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陈仁鉴《团圆之后》的创作与修改 被引量:3
1
作者 郝薇莉 《莆田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98-101,共4页
指出福建著名剧作家陈仁鉴的莆仙戏《团圆之后》是"十七年"戏曲改革力作之一。而在左倾思想日趋泛滥的政治环境下,该剧被迫按照政治工具论话语作了数次修改,但它的写作与修改过程始终未脱离五四启蒙主义的立场,表现出丰富的... 指出福建著名剧作家陈仁鉴的莆仙戏《团圆之后》是"十七年"戏曲改革力作之一。而在左倾思想日趋泛滥的政治环境下,该剧被迫按照政治工具论话语作了数次修改,但它的写作与修改过程始终未脱离五四启蒙主义的立场,表现出丰富的人性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其意义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仁鉴 莆仙戏 团圆之后 五四启蒙思想 戏曲改革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团圆之后》研究
2
作者 孟清 《今古文创》 2021年第12期13-14,共2页
《团圆之后》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陈仁鉴创作的一部戏剧。此剧一反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以大悲剧作结,发人深思。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欣赏此剧,剧中叶婉娘和柳懿儿两个女子正是在男权社会下,被迫成为的“他者”,体现着女性话语的缺失和封... 《团圆之后》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陈仁鉴创作的一部戏剧。此剧一反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以大悲剧作结,发人深思。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欣赏此剧,剧中叶婉娘和柳懿儿两个女子正是在男权社会下,被迫成为的“他者”,体现着女性话语的缺失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但同时也透露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时代的局限性,从而引发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之后 悲剧 “他者” 女性主义
下载PDF
论陈仁鉴戏剧的现代性——以《团圆之后》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美云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5-68,共4页
陈仁鉴的戏剧作品在当代剧坛影响极大,他对莆仙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创作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蒙价值。他的作品对在传统文化笼罩下不同身份的人和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个体生命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和追问,展现... 陈仁鉴的戏剧作品在当代剧坛影响极大,他对莆仙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创作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蒙价值。他的作品对在传统文化笼罩下不同身份的人和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个体生命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和追问,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有的深沉忧患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仁鉴 戏剧现代性 莆仙戏 传统文化 启蒙 团圆之后
原文传递
莆仙戏《团圆之后》文本创改始末 被引量:4
4
作者 黄静枫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117,共16页
莆仙戏《团圆之后》历经"初稿本""选集本""文艺本""《剧本》版""电影本""修订本"六个版本才最终成型。该剧不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反映主人公对旧伦理的正面斗争... 莆仙戏《团圆之后》历经"初稿本""选集本""文艺本""《剧本》版""电影本""修订本"六个版本才最终成型。该剧不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反映主人公对旧伦理的正面斗争,而是通过旧阵营的自我反叛暴露旧制度的内在悖论。对编剧而言,技术难题就是要让自我决裂的过程合乎逻辑。历次修改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合理转变而展开。无论是使矛盾关系保持一个适度的状态,还是在兼顾观众审美趣味的同时令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抑或是明确主人公变化的阶段,实际上都是为了呈现清晰、顺畅的毁灭过程。专区、省、全国三级会演机制无疑为《团圆之后》的创改提供了可能,而各界针对文本的批评则是诱发一系列修改的导火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之后 文本生成 戏改
原文传递
莆仙戏《团圆之后》悲剧特色分析
5
作者 赵华 《山东艺术》 2023年第4期101-106,共6页
莆仙戏《团圆之后》是剧作家陈仁鉴先生传统戏改编的力作之一,自1956年首演后引发了戏剧界长时间的讨论,经实践成为一出经典的保留剧目。这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悲剧,同时又兼具西方悲剧风格,迥异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和传统,使该剧在备受... 莆仙戏《团圆之后》是剧作家陈仁鉴先生传统戏改编的力作之一,自1956年首演后引发了戏剧界长时间的讨论,经实践成为一出经典的保留剧目。这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悲剧,同时又兼具西方悲剧风格,迥异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和传统,使该剧在备受争论的同时也大放异彩。本文通过对该戏的悲剧特色以及严肃性与滑稽性的有机融合进行分析,指出其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对于当下创作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之后 悲剧特色 中西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