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安虎森 蒲业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1,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在沿海地区集聚,沿海与内陆地区人均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在沿海地区,是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促使下形成循环累积过程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工业部门不断吸纳内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在沿海地区集聚,沿海与内陆地区人均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在沿海地区,是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促使下形成循环累积过程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工业部门不断吸纳内陆地区劳动力的过程,也表现为不断吸纳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改革资源税、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内陆地区创业等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劳动力的区际分异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0
2
作者 安虎森 李锦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9,共7页
多数研究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由于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存在,适度降低区域市场开放度才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市场开放度足够高时,"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 多数研究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由于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存在,适度降低区域市场开放度才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市场开放度足够高时,"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相互作用产生的聚集力非常强大。此时,一旦一个地区开始吸引到一些流动要素,流入的要素就会继续扩大这种聚集力,这将继续吸引流动要素的流入,形成一种不断加剧区域发展差距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因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通过适度降低区域市场开放度以打破这种聚集机制。市场开放度受区域政策一致性程度影响很大,因此,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设立适度的差别性政策。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 政策梯度
原文传递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被引量:13
3
作者 安虎森 高正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9,共8页
因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缺陷以及传统研究把握区域本质方面的局限性,至今在把握实现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基于现实的块状经济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角度,本文提出了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不断强化发达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 因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缺陷以及传统研究把握区域本质方面的局限性,至今在把握实现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基于现实的块状经济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角度,本文提出了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不断强化发达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而要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则要降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必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设立一定的"政策梯度"的主张。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则应实行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政策梯度 差别化政策
下载PDF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演化与优化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卢中华 李岳云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2-149,共8页
为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构成,提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制度和创新环境是其四要素;然后探索了系统的演化特征、动力及其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 为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构成,提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制度和创新环境是其四要素;然后探索了系统的演化特征、动力及其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网络优化框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的制定,系统内部整合,系统与非技术创新系统、企业系统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网络整合;最后是研究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 因果累积循环机制 竞争合作机制 网络优化
下载PDF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演化与优化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卢中华 李岳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86-91,共6页
为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首先分析了系统构成,提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制度和创新环境是其四要素。然后,探索了系统的演化特征、动力及其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 为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首先分析了系统构成,提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制度和创新环境是其四要素。然后,探索了系统的演化特征、动力及其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网络优化框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的制定,系统内部整合,系统与非技术创新系统、企业系统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网络整合。最后,给出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系统 因果累积循环机制 竞争合作机制 网络优化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和缺陷刍议 被引量:3
6
作者 殷广卫 吴柏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提出新经济地理学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最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学科的核心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总体政策涵义、缺陷或未来发展的难点。前四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对这些方面从总体上总结并评述... 本文提出新经济地理学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最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学科的核心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总体政策涵义、缺陷或未来发展的难点。前四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对这些方面从总体上总结并评述的主要观点有: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活动集聚的关键,广义上的贸易自由度变化在其中起决定作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体系提供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理论框架,使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空间经济学初具雏形;循环累积因果机制适用于解释各种空间层面的经济集聚现象或相邻区域的演变分化;区域经济政策总体上终究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权衡,把握区域经济总体效率与不同区域相对公平之间的度是关键;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点在于更全面、彻底地考虑空间维度,使模型的假定条件更接近现实并能更多地反映社会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经济学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下载PDF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所面临的人力资本流入障碍——对浦东开发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安虎森 陈飞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1-196,共6页
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来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能否顺畅地流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能否快速增长的关键,而影响人力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成本指数。对沿海省... 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来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能否顺畅地流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能否快速增长的关键,而影响人力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成本指数。对沿海省份生活成本指数的测度和比较特别是与浦东开发时的情况比较表明,当前,由于天津市的生活成本指数过高,人力资本流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很难像浦东新区当年那样迅速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因此,很难像浦东开发那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生活成本效应 劳动力流动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基于区域差距内生机理的探讨
8
作者 杨国强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79,共3页
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国家为实施赶超战略而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内生机... 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国家为实施赶超战略而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内生机制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路径,并进一步指出适度的政策梯度是成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距 区域协调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政策梯度
下载PDF
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被引量:5
9
作者 白积洋 《世界经济情况》 2010年第9期72-88,共17页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格局即"东部隆起"和"中部塌陷"现象在表面上是非农产业在跨省或全国这个空间层面上分布越来越不平衡的结果,也就是非农产业在全国范围这个大空间尺度上形成集聚...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格局即"东部隆起"和"中部塌陷"现象在表面上是非农产业在跨省或全国这个空间层面上分布越来越不平衡的结果,也就是非农产业在全国范围这个大空间尺度上形成集聚趋势的结果。本文基于分省数据及相关文献对劳动力、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流动及其与经济变动、非农产业集聚程度相关性的统计性和描述性分析,论证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格局在表面上是非农产业在跨省或全国这个空间层面上分布越来越不平衡的结果,也就是非农产业在全国范围这个大空间尺度上形成集聚趋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流动 产业集聚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区域经济差距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付金存 赵洪宝 李豫新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47,共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空间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中的消费集聚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瑛 《消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7,共4页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促使城市兴起、发展与转型的动力机制,即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与乘数-加速数效应。进而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外源外向型"城市化模式的特征、动力机制及当前面临的向"消费型城市"转型问题,并...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促使城市兴起、发展与转型的动力机制,即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与乘数-加速数效应。进而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外源外向型"城市化模式的特征、动力机制及当前面临的向"消费型城市"转型问题,并着重分析"珠三角地区"城市消费集聚度不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城市化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消费集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