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圆主义模式的积极意义
1
作者 杨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文艺中的团圆主义模式并非中国独有 ,而是一种世界文学现象。这一模式总是关涉着比较强烈的伦理主义倾向 ,它在本质上是人们借助文学方式从伦理上重建世界秩序以实现至善愿望的反映。从肯定性的一面来看 ,这一模式至今不绝的生命力 ,既... 文艺中的团圆主义模式并非中国独有 ,而是一种世界文学现象。这一模式总是关涉着比较强烈的伦理主义倾向 ,它在本质上是人们借助文学方式从伦理上重建世界秩序以实现至善愿望的反映。从肯定性的一面来看 ,这一模式至今不绝的生命力 ,既源于其植根于文艺创作的本性和人生不完善的基本处境 ,也因为它能够给人精神上以安慰 ,道德上以满足 ,情感上以滋润 ,感觉上以适意 ,心理上以平衡 ,从而具有一定合理的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而难以轻易地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主义模式 文学方式 叙事 虚构作品 文学创作 道德小说
下载PDF
“团圆主义”与国民性
2
作者 周迎春 《双语学习》 2007年第10M期184-184,共1页
古典小说中公式化的"团圆主义"一直以来受到文学界的批评和攻击。本文从"国民性"特点这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指出其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 团圆主义 国民性 忍耐
下载PDF
团圆主义新论
3
作者 黄忠顺 黄明 《荆州师专学报》 1994年第6期31-37,共7页
团圆主义新论黄忠顺,黄明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曾将文艺的团圆主义产生根源归结为“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而鲁迅则将它指斥为我们国民的文化病态。他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所批判的“十景病”在文艺中的主要表现形态便是这种团... 团圆主义新论黄忠顺,黄明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曾将文艺的团圆主义产生根源归结为“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而鲁迅则将它指斥为我们国民的文化病态。他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所批判的“十景病”在文艺中的主要表现形态便是这种团圆主义的结局模式。王国维的研究与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主义 叙事虚构作品 伦理主义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
全文增补中
中国悲剧作品大团圆主义的寻因
4
作者 杜觐位 《才智》 2009年第24期141-142,共2页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既与正统的儒家文化相冲突,又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不可行性。但现实社会中存在悲剧现象,文学作品总要反映社会现实。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对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做某些改变。由于文化...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既与正统的儒家文化相冲突,又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不可行性。但现实社会中存在悲剧现象,文学作品总要反映社会现实。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对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做某些改变。由于文化具有妥协性,再兼顾儒家文化的取道中庸的原则和"人性本善"的思想;所以,中国作家们就采用折中的办法,让悲剧作品的结局偏向于喜,来个大团圆。这一做法就造成了中国悲剧作品结局的大团圆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悲剧作品 结局 团圆主义 原因 儒家文化 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悲剧作品大团圆主义的寻因
5
作者 杜觐位 《才智》 2009年第25期157-158,共2页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既与正统的儒家文化相冲突,又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不可行性。但现实社会中存在悲剧现象,文学作品总要反映社会现实。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对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做某些改变。由于文化...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既与正统的儒家文化相冲突,又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不可行性。但现实社会中存在悲剧现象,文学作品总要反映社会现实。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对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做某些改变。由于文化具有妥协性,再兼顾儒家文化的取道中庸的原则和"人性本善"的思想;所以,中国作家们就采用折中的办法,让悲剧作品的结局偏向于喜,来个大团圆。这一做法就造成了中国悲剧作品结局的大团圆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悲剧作品 结局 团圆主义 原因 儒家文化 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