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开幕
1
作者
张泽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5期6-6,共1页
不久前,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展览分为“俗世纷呈”“与古为新”“道释瑞彩”三个板块,精选院藏珍品四十...
不久前,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展览分为“俗世纷呈”“与古为新”“道释瑞彩”三个板块,精选院藏珍品四十余件(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中国画院
策展人
因心造境
明清人物画
程十发
与古为新
美术馆
展览项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2
作者
杨盟
《科技风》
2009年第2X期325-325,共1页
"因心造境"是清代画家方士庶提出的。这四个字可谓言简意赅,不但点明了中国画创作思维之所在,亦道出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极至,心之所造之境就是画家理想之境界,这样的艺术才具有最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
意
境
因心造境
审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因心造境 尚法简淡——蔡进“新文人画”片谈
3
作者
平堂
《书画艺术》
2001年第3期9-53,共2页
几年前,南京一帮有志于拓展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中、青年画家,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重新反思新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痛苦地思索、探讨和创新。他们为突破传统形式下的思想桎梏;在布局的架构,笔墨的点染,线条的营造...
几年前,南京一帮有志于拓展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中、青年画家,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重新反思新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痛苦地思索、探讨和创新。他们为突破传统形式下的思想桎梏;在布局的架构,笔墨的点染,线条的营造,思想的凸现,意境的隐现,个性的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和传统形式截然不同的反叛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人画
因心造境
中国画
青年画家
传统形式
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信息时代
尚法
新体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形写神 因心造境——张立业山水画作品评析
4
作者
张一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中国画历来主张“以形写神,因心造境”,尤其注重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情感表达,在主观意识引导下,对作品精神层面的追求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之中。这种“以意造象”的形式,无疑给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注入了特殊的审美意识和个性表现。
关键词
以形写神
绘画语言
山水画
主观情感
个性表现
中国画
因心造境
客观物象
原文传递
写生与因心造境
5
作者
王明明
《艺术市场》
2023年第3期120-120,共1页
从表现山川自然到实现因心造境,不仅是画面传达内容逐渐丰富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画家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清人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有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
从表现山川自然到实现因心造境,不仅是画面传达内容逐渐丰富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画家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清人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有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矣……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文中“山川草木,造化自然”乃实境,可由现代绘画中的写生达成,“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为“虚境”,此为中国传统绘画所称之“意境”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心造境
现代绘画
虚
境
中国传统绘画
山苍树
写生
山川草木
实
境
原文传递
因心造境的东方神韵——论孟涛油画风景的独特创造
6
作者
林木
《美术观察》
1998年第7期25-26,共2页
中青年画家是当今画坛的主力军,充沛的精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世纪之交的历史重任现实地落在他们肩上,介绍有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本栏目责无旁贷。孟涛是年龄较小的“本期名家”之所以将其列入“本期名家”,...
中青年画家是当今画坛的主力军,充沛的精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世纪之交的历史重任现实地落在他们肩上,介绍有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本栏目责无旁贷。孟涛是年龄较小的“本期名家”之所以将其列入“本期名家”,是鉴于他在中西绘画结合上的成功实验,其油画语言的独特和因心造境而产生的东方神韵很值得品味。用心的读者会在他的作品里得其三昧。陈克平的人体创作对都市情结的诠释,莫小新对艺术家现实生存空间的理解,蒋世国对精神家园的反复寻觅,李丝竹在艺术道路上痴执坚守,赵燕对“清净”境界的渴望,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青年画家的创作心态。感到可贵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侯一民仍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投身创作。刚刚谢世的彭友善,一生执着于艺术创作而不宣传自己。正在奋进的青年同道,应该从老一辈艺术家的人品艺品中受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心造境
油画风景
东方神韵
油画语言
中国画
西方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
艺术思维
艺术家
装饰性
原文传递
因心造境——《核桃树》到《老美专》随想
7
作者
赵大钧
《美苑》
CSSCI
1998年第5期10-21,共4页
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如果不常常存在着美的心境,也就没有地方发现美的踪迹,近几年越发体会出它的意义,这是其一;要造出新节奏、新谐和,拓展感情,使之升高,画者的“心”还需经历一番“洗涤”,“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是其二.艺术如同人生...
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如果不常常存在着美的心境,也就没有地方发现美的踪迹,近几年越发体会出它的意义,这是其一;要造出新节奏、新谐和,拓展感情,使之升高,画者的“心”还需经历一番“洗涤”,“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是其二.艺术如同人生,《核桃树》起有了一点美的“空灵”,而《老美专》又获得一些新的“充实”.艺术品(指绘画)是艺术家独特的视知觉对象,并以他的选择能力所得出的自由形式.与所有作画同行一样,我总在追寻着去作“真理的搜寻者,美乡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以画家身心所系的“内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心造境
核桃树
牢笼百态
自由形式
视知觉
选择能力
搜寻者
内在力量
艺术人格
客观真实
原文传递
以诗入画——试论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美
被引量:
2
8
作者
华灵
《书画世界》
2019年第11期56-61,共6页
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以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生吞生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心。令人不免唐突诗画矣。——石涛《画语录》何为意境?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
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以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生吞生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心。令人不免唐突诗画矣。——石涛《画语录》何为意境?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笔花鸟画
以诗入画
虚
境
山苍树
因心造境
山川草木
意
境
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神幻境界的描写
9
作者
周可达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宗教迷信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使得我们今天分析一些作品时,有些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不妨举一个例子。温凌同志《关汉卿》一书在评到《窦娥冤》第四折时认为:“但总的来说,这一折的描写有严重的缺陷,它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宗教迷信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使得我们今天分析一些作品时,有些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不妨举一个例子。温凌同志《关汉卿》一书在评到《窦娥冤》第四折时认为:“但总的来说,这一折的描写有严重的缺陷,它削弱了剧本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接着具体举了两点,第二点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这里且不引出。其第一点理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
窦娥冤
幻
境
描写
宗教迷信
关汉卿
因心造境
艺术作品
迷信思想
自然物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匠自得为高——许麟庐先生《静立思奋飞》赏析
10
作者
徐志兴
丁建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Z2期18-19,共2页
【正】米芾曾有言云:“心匠自得为高。”一语道破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天机。中国绘画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模写或再现,而是以心为之的境界层深的创构,它要以客观景物作主观“我”之情思的象征——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于笔墨。如恽南田所云...
【正】米芾曾有言云:“心匠自得为高。”一语道破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天机。中国绘画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模写或再现,而是以心为之的境界层深的创构,它要以客观景物作主观“我”之情思的象征——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于笔墨。如恽南田所云:“写此云山绵邈,代致想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川万物乃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画家的宗旨是要状物以抒情,绘景以言志,把客观自然景象与主观生命情调渗透交融——“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语)纵观历代名家无不致力于此,东坡墨竹“枝掀叶举是精神”,所南兰花“泪泉和墨写《离骚》”,王冕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沈周山水“模糊只写雨中山”,青藤牡丹“富贵花将墨写神”,板桥墨竹“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山水还是花鸟都是画家心灵的映射,感情的结晶。宗白华先生说得好:“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许麟庐先生的作品《静立思奋飞》同样有着心灵映射美的深层内涵。许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其写意花鸟笔意纵横排(?),气象雄伟,水墨淋漓,感情的浪花在笔墨的轻重起伏中奔泻飞溅,充分显示了其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先生曾对我说过:“画以曲而善托为佳。”曲者,含蓄蕴藉:托者,缘物寓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艺术
审美理想
宗白华
《逍遥游》
因心造境
写意花鸟
似与不似
客观景物
自然模
艺术情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笔墨与自然观
11
作者
曾三凯
《中国书画》
2020年第8期122-123,共2页
笔墨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在自然的视觉节律对笔墨的启示、自然对笔墨的造型角度的制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笔墨的影响等方面。宗白华先生曾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一段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
笔墨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在自然的视觉节律对笔墨的启示、自然对笔墨的造型角度的制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笔墨的影响等方面。宗白华先生曾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一段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画家
虚
境
传统绘画
山苍树
因心造境
天人合一
宗白华先生
山川草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
被引量:
3
12
作者
王焱
《艺术探索》
1995年第2期46-54,共9页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王焱清初时的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四王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王焱清初时的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四王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他们生前百誉加身,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王”
王原祁
王时敏
笔墨
中国文人画
仿古
真山水
《雨窗漫笔》
因心造境
中央美术学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象互射的独特魅力
13
作者
栾英良
《东疆学刊》
1997年第1期75-77,共3页
意象方法其连结的纽带是意象间的映衬,它们相生相印,浑然一体。意象互射主要体现在形质颜色上,还有以物射人,或者说人、物互射。意象互射,各意象既保持了其独立的特性,又相互辉映,使得语境在整体效果上格外丰满而润泽。意象互射...
意象方法其连结的纽带是意象间的映衬,它们相生相印,浑然一体。意象互射主要体现在形质颜色上,还有以物射人,或者说人、物互射。意象互射,各意象既保持了其独立的特性,又相互辉映,使得语境在整体效果上格外丰满而润泽。意象互射是一种独特的意象方法,具有一种空灵、澄澈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意象
独特魅力
意象并置
杜甫
白杜鹃花
中国古诗
因心造境
中国古典诗歌
类似联想
意象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画意浅析
被引量:
1
14
作者
陈苏民
《临沂师专学报》
1998年第5期95-96,共2页
中国画创作一贯主张从表达内容出发而探索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中国画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注重主观情怀的流露。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便提...
中国画创作一贯主张从表达内容出发而探索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中国画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注重主观情怀的流露。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迁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意”的酝酿
自然物象
笔墨
因心造境
画意
中国绘画
画家
审美效应
缘物寄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意象的功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
15
作者
胡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0,共4页
审美意象的功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胡杰优秀歌曲中新歌诗体,继承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讲究诗的意境、韵味,追求一首好词须是一首适于入乐好诗的标准,表现出作者学修古典诗词,有着相当深厚的功底。陈小奇的《涛声依旧》问世以...
审美意象的功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胡杰优秀歌曲中新歌诗体,继承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讲究诗的意境、韵味,追求一首好词须是一首适于入乐好诗的标准,表现出作者学修古典诗词,有着相当深厚的功底。陈小奇的《涛声依旧》问世以后,便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其成功的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歌词创作
意象组接
象征功能
描述功能
兴发感动
词作者
因心造境
多维功能
王夫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格法与破法
16
作者
周怡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17,34,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画
张大千
西方现代派
格法
自然状态
钱钟书
写意绘画
符号化
达·芬奇
因心造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写境”“造境” 施江城的非具象山水
17
作者
沈伟
《艺术界》
2005年第3期50-53,共4页
清人方士庶谈到山水画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在传统的山水画里,所谓“实境”,讲的是“应物象形”,是要求绘画与实际景物的对应,而与此相对的,则是“虚境”,它体现着“含道映物”的功能,蕴...
清人方士庶谈到山水画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在传统的山水画里,所谓“实境”,讲的是“应物象形”,是要求绘画与实际景物的对应,而与此相对的,则是“虚境”,它体现着“含道映物”的功能,蕴含着从自然景致到绘画意象的翩翩联想。然而,虚虚实实之中又构成丰富的矛盾,或由虚而转实,或由实而化虚,其根本,归结到笔墨语言的灵性,所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
境
”
“
造
境
”
山水画
笔墨语言
因心造境
象山
应物象形
虚
境
绘画
实
境
原文传递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走近資深花烏畫家焦可群
18
作者
陶麗敏
《中华儿女》
2004年第8期40-43,共4页
"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朝王維)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詩篇,作者以其極爲洗練、簡潔的文字给人們細致生動地描繪出了一種静谧優美的山水畫卷。 繪畫講究因心造境,都是强調心的作用。常言税,静觀...
"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朝王維)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詩篇,作者以其極爲洗練、簡潔的文字给人們細致生動地描繪出了一種静谧優美的山水畫卷。 繪畫講究因心造境,都是强調心的作用。常言税,静觀自得,静觀是種精神,在静觀中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用一條綫、一方空間、一種筆法升華爲一種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得
心
源
人格力量
大自然
因心造境
人品
山川秀美
境
界
生活情趣
功名利禄
荷花池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论及其艺术表现技巧
被引量:
6
19
作者
朱靖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9-96,共8页
艺术上的“虚”、“实”统一,包括“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等整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来源于古老的“有无相生”的老子哲学,构成我国文艺的含蓄蕴藉、简练深沉表现形态的基础。在古人长期创作...
艺术上的“虚”、“实”统一,包括“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等整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来源于古老的“有无相生”的老子哲学,构成我国文艺的含蓄蕴藉、简练深沉表现形态的基础。在古人长期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中,证实“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可以造成艺术空间,调动观赏者的无限想象力,进行能动的再创造,从而获得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魅力。“虚实”论的丰富内涵渗透于我国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研究它,不仅对美学本身、也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对西方世界探寻东方美学的“诗境”和“秘密”,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与“实”
虚实相生
虚实论
东方美学
艺术空间
虚
境
表现技巧
因心造境
民族艺术
优秀传统
原文传递
中国画用笔
20
作者
崔晓东
《中华书画家》
2022年第2期76-81,共6页
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因素,是最本质的东西,古人有"神采生于用笔"之说。清人方士庶讲:"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中。"他的这几句话概括了整个中国绘画的精神。...
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因素,是最本质的东西,古人有"神采生于用笔"之说。清人方士庶讲:"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中。"他的这几句话概括了整个中国绘画的精神。中国画是将自然造化和人的心境、情感用笔墨体现出来,完成一种艺术的转换,变成一种艺术形式。有了用笔,中国画才能如石涛所说的"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是用笔赋予自然以生命。因此古人总结说"丘壑之妙,勾勒之妙也",也就是用笔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虚
境
因心造境
笔墨
用笔
自然
造
化
山川草木
神采
原文传递
题名
“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开幕
1
作者
张泽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5期6-6,共1页
文摘
不久前,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展览分为“俗世纷呈”“与古为新”“道释瑞彩”三个板块,精选院藏珍品四十余件(组).
关键词
上海中国画院
策展人
因心造境
明清人物画
程十发
与古为新
美术馆
展览项目
分类号
J212-28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2
作者
杨盟
机构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
出处
《科技风》
2009年第2X期325-325,共1页
文摘
"因心造境"是清代画家方士庶提出的。这四个字可谓言简意赅,不但点明了中国画创作思维之所在,亦道出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极至,心之所造之境就是画家理想之境界,这样的艺术才具有最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
意
境
因心造境
审美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因心造境 尚法简淡——蔡进“新文人画”片谈
3
作者
平堂
出处
《书画艺术》
2001年第3期9-53,共2页
文摘
几年前,南京一帮有志于拓展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中、青年画家,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重新反思新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痛苦地思索、探讨和创新。他们为突破传统形式下的思想桎梏;在布局的架构,笔墨的点染,线条的营造,思想的凸现,意境的隐现,个性的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和传统形式截然不同的反叛与冲突。
关键词
新文人画
因心造境
中国画
青年画家
传统形式
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信息时代
尚法
新体制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形写神 因心造境——张立业山水画作品评析
4
作者
张一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文摘
中国画历来主张“以形写神,因心造境”,尤其注重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情感表达,在主观意识引导下,对作品精神层面的追求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之中。这种“以意造象”的形式,无疑给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注入了特殊的审美意识和个性表现。
关键词
以形写神
绘画语言
山水画
主观情感
个性表现
中国画
因心造境
客观物象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写生与因心造境
5
作者
王明明
机构
不详
出处
《艺术市场》
2023年第3期120-120,共1页
文摘
从表现山川自然到实现因心造境,不仅是画面传达内容逐渐丰富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画家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清人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有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矣……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文中“山川草木,造化自然”乃实境,可由现代绘画中的写生达成,“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为“虚境”,此为中国传统绘画所称之“意境”的达成。
关键词
因心造境
现代绘画
虚
境
中国传统绘画
山苍树
写生
山川草木
实
境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因心造境的东方神韵——论孟涛油画风景的独特创造
6
作者
林木
机构
四川美术学院
出处
《美术观察》
1998年第7期25-26,共2页
文摘
中青年画家是当今画坛的主力军,充沛的精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世纪之交的历史重任现实地落在他们肩上,介绍有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本栏目责无旁贷。孟涛是年龄较小的“本期名家”之所以将其列入“本期名家”,是鉴于他在中西绘画结合上的成功实验,其油画语言的独特和因心造境而产生的东方神韵很值得品味。用心的读者会在他的作品里得其三昧。陈克平的人体创作对都市情结的诠释,莫小新对艺术家现实生存空间的理解,蒋世国对精神家园的反复寻觅,李丝竹在艺术道路上痴执坚守,赵燕对“清净”境界的渴望,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青年画家的创作心态。感到可贵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侯一民仍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投身创作。刚刚谢世的彭友善,一生执着于艺术创作而不宣传自己。正在奋进的青年同道,应该从老一辈艺术家的人品艺品中受到启示。
关键词
因心造境
油画风景
东方神韵
油画语言
中国画
西方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
艺术思维
艺术家
装饰性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因心造境——《核桃树》到《老美专》随想
7
作者
赵大钧
出处
《美苑》
CSSCI
1998年第5期10-21,共4页
文摘
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如果不常常存在着美的心境,也就没有地方发现美的踪迹,近几年越发体会出它的意义,这是其一;要造出新节奏、新谐和,拓展感情,使之升高,画者的“心”还需经历一番“洗涤”,“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是其二.艺术如同人生,《核桃树》起有了一点美的“空灵”,而《老美专》又获得一些新的“充实”.艺术品(指绘画)是艺术家独特的视知觉对象,并以他的选择能力所得出的自由形式.与所有作画同行一样,我总在追寻着去作“真理的搜寻者,美乡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以画家身心所系的“内在力量”
关键词
因心造境
核桃树
牢笼百态
自由形式
视知觉
选择能力
搜寻者
内在力量
艺术人格
客观真实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以诗入画——试论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美
被引量:
2
8
作者
华灵
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
出处
《书画世界》
2019年第11期56-61,共6页
文摘
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以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生吞生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心。令人不免唐突诗画矣。——石涛《画语录》何为意境?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关键词
工笔花鸟画
以诗入画
虚
境
山苍树
因心造境
山川草木
意
境
美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神幻境界的描写
9
作者
周可达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文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宗教迷信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使得我们今天分析一些作品时,有些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不妨举一个例子。温凌同志《关汉卿》一书在评到《窦娥冤》第四折时认为:“但总的来说,这一折的描写有严重的缺陷,它削弱了剧本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接着具体举了两点,第二点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这里且不引出。其第一点理由是: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
窦娥冤
幻
境
描写
宗教迷信
关汉卿
因心造境
艺术作品
迷信思想
自然物象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匠自得为高——许麟庐先生《静立思奋飞》赏析
10
作者
徐志兴
丁建华
出处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Z2期18-19,共2页
文摘
【正】米芾曾有言云:“心匠自得为高。”一语道破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天机。中国绘画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模写或再现,而是以心为之的境界层深的创构,它要以客观景物作主观“我”之情思的象征——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于笔墨。如恽南田所云:“写此云山绵邈,代致想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川万物乃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画家的宗旨是要状物以抒情,绘景以言志,把客观自然景象与主观生命情调渗透交融——“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语)纵观历代名家无不致力于此,东坡墨竹“枝掀叶举是精神”,所南兰花“泪泉和墨写《离骚》”,王冕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沈周山水“模糊只写雨中山”,青藤牡丹“富贵花将墨写神”,板桥墨竹“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山水还是花鸟都是画家心灵的映射,感情的结晶。宗白华先生说得好:“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许麟庐先生的作品《静立思奋飞》同样有着心灵映射美的深层内涵。许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其写意花鸟笔意纵横排(?),气象雄伟,水墨淋漓,感情的浪花在笔墨的轻重起伏中奔泻飞溅,充分显示了其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先生曾对我说过:“画以曲而善托为佳。”曲者,含蓄蕴藉:托者,缘物寓情也?
关键词
中国绘画艺术
审美理想
宗白华
《逍遥游》
因心造境
写意花鸟
似与不似
客观景物
自然模
艺术情趣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笔墨与自然观
11
作者
曾三凯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出处
《中国书画》
2020年第8期122-123,共2页
文摘
笔墨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在自然的视觉节律对笔墨的启示、自然对笔墨的造型角度的制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笔墨的影响等方面。宗白华先生曾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一段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关键词
清代画家
虚
境
传统绘画
山苍树
因心造境
天人合一
宗白华先生
山川草木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
被引量:
3
12
作者
王焱
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出处
《艺术探索》
1995年第2期46-54,共9页
文摘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王焱清初时的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四王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他们生前百誉加身,被...
关键词
“四王”
王原祁
王时敏
笔墨
中国文人画
仿古
真山水
《雨窗漫笔》
因心造境
中央美术学院
分类号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象互射的独特魅力
13
作者
栾英良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师范学院院报编辑部
出处
《东疆学刊》
1997年第1期75-77,共3页
文摘
意象方法其连结的纽带是意象间的映衬,它们相生相印,浑然一体。意象互射主要体现在形质颜色上,还有以物射人,或者说人、物互射。意象互射,各意象既保持了其独立的特性,又相互辉映,使得语境在整体效果上格外丰满而润泽。意象互射是一种独特的意象方法,具有一种空灵、澄澈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
诗的意象
独特魅力
意象并置
杜甫
白杜鹃花
中国古诗
因心造境
中国古典诗歌
类似联想
意象派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画意浅析
被引量:
1
14
作者
陈苏民
出处
《临沂师专学报》
1998年第5期95-96,共2页
文摘
中国画创作一贯主张从表达内容出发而探索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中国画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注重主观情怀的流露。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迁想...
关键词
中国画
“意”的酝酿
自然物象
笔墨
因心造境
画意
中国绘画
画家
审美效应
缘物寄情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意象的功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
15
作者
胡杰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0,共4页
文摘
审美意象的功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胡杰优秀歌曲中新歌诗体,继承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讲究诗的意境、韵味,追求一首好词须是一首适于入乐好诗的标准,表现出作者学修古典诗词,有着相当深厚的功底。陈小奇的《涛声依旧》问世以后,便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其成功的秘...
关键词
审美意象
歌词创作
意象组接
象征功能
描述功能
兴发感动
词作者
因心造境
多维功能
王夫之
分类号
J614.91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格法与破法
16
作者
周怡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17,34,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画
张大千
西方现代派
格法
自然状态
钱钟书
写意绘画
符号化
达·芬奇
因心造境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写境”“造境” 施江城的非具象山水
17
作者
沈伟
出处
《艺术界》
2005年第3期50-53,共4页
文摘
清人方士庶谈到山水画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在传统的山水画里,所谓“实境”,讲的是“应物象形”,是要求绘画与实际景物的对应,而与此相对的,则是“虚境”,它体现着“含道映物”的功能,蕴含着从自然景致到绘画意象的翩翩联想。然而,虚虚实实之中又构成丰富的矛盾,或由虚而转实,或由实而化虚,其根本,归结到笔墨语言的灵性,所以说,“
关键词
“写
境
”
“
造
境
”
山水画
笔墨语言
因心造境
象山
应物象形
虚
境
绘画
实
境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走近資深花烏畫家焦可群
18
作者
陶麗敏
出处
《中华儿女》
2004年第8期40-43,共4页
文摘
"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朝王維)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詩篇,作者以其極爲洗練、簡潔的文字给人們細致生動地描繪出了一種静谧優美的山水畫卷。 繪畫講究因心造境,都是强調心的作用。常言税,静觀自得,静觀是種精神,在静觀中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用一條綫、一方空間、一種筆法升華爲一種境界。
关键词
中得
心
源
人格力量
大自然
因心造境
人品
山川秀美
境
界
生活情趣
功名利禄
荷花池
分类号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论及其艺术表现技巧
被引量:
6
19
作者
朱靖华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9-96,共8页
文摘
艺术上的“虚”、“实”统一,包括“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等整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来源于古老的“有无相生”的老子哲学,构成我国文艺的含蓄蕴藉、简练深沉表现形态的基础。在古人长期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中,证实“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可以造成艺术空间,调动观赏者的无限想象力,进行能动的再创造,从而获得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魅力。“虚实”论的丰富内涵渗透于我国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研究它,不仅对美学本身、也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对西方世界探寻东方美学的“诗境”和“秘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虚”与“实”
虚实相生
虚实论
东方美学
艺术空间
虚
境
表现技巧
因心造境
民族艺术
优秀传统
分类号
G648.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画用笔
20
作者
崔晓东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华书画家》
2022年第2期76-81,共6页
文摘
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因素,是最本质的东西,古人有"神采生于用笔"之说。清人方士庶讲:"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中。"他的这几句话概括了整个中国绘画的精神。中国画是将自然造化和人的心境、情感用笔墨体现出来,完成一种艺术的转换,变成一种艺术形式。有了用笔,中国画才能如石涛所说的"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是用笔赋予自然以生命。因此古人总结说"丘壑之妙,勾勒之妙也",也就是用笔之妙。
关键词
中国画
虚
境
因心造境
笔墨
用笔
自然
造
化
山川草木
神采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开幕
张泽
《美术教育研究》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杨盟
《科技风》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因心造境 尚法简淡——蔡进“新文人画”片谈
平堂
《书画艺术》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以形写神 因心造境——张立业山水画作品评析
张一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5
写生与因心造境
王明明
《艺术市场》
2023
0
原文传递
6
因心造境的东方神韵——论孟涛油画风景的独特创造
林木
《美术观察》
1998
0
原文传递
7
因心造境——《核桃树》到《老美专》随想
赵大钧
《美苑》
CSSCI
1998
0
原文传递
8
以诗入画——试论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美
华灵
《书画世界》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神幻境界的描写
周可达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心匠自得为高——许麟庐先生《静立思奋飞》赏析
徐志兴
丁建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谈笔墨与自然观
曾三凯
《中国书画》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
王焱
《艺术探索》
199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意象互射的独特魅力
栾英良
《东疆学刊》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画意浅析
陈苏民
《临沂师专学报》
199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审美意象的功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
胡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格法与破法
周怡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写境”“造境” 施江城的非具象山水
沈伟
《艺术界》
2005
0
原文传递
18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走近資深花烏畫家焦可群
陶麗敏
《中华儿女》
2004
0
原文传递
19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论及其艺术表现技巧
朱靖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6
原文传递
20
中国画用笔
崔晓东
《中华书画家》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