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医籍考证中的因音求义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东英 《河南中医》 2001年第3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古代医籍 考证 因音求义 中医医古文
下载PDF
段玉裁的“求是”精神与其语言哲学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根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9,共7页
段玉裁是一个有哲学追求的语言学家。他以"求是"精神为人生信仰,通过"因音求义"和追求"本字"的语言学方法,阐发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天道"与伦理学思想,深化了戴震"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 段玉裁是一个有哲学追求的语言学家。他以"求是"精神为人生信仰,通过"因音求义"和追求"本字"的语言学方法,阐发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天道"与伦理学思想,深化了戴震"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语言哲学思想,使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变得更加内在而具体。"因音求义"的语言学原则还成为"后戴震时代"语言学研究的共识,这在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语言哲学 因音求义 本字 天道
下载PDF
“■■”考释
3
作者 王宏杰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第1期105-113,共9页
该文基于“以形索义”和“因音求义”的方法对绍兴方言中的“”一词进行了考释。“”一词在形(犭部字,表兽类)和义(实则指一种学名为黄颡鱼的鱼类)之间存在“错配”关系,该文尝试从字形—字义、字音—字义2个角度对出现“错配”现象的... 该文基于“以形索义”和“因音求义”的方法对绍兴方言中的“”一词进行了考释。“”一词在形(犭部字,表兽类)和义(实则指一种学名为黄颡鱼的鱼类)之间存在“错配”关系,该文尝试从字形—字义、字音—字义2个角度对出现“错配”现象的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发现,绍兴话中“”[5233 s 52]一词的读音和黄鼠狼[5233 s 5255 kuo 52]相近,黄鼠狼亦称“黄鼪(狌)”,“黄狌”极有可能是“”的本字。绍兴话中对“黄颡鱼”和“黄鼠狼”叫法的相近,是“犭”旁的“”指称黄颡鱼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黄鼪 以形索 因音求义
下载PDF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辨析
4
作者 赵吉成 《兰州学刊》 1985年第4期74-76,共3页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字 通假字 造字方法 依声 书面语言 《尔雅》 舌上 现代汉语 因音求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