象进行考古学系统分析,解读出该西州回鹘家族寺院从开始规划营建到寺院的废弃与赞助者的回归、再到僧人撤离与寺院的最终废弃全部过程,重建寺院供养人的赞助行为、住寺僧人的活动轨迹和寺院的生命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 考古重建 石窟寺生命史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高昌回鹘人汉语使用现象研究
13
作者 周英惠 赵平 《语言与翻译》 2024年第1期76-80,共5页
自二十世纪以来,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及文字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高昌地区回鹘人的语言接触现象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机会。本文通过分析现存文献,从回鹘人的汉语学习、佛经翻译、借词使用及语法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探讨高昌回... 自二十世纪以来,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及文字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高昌地区回鹘人的语言接触现象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机会。本文通过分析现存文献,从回鹘人的汉语学习、佛经翻译、借词使用及语法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探讨高昌回鹘人的汉语使用状况,并将其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中央王朝对西域汉文化传播和汉语学习使用的重视;二是屯垦戍边文化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延续;三是回鹘人对中原文化的仰慕。由此可见,这种语言接触现象的产生与存在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表现,也体现了汉语言文字成为历代中央政权的主要交流语言和文字,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汉语 汉字 认同 中华文化
下载PDF
北庭回鹘佛教晚期的空间秩序与艺术风格——以S102殿塑像群为中心
14
作者 杨传宇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的S102配殿是一座经过后期大规模改建后形成的礼拜功能配殿,殿内共保留塑像22身,大都残毁严重,但通过对塑像布局的空间形制分析可以发现,其塑像间的局部空间是受中原文化和造像组合形式传播的影响,整体空间更是模...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的S102配殿是一座经过后期大规模改建后形成的礼拜功能配殿,殿内共保留塑像22身,大都残毁严重,但通过对塑像布局的空间形制分析可以发现,其塑像间的局部空间是受中原文化和造像组合形式传播的影响,整体空间更是模仿中原汉式寺院形成的。塑像的艺术风格继承了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典型的五官特征,也保留了其体态圆润敦厚的比例,赋色仍以红为主,但在服饰衣纹的塑造上更简练厚重,体现出不同于之前繁复华丽的风格,转而更趋向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审美追求。不论是空间还是艺术,二者都体现出北庭佛教发展的晚期,高昌王室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庭 回鹘 佛教塑像 空间布局
下载PDF
回鹘文《玄奘传》中的音译型佛教术语考释举隅
15
作者 崔焱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07,142,共9页
回鹘文《玄奘传》对于研究中古时期回鹘佛教文献语言的面貌有很大的价值。以汉文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底本,与回鹘文译文相对照,从翻译方法的角度,遴选出一些音译型佛教术语,尝试分析这些术语的汉语原文、回鹘文拉丁字母转写... 回鹘文《玄奘传》对于研究中古时期回鹘佛教文献语言的面貌有很大的价值。以汉文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底本,与回鹘文译文相对照,从翻译方法的角度,遴选出一些音译型佛教术语,尝试分析这些术语的汉语原文、回鹘文拉丁字母转写、词源、释义及语音对应情况,借助这些语料尝试分析回鹘语梵语借词的对音规律。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看,音译型佛教术语是回鹘与周围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是回鹘多元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玄奘传 音译型佛教术语 梵语
下载PDF
回鹘文契约文书中的人口买卖问题
16
作者 程佳玉 《丝绸之路》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在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是最重要的民事契约,遵循着朝廷颁布的法令或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签订,契约文书是反映基层社会生活、折射官民互动关系的重要材料。回鹘文契约文书中,共有11件人口类买卖契约,包括奴隶及自由人口。梳理此类文书发现,... 在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是最重要的民事契约,遵循着朝廷颁布的法令或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签订,契约文书是反映基层社会生活、折射官民互动关系的重要材料。回鹘文契约文书中,共有11件人口类买卖契约,包括奴隶及自由人口。梳理此类文书发现,其契式和套语已经形成固定格式,从相关套语中也能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存在着人口买卖现象,包括自由人口与奴隶,买卖人口在当时社会是合法的。同时,也能从此类契约中了解到当时人口买卖所用货币及买卖价格与违约处罚等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契约文书 人口买卖
下载PDF
高昌回鹘时期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图式语言的分析和应用
17
作者 李檬飞 《丝网印刷》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对柏孜克里克石窟进行考察和深入研究,了解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发展历程,并对高昌回鹘时期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图式语言进行分析,探讨石窟壁画艺术的当代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昌回鹘时期 壁画 图式语言 艺术价值
下载PDF
基于VOSviewer的回鹘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18
作者 关紫微 吕钊 周林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8,共11页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悉知有关回鹘的研究范畴及进展,洞晓回鹘范畴的研析脉络、焦点及演进势态,文章运用VOSviewer软件做信息可视化的处理,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回鹘研究的文献资料,根据文献检索、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视化分析...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悉知有关回鹘的研究范畴及进展,洞晓回鹘范畴的研析脉络、焦点及演进势态,文章运用VOSviewer软件做信息可视化的处理,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回鹘研究的文献资料,根据文献检索、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视化分析、图谱划分的技术路线,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回鹘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文献资料引用量、来源期刊统计、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研究趋势、研究成果与不足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同时采用VOSviewer软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及高频关键词排序,最后进行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目前回鹘领域的研究成果广泛且呈稳步上升态势,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回鹘文、丝绸之路及甘州回鹘三大研究范畴,但其研究媒介仅限于绘画、壁画、史书文献等资料的研究,相关复原的实例细节展示和基于新时代交叉学科研究方式的成果仍较为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研究 回鹘 回鹘宗教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吐鲁番回鹘文木杵铭文所见倭赤与巴儿思汗释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富学 葛启航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1-95,共5页
高昌回鹘的西部疆域及其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铭文中对Nucǎ与Barsxan的记载,更为学界所关注,研究者众。近年,森安孝夫对该文书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缪勒原释读的Nucǎ应为Ucǎ(倭赤),即今新疆乌什,Bars... 高昌回鹘的西部疆域及其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铭文中对Nucǎ与Barsxan的记载,更为学界所关注,研究者众。近年,森安孝夫对该文书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缪勒原释读的Nucǎ应为Ucǎ(倭赤),即今新疆乌什,Barsxan应为伊塞克湖南之上巴儿思汗,二者相距不远且有道路相通。这一新解读对认识高昌回鹘王国的西部疆域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各种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在947年或1019年吐鲁番回鹘文木杵铭文撰写之时,倭赤与巴儿思汗之地均已处于高昌回鹘的统治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木杵铭文 倭赤 巴儿思汗
下载PDF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兼谈高昌回鹘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元春 《西域研究》 CSSCI 1996年第1期50-59,共10页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兼谈高昌回鹘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刘元春迄今为止,在敦煌、吐鲁番等地考古发现的回鹘文佛经残卷中,《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所占比例最大,其卷写本、刻印本已达186种之多.它们都是依据汉文版本进行...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兼谈高昌回鹘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刘元春迄今为止,在敦煌、吐鲁番等地考古发现的回鹘文佛经残卷中,《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所占比例最大,其卷写本、刻印本已达186种之多.它们都是依据汉文版本进行翻译的,不少还是汉族专家在北京、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佛教 社会文化意蕴 阿赖耶识 回鹘 疑伪经 高昌回鹘 印度大乘佛教 吐鲁番 回鹘 天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