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果流程偏离的结果归责分析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颖文 《中外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1-540,共20页
因果流程偏离不是事实认识错误,不适用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则,其本质是行为实施后具体因果流程相对于行为人的预见发生的偏离,属于故意犯结果归责的问题。错误理论对该问题的错误界定导致了分析方法的错误,引发了内在逻辑矛盾与标准的不明... 因果流程偏离不是事实认识错误,不适用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则,其本质是行为实施后具体因果流程相对于行为人的预见发生的偏离,属于故意犯结果归责的问题。错误理论对该问题的错误界定导致了分析方法的错误,引发了内在逻辑矛盾与标准的不明确性;客观归责理论主观视角的欠缺导致了归责评价的不完整性,造成内在逻辑矛盾和标准正当性危机。结果归责的本质是对故意既遂犯不法完整性的检验,内容是对主客观事实在规范范围内的同一性评价,方法是检验主客观事实的重合部分是否为禁止风险所包含。因果流程偏离的结果归责分析路径是,比较行为人认识的风险相关基础事实与客观实际发生的事实,对两者重合部分加以描述,以裁判者视角,立足行为时点,结合自然因果法则与规范保护目的,判断主客观事实的重合部分是否足以评价为创设并实现法所不容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流程偏离 结果归责 错误理论 客观归责
原文传递
论主客观归责间的界限与因果流程的偏离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璇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13,179,共15页
彻底厘清客观归责与主观归责之间的界限,既是犯罪阶层判断得以清晰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因果流程的偏离这一重要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主观归责来看,故意的认识对象仅包含行为的法益侵害危险,而不包括行为结束后的具体因果发展进程;... 彻底厘清客观归责与主观归责之间的界限,既是犯罪阶层判断得以清晰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因果流程的偏离这一重要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主观归责来看,故意的认识对象仅包含行为的法益侵害危险,而不包括行为结束后的具体因果发展进程;故意的成立要件已涵盖了故意犯主观归责的全部内容。就客观归责而言,因果流程涉及的是危险实现问题;对此应当从事后的客观立场出发、结合评价规范的目的来加以判断。因此,因果流程偏离的问题纯属客观归责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归责 客观归责 因果流程的偏离 故意 危险实现
原文传递
从客观因果流程到刑法因果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董玉庭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9-266,共18页
条件说尽管饱受理论批判,但其仍然是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起点,没有对条件说的修正或批判就没有其他因果关系理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客观因果流程是需要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当客观因果流程被证明清楚,同时行为对结果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不... 条件说尽管饱受理论批判,但其仍然是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起点,没有对条件说的修正或批判就没有其他因果关系理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客观因果流程是需要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当客观因果流程被证明清楚,同时行为对结果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不为0,条件关系才能被确认。刑法因果关系的本质是规范性的事实,是在客观因果流程被确认后的一种规范选择。因果关系在刑法解释学上必须具有法定性,当条件关系被确认后,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通过具体因果流程创造结果的风险与典型实行行为直接创造结果的风险具有相当性时,因果关系才能在刑法解释学中被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流程 条件关系 行为创造结果的风险 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论因果流程偏离的主观归责 被引量:7
4
作者 欧阳本祺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12,共12页
因果流程偏离包括狭义的因果流程偏离、结果的延后发生、结果的提前发生以及打击错误。错误论认为因果流程偏离的难点在于故意的认定,因果关系论认为因果流程偏离的关键在于客观归责的判断。但是,这两种立场都有"倒果为因"的... 因果流程偏离包括狭义的因果流程偏离、结果的延后发生、结果的提前发生以及打击错误。错误论认为因果流程偏离的难点在于故意的认定,因果关系论认为因果流程偏离的关键在于客观归责的判断。但是,这两种立场都有"倒果为因"的嫌疑——根据结论的需要来进行故意或客观归责的判断,因此难以避免判断的恣意性。因果流程偏离的适用应采取主观归责论,即在肯定了故意与客观归责的基础上再从规范上判断结果能否归责于故意。主观归责的标准不是计划理论,也不是故意危险理论,而是构成要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流程偏离 故意认定 客观归责 主观归责
原文传递
因果流程偏离与故意既遂归责的实现——兼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再表述 被引量:5
5
作者 阎二鹏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9,共13页
因果流程偏离因自始仅存在一个行为与一个法益侵害对象,故与结果的推迟发生、结果的提前实现及打击错误之间在事实样态与处理规则上均存在不同,其核心问题在于故意犯罪既遂的归责判断;客观归责理论将因果流程偏离问题定位在客观构成要... 因果流程偏离因自始仅存在一个行为与一个法益侵害对象,故与结果的推迟发生、结果的提前实现及打击错误之间在事实样态与处理规则上均存在不同,其核心问题在于故意犯罪既遂的归责判断;客观归责理论将因果流程偏离问题定位在客观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层面进行解决的逻辑思路,较之从主观层面对因果关系是否故意认知对象的故意确认路径,在方法论层面可以保证客观判断优先于主观判断的积极意义;但客观归责理论仅涉及客观行为与构成要件结果之归属判断,对于主观想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归属问题尚未涉及,因而无法完整的解决因果流程偏离问题,在客观与主观构成要件该当性之外,另立的主观归责判断仍有必要;在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符合性的前提下,契入主观归责阶段的思考,可以为主客相统一原则提供价值判断层面之实质内涵,真正发挥其实践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流程偏离 客观归责 故意既遂归责 主客观相统一
原文传递
非典型的因果流程和客观归责的质疑 被引量:20
6
作者 蔡桂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167,共16页
借助于"客观上容许的风险",客观归责理论将非典型的因果流程从刑法的关注范围中予以排除。而"客观上容许的风险"实际上是虚拟了"客观、标准的人格",在先后进行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两次判断的过程中,客观... 借助于"客观上容许的风险",客观归责理论将非典型的因果流程从刑法的关注范围中予以排除。而"客观上容许的风险"实际上是虚拟了"客观、标准的人格",在先后进行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两次判断的过程中,客观归责这一步骤的存在并无实际意义,如果被告人具备特别认识,客观归责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为"客观、标准人格"视角引入特别认识加以补强,并不足以挽救客观归责的缺陷,反而会使得客观归责不再客观。不宜采纳以"虚拟的标准人"判断为基础的客观归责理论,而应当由法官基于事后查明的全部事实,先后对结果、行为、故意(或过失)等要素都做规范化的理解。结果的归责,不应是指向虚拟人格的客观归责,而应是指向被告人真实人格的主观归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的因果流程 客观归责 特别认识要素 规范化 主观归责
原文传递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结果归责:预见可能性要件的意义及其认定规则 被引量:4
7
作者 蒋太珂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110,共17页
预见可能性要件是解决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归责评价的关键要素。将被害人特殊体质作为量刑规则的预见可能性不要说,既违背了犯罪评价的基本逻辑,也难以有效实现罪刑均衡。拟制的预见说不但无助于实现相应法律政策,而且将导致评价冲突。... 预见可能性要件是解决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归责评价的关键要素。将被害人特殊体质作为量刑规则的预见可能性不要说,既违背了犯罪评价的基本逻辑,也难以有效实现罪刑均衡。拟制的预见说不但无助于实现相应法律政策,而且将导致评价冲突。在结果归责评价中,预见可能性要件影响对因果流程的利用可能性。在诱发型特殊体质案件中,若特殊体质存在易于识别的外在表征时,行为人能认识到相应的表征要素,即可肯定其对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反之,只有在特殊体质引发的风险在行为人暴力通常作用范围内时,才可肯定行为人对之具有预见可能性,否则,应结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确定预见可能性。在造成型特殊体质案件中,被害人特殊体质不是预见可能性要件的对象,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实行行为的危险性,即可将结果归责于实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体质 结果归责 预见可能性 利用因果流程的可能性
下载PDF
论教唆犯刑事责任的边界——以《刑法》第29条第2款为中心的展开
8
作者 夏伟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78,共10页
确定教唆犯刑事责任边界的核心在于选择合理的共同犯罪体系,重点在于把握共同犯罪流程演化与因果关系变动。区分制与教唆犯从属性原则在教唆犯与实行正犯之间建立三重因果关系,确保了构成要件的定型性、违法的共同性与责任的个别化,是... 确定教唆犯刑事责任边界的核心在于选择合理的共同犯罪体系,重点在于把握共同犯罪流程演化与因果关系变动。区分制与教唆犯从属性原则在教唆犯与实行正犯之间建立三重因果关系,确保了构成要件的定型性、违法的共同性与责任的个别化,是明确教唆犯刑事责任边界的前提。基于此,以《刑法》第29条第2款为主线,根据犯罪流程的演化及因果关系的变化可知:被教唆者的行为尚未进入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性问题,教唆者绝对不可罚;预备犯之教唆者相对可罚,为照应预备犯的处罚规则,应将《刑法》第29条第2款的处罚规则改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被教唆者僭越共同犯罪合意的场合,应根据教唆之罪与被教唆者实行之罪在构成要件层面的关系来具体归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第29条第2款 单一制 区分制 教唆犯从属性 因果流程异常
下载PDF
单位犯罪责任人员之认定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飞跃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52,共12页
单位犯罪中认定责任人员的意义仅限于确定单位犯罪中责任主体的范围,而不是在确定责任人员的同时确定其责任大小。单位犯罪不必然存在共同犯罪,在责任人员为一人或者单位犯罪为过失犯罪时不成立共同犯罪。常态下的单位犯罪,数个单位职... 单位犯罪中认定责任人员的意义仅限于确定单位犯罪中责任主体的范围,而不是在确定责任人员的同时确定其责任大小。单位犯罪不必然存在共同犯罪,在责任人员为一人或者单位犯罪为过失犯罪时不成立共同犯罪。常态下的单位犯罪,数个单位职员之间不存在共同意思,单位行为并非数人之间的协力行为,因而欠缺共同犯罪实质条件而不成立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的根源在于"逐利",因而实现单位利益的人员即为责任人员,包括实现单位利益的支配者和加功者两种类型。单位犯罪中存在犯罪因果流程与惯常业务流程的差异。在单位犯罪的支配者利用单位惯常业务流程实现支配单位犯罪因果流程的情形下,基于单位惯常业务合意支配下的业务人员不是基于共同意志支配下的业务人员,不应作为单位犯罪的责任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责任人员 犯罪因果流程 惯常业务流程
下载PDF
故意犯中客观归责理论的主观性批判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尔彦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0-87,共8页
故意犯与过失犯在存在构造与规范定位上存在差异,应当对客观归责理论在故意犯与过失犯中的适用进行区分讨论。客观归责理论无法为故意犯提供兼具逻辑一贯性与结论合理性的归责方案。客观归责的两大判断规则在故意犯中都无法真正维持其... 故意犯与过失犯在存在构造与规范定位上存在差异,应当对客观归责理论在故意犯与过失犯中的适用进行区分讨论。客观归责理论无法为故意犯提供兼具逻辑一贯性与结论合理性的归责方案。客观归责的两大判断规则在故意犯中都无法真正维持其客观性:风险创设阶段的特别认知问题揭示出主观要素在风险判断中的必要性;风险实现阶段的因果流程偏离问题是一个主观归责问题,对于能否将偏离的结果归属于行为人的故意而言,客观归责是多余而无用的。应当全面放弃故意犯中的客观归责,转向主观归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归责理论 故意犯 主观性 特别认知 因果流程偏离
下载PDF
论刑法上典型异样因果形态的因果关系特别判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小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88,共10页
介入因素所致因果流程上的典型异样形态,是超越因果关系与假设因果关系的。条件关系并相当关系可以成为普通场合下刑法因果关系判断的基本规则,但是在异样因果流程的刑法因果关系判断中,这一基本规则的完全适用将会遇到问题。因此,需要... 介入因素所致因果流程上的典型异样形态,是超越因果关系与假设因果关系的。条件关系并相当关系可以成为普通场合下刑法因果关系判断的基本规则,但是在异样因果流程的刑法因果关系判断中,这一基本规则的完全适用将会遇到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因果关系断绝"的概念,来具体诠释超越因果关系中超越原因之外的另一原因力的条件关系判断。应当将"现实充分条件"公式作为一般条件关系公式的补充,从而为假设因果关系中条件关系的判断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样因果流程 超越因果关系 假设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因果力比较在结果归责中的功能 被引量:8
12
作者 蒋太珂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86,共14页
以行为主体对介入因素是否具有预见可能性为核心标准的归责方案,不能妥当地评价现实发生的因果流程,这是催生因果力比较标准的实践动因。预见可能性标准和因果力比较标准不是互斥关系。其中,前者发挥确定行为主体能够利用或者支配的因... 以行为主体对介入因素是否具有预见可能性为核心标准的归责方案,不能妥当地评价现实发生的因果流程,这是催生因果力比较标准的实践动因。预见可能性标准和因果力比较标准不是互斥关系。其中,前者发挥确定行为主体能够利用或者支配的因果流程的范围之功能,后者发挥确定行为主体应当预见到的因果流程的范围之功能。实行行为的危险对结果的因果力较大,意味着介入因素只是导致了因果流程的修正,并未使法益状态发生实质恶化。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因果力的比较有不同的类型规则。通过因果力比较标准划定的因果关系范围,只是确定了归责评价的事实基础,而非归责评价的合理范围,其不能取代客观归责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可能性 因果力比较 自我负责 因果流程修正 类型化
原文传递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实质区分——在隔离犯中展开 被引量:13
13
作者 柏浪涛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7-187,共11页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在隔离犯场合如何区分,虽然疑难,但有必要。理论上根据视觉感知、内心感知、孤立的时间地点及危险流的时间阶段等标准区分两种错误,均存在诸多缺陷,其中显著缺陷是混淆了故意行为危险流与过失行为危险流。二者的实质...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在隔离犯场合如何区分,虽然疑难,但有必要。理论上根据视觉感知、内心感知、孤立的时间地点及危险流的时间阶段等标准区分两种错误,均存在诸多缺陷,其中显著缺陷是混淆了故意行为危险流与过失行为危险流。二者的实质区分在于危险流是否发生实质偏离。对象错误中,危险流未发生实质偏离,导致结果的实际危险流仍是初始故意行为危险流,对象错误实质是构成要件范畴外的动机错误。打击错误中,危险流发生实质偏离,导致结果的实际危险流已是过失行为危险流。对象错误与某些存在动机错误的不确定故意情形易被混淆,区别在于产生动机错误的原因不同。前者的原因是行为人对行为对象的身份特征存在主观认识错误,而后者无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错误 打击错误 隔离犯 因果流程的偏离 概括故意
原文传递
风险升高与风险降低 被引量:30
14
作者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 陈璇(译) 冯军(校)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3-200,F0003,共9页
由当代客观归责理论提出来的风险升高和风险降低理论都值得进一步反思。首先,任何与法益侵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的行为都必然在客观上升高了该结果出现的风险。其次,所谓风险降低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应当运用完全不同的原理来加以解决的... 由当代客观归责理论提出来的风险升高和风险降低理论都值得进一步反思。首先,任何与法益侵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的行为都必然在客观上升高了该结果出现的风险。其次,所谓风险降低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应当运用完全不同的原理来加以解决的情况:第一,在"真正的风险降低"中,结果与行为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第二,在行为人误认为其行为降低了风险的情形中,应从主观归责而非客观归责的角度出发排除行为的犯罪性。第三,在损害替换的情形中,应当在肯定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前提下,运用紧急避险或推定的被害人承诺的原理来探讨行为的违法性问题。最后,对于"扳道工"案件,不能以风险降低为名运用假定的因果流程来否定客观归责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归责 风险升高 风险降低 假定的因果流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