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1
作者 方文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0-122,共3页
佛教因果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因果"思想,肆无忌惮的去做坏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分析造成上述现... 佛教因果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因果"思想,肆无忌惮的去做坏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意在让大家对佛教因果思想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固大家的因果观念,促进我国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思想 传统文化 公平
下载PDF
佛教因果思想的伦理价值浅析
2
作者 孙建国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8-21,共4页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伦理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思想 伦理价值
下载PDF
大足石刻中的因果思想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邬宗玲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158-176,共19页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内摩崖石刻造像的总称,起于初唐,后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明、清两朝。县境内造像区概有75处,造像5万余尊,以佛教题材为主,并镌刻有儒道造像以及10万余字的铭文。学者们一致认为大足...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内摩崖石刻造像的总称,起于初唐,后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明、清两朝。县境内造像区概有75处,造像5万余尊,以佛教题材为主,并镌刻有儒道造像以及10万余字的铭文。学者们一致认为大足石刻内涵丰富,可资考证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因果思想 十善业 十二因缘 四禅八定 修行者 因果报应论 无色界 华严宗 报应观念 佛教界 地狱变相
原文传递
佛教因果思想的瑜伽唯识机理
4
作者 袁经文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68-97,共30页
一、导论因果,即原因与结果,是人类热衷探究的一对范畴;因果问题,是多学科涉及的议题,在数学、物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宗教学上,均有多元深入的理论分析。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布尼茨、胡... 一、导论因果,即原因与结果,是人类热衷探究的一对范畴;因果问题,是多学科涉及的议题,在数学、物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宗教学上,均有多元深入的理论分析。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布尼茨、胡塞尔等都探讨过因果问题,并展示出人类思想哲学罕有的高度……人类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所折射的,正是人类具有寻找事物和现象背后决定原因的理性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第八识 因果思想 唯识学 文殊师利
原文传递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牛延锋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思想 和谐社会 伦理道德 积极意义
下载PDF
发乎道德,应乎福祸——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精神与特色 被引量:3
6
作者 牛延锋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佛教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道德在宗教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把道德作为涉及人的因缘果报的枢纽、关键。由于它强化行为主体的道德作用,从而使善恶报应思想具有了积极的...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佛教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道德在宗教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把道德作为涉及人的因缘果报的枢纽、关键。由于它强化行为主体的道德作用,从而使善恶报应思想具有了积极的伦理道德意义。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就是强调主体的自觉性,特色就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础上的道德自我约束力。因果报应思想与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它所倡导的许多道德准则也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道德 伦理 精神 特色
下载PDF
阿多诺论康德的因果性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雄雁 《前沿》 2017年第4期32-36,共5页
阿多诺认为因果性是主观理性的功能,而因果同一性的统治力在逐步衰落。阿多诺分析的焦点在于自由和必然的二律背反,并把因果性讨论赋予了政治意义。康德对因果性的论述主要在于经验实在论层面,即范畴形而下运用,而阿多诺却很少论及。阿... 阿多诺认为因果性是主观理性的功能,而因果同一性的统治力在逐步衰落。阿多诺分析的焦点在于自由和必然的二律背反,并把因果性讨论赋予了政治意义。康德对因果性的论述主要在于经验实在论层面,即范畴形而下运用,而阿多诺却很少论及。阿多诺的论述偏向于认识论表象主义,而忽略康德的建构主义一面。阿多诺的批判反映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评价先验因果理论的立场,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尽管其批判存在一些谬误,但可以促进人们反思因果理性的局限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康德 因果思想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对汉译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
8
作者 李秀花 常昭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3-97,共5页
魏晋南北朝隋,本土相关的思想文化与现实的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文章容摄佛经因果报应思想;汉地文章对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容摄得多少,是由该思想的相容性及相对优势决定的,此相容性、相对优势系相对于汉地相关思想文化、就满足汉地人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隋,本土相关的思想文化与现实的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文章容摄佛经因果报应思想;汉地文章对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容摄得多少,是由该思想的相容性及相对优势决定的,此相容性、相对优势系相对于汉地相关思想文化、就满足汉地人的需要而言;曹魏至隋,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在汉地扩散的时间越来越久,容摄该思想的汉地文章越来越多,根本而言,是因为汉地长久地存在着相关的思想文化,汉地人长久地需要它;汉地不同体裁的作品对该思想之容摄在数量上差异颇大,决定性因素是它与体裁间是否存在重要契合;汉地文章对该思想之容摄的艺术性,受体裁、作者的表达意图与现实需要、当时文学的艺术性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北朝隋 文章 佛经因果报应思想 本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
下载PDF
论佛教因果思想的三次转向——以本生经为核心
9
作者 吕昂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因果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且可以说因果思想贯穿一切佛法。正如虚云大师所说:'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1)也正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因果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种瓜得瓜,种... 因果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且可以说因果思想贯穿一切佛法。正如虚云大师所说:'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1)也正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因果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3)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都是来源于佛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发展史中,中国人所理解的善恶有报并不是佛教因果思想的唯一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思想 《大方广佛华严经》 婆罗门教 《大正藏》 提婆达多 《杂阿含经》 本生经
原文传递
敦煌歌辞与佛教因果思想
10
作者 曾凯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189-201,共13页
敦煌歌辞(尤其是佛教歌辞)是面向广大佛教信众进行的佛教宣传材料,属于音乐文学的范畴。敦煌歌辞涉及到人生的多个方面,而涉佛词作则大都是僧人所作,是在举行各种佛事活动时要对佛菩萨进行赞叹。在形式上有只曲、大曲、组曲、联章歌辞等... 敦煌歌辞(尤其是佛教歌辞)是面向广大佛教信众进行的佛教宣传材料,属于音乐文学的范畴。敦煌歌辞涉及到人生的多个方面,而涉佛词作则大都是僧人所作,是在举行各种佛事活动时要对佛菩萨进行赞叹。在形式上有只曲、大曲、组曲、联章歌辞等,其中《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属于定格联章。在内容上充满宗教说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思想 地狱道 净土信仰 佛教教义 十二时 第四禅 敦煌歌辞 净土宗
原文传递
民间佛教的因果思想——从山东民间手抄本《沤和颁赦科》谈起
11
作者 释观清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本文要谈的《沤和颁赦科》(1),是一本民间宗教,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本民间佛教的因果文献。我新近得到的一个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手抄本,是一个做社会学研究的朋友从山东帮我收罗的。初见《沤和颁赦科》这个题目我就很兴奋,'沤和&#... 本文要谈的《沤和颁赦科》(1),是一本民间宗教,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本民间佛教的因果文献。我新近得到的一个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手抄本,是一个做社会学研究的朋友从山东帮我收罗的。初见《沤和颁赦科》这个题目我就很兴奋,'沤和''颁赦科',这是一对非常有趣的组合,引起了我解读、研究的兴趣。借此机会,把自己的一点点研读心得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思想 民间佛教
原文传递
渗透因果思想培养核心素养
12
作者 赵斌 《高考》 2019年第29期159-159,共1页
在教学中恰当地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有益于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而且有益于提升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简述传统文化的因果思想,以及物理教学中怎样渗透、强化因果意识,以期提高学生物理学习... 在教学中恰当地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有益于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而且有益于提升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简述传统文化的因果思想,以及物理教学中怎样渗透、强化因果意识,以期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提升物理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因果思想 物理教学 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浅说汉传佛教因果思想的流变和作用
13
作者 景满华 《唐山文学》 2017年第10期103-104,共2页
因果思想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因果思想就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中国汉地佛教因果思想的建立和完善也经历了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中国汉地佛教的因果思想强调善恶... 因果思想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因果思想就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中国汉地佛教因果思想的建立和完善也经历了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中国汉地佛教的因果思想强调善恶有报、六道轮回、因果相应,告诫人们要弃恶扬善、改过自新、积德行善。这在当今社会,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以及生态的平衡、世界的和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思想 汉地佛教 汉传佛教 因果报应论
原文传递
解读方立天先生的佛教文化内涵——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
14
作者 牛延锋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39-41,共3页
方立天先生在多种场合提到了佛教文化内涵。先生认为,佛教文化内涵包括信仰、哲学理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风习俗等五个方面。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对先生佛教文化内涵的解释进行解读。
关键词 方立天 佛教文化 因果报应思想
下载PDF
程善之《残水浒》对水浒空白结构的发现与弥合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琳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作为水浒续作,充分发掘了《水浒传》中众多情节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空白,像扈三娘的失语、众军官的出路、石碣的来历等,并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因果思想纳入其间,还将现代的女性节义观借程小姐之口进行了阐发。尽管...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作为水浒续作,充分发掘了《水浒传》中众多情节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空白,像扈三娘的失语、众军官的出路、石碣的来历等,并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因果思想纳入其间,还将现代的女性节义观借程小姐之口进行了阐发。尽管《残水浒》存在诸多缺陷,但作为善读水浒之作,对于水浒的接受则增益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水浒》 空白结构 因果思想
下载PDF
持诵《行愿品》 利益难思议
16
作者 张秉全 《浙江佛教》 2000年第4期170-172,共3页
《华严经》是如来最初成道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的一部教典。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的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佛所证到的是什么境界,就说什么境界。因而是圆顿大法,不是权渐之说。经所被机,是界外四十一位已破一品或多品无明之法... 《华严经》是如来最初成道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的一部教典。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的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佛所证到的是什么境界,就说什么境界。因而是圆顿大法,不是权渐之说。经所被机,是界外四十一位已破一品或多品无明之法身大士及根熟的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经》 佛教文化 《普贤行愿品》 因果思想
全文增补中
孙富该死吗?——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7
作者 任青天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0年第3期37-37,共1页
十娘跳江之后,文中给李甲和孙富设定了这样的结局:李甲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生不痊;孙富受惊得病,卧床月余,奄奄而逝。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与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作品结... 十娘跳江之后,文中给李甲和孙富设定了这样的结局:李甲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生不痊;孙富受惊得病,卧床月余,奄奄而逝。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与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作品结尾写李甲重病、孙富不久死去,表现了作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这是源自佛教的思想,影响着古人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分析当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细细推敲原文,我们发现了作者处置人物命运的不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师教学用书》 因果报应思想 中学教科书 参考答案 思维方式 人物命运 李甲
下载PDF
在违缘中坚定自我
18
作者 农国柱 《广东佛教》 2000年第4期33-34,共2页
什么是违缘?违缘就是我们生活、修行等方面所遇到不如意有障碍的事。违缘也可以说是一种逆境、一种挫折。
关键词 佛教文化 违缘 生活逆境 因果报应思想
全文增补中
浅析《蜘蛛丝》中的佛教元素
19
作者 樊思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年第9期59-59,65,共2页
对基督教思想的探究一直是芥川龙之介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尽管创作了《鼻》《蜘蛛丝》《地狱变》《邪宗门》等一系列佛教题材作品,却鲜有对芥川作品的佛教思想的研究。带着这个问题,本文将以芥川龙之介的童话代表作《蜘蛛丝》为例,... 对基督教思想的探究一直是芥川龙之介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尽管创作了《鼻》《蜘蛛丝》《地狱变》《邪宗门》等一系列佛教题材作品,却鲜有对芥川作品的佛教思想的研究。带着这个问题,本文将以芥川龙之介的童话代表作《蜘蛛丝》为例,分析芥川作品中的佛教元素特点,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佛教思想因果の小□》
下载PDF
论印光大师对朱熹等理学家辟佛思想的回应
20
作者 王志阳 《法音》 2019年第11期43-49,共7页
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对近代净土宗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目前,学界关于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教育思想、因果思想、女性观等的研究成果可谓十分丰富,但是对印光大师回应朱熹等宋明... 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对近代净土宗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目前,学界关于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教育思想、因果思想、女性观等的研究成果可谓十分丰富,但是对印光大师回应朱熹等宋明理学家辟佛思想这一研究主题关注并不够,这自然会影响我们对印光大师思想、贡献的全面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光大师 宋明理学家 净土宗 因果思想 净土思想 朱熹 辟佛 女性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