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新求异 顾盼得意——论李渔喜剧理论之“团圆之趣”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彦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1-73,共3页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总结中国古典戏剧,特别是明清传奇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传奇应该以"团圆之趣"结尾的戏剧美学观点。虽然他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最终还是难免落入戏剧结尾新的俗套,但他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理...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总结中国古典戏剧,特别是明清传奇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传奇应该以"团圆之趣"结尾的戏剧美学观点。虽然他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最终还是难免落入戏剧结尾新的俗套,但他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总结和力求创新的创作实践仍将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一大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剧理论 结尾 团圆之趣
下载PDF
团圆之趣"成因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顾海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5-48,共4页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之趣 以和为美 达意传神 起承转合 悲剧故事 中国 中国古典悲剧
下载PDF
从李渔“团圆之趣”论看《白兔记》的结局
3
作者 王欣恬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6期208-209,共2页
戏剧结局对剧中主要人物性格历史的完成,保持全剧思想的完整性、统一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渔提出,结局必须"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他提倡和追求的是一种水到渠成、能引起观众思索的结局。而结局要产生能使人意犹未... 戏剧结局对剧中主要人物性格历史的完成,保持全剧思想的完整性、统一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渔提出,结局必须"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他提倡和追求的是一种水到渠成、能引起观众思索的结局。而结局要产生能使人意犹未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写意而不写实,能提供想象的余地和象征的意味。本文试从李渔的"团圆之趣"论出发,从《白兔记》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和美学观照三个角度来看《白兔记》的大团圆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白兔记》 团圆之趣”论
下载PDF
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论中国早期戏剧的悲剧特色
4
作者 傅学敏 《攀枝花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52-55,共4页
作为现代话剧的源头,早期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首先冲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试图建立以人物死去为结局的反团圆结局,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悲剧意识的觉醒.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传统戏剧的圆形结构被... 作为现代话剧的源头,早期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首先冲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试图建立以人物死去为结局的反团圆结局,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悲剧意识的觉醒.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传统戏剧的圆形结构被突破了,人们对戏剧乃至叙事文学的鉴赏情趣发生了改变。早期戏剧为现代悲剧的崛起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早期戏剧 团圆之趣 人物之死
下载PDF
元明清悲剧审美三题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4,共6页
元明清悲剧是中国古典悲剧之经典。元明清悲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所论及的三个问题,是目前文学理论界同仁仍然关注的问题,值得商讨。
关键词 贫民化倾向 乱世出悲剧 团圆之趣
下载PDF
阳戏《安安送米》的悲剧艺术刍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凤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3-25,共3页
本文选取阳戏典型剧本《安安送米》,从文本出发,旨在探讨其悲剧艺术。所关注的层面有如下三点:悲剧冲突的展开、悲剧氛围的营造以及对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本文认为该剧是在情与理的悲剧冲突中展开关目,成功地营造了以"苦境"... 本文选取阳戏典型剧本《安安送米》,从文本出发,旨在探讨其悲剧艺术。所关注的层面有如下三点:悲剧冲突的展开、悲剧氛围的营造以及对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本文认为该剧是在情与理的悲剧冲突中展开关目,成功地营造了以"苦境"为核心的悲剧氛围,并以团圆和美的结局展现了对中国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戏 《安安送米》 悲剧 情与理 苦境 团圆之趣
下载PDF
莎士比亚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章子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49-54,共6页
1 提起悲剧,人们立刻会想到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对中国有无悲剧曾论争不休。其实,这是由对悲剧的不同衡量尺度引起的,中西悲剧不同属于一个范畴,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尺去强求他人,也决不能把自己套进他人的框架而否定自己。就狭义的悲... 1 提起悲剧,人们立刻会想到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对中国有无悲剧曾论争不休。其实,这是由对悲剧的不同衡量尺度引起的,中西悲剧不同属于一个范畴,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尺去强求他人,也决不能把自己套进他人的框架而否定自己。就狭义的悲剧文体而论,中国和西方都有各自的传统。西方的悲剧起源早,且很快形成定势,特别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问世,从内容到形式给悲剧作出严格的界定:“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悲剧 亚里斯多德 中国古典悲剧 中国悲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西方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团圆之趣 埃斯库罗斯
下载PDF
明清小说的结局及其形成
8
作者 马叶萍 《继续教育研究》 1998年第1期72-74,共3页
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进入全面发展繁荣的新阶段.其无论从各个方面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成为后人研究明清小说的文本材料.明清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既反映出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的不同,也反映出小说家的审美倾向和思想... 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进入全面发展繁荣的新阶段.其无论从各个方面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成为后人研究明清小说的文本材料.明清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既反映出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的不同,也反映出小说家的审美倾向和思想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家 中国古典小说 人物命运 团圆之趣 传统文化心理 杜十娘 明清时期 艺术成就 诸葛亮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下载PDF
简评《中国文化与人生》
9
作者 关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122-125,共4页
简评《中国文化与人生》关路《中国文化与人生》①一书,是近几年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她问世不久,便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和评介。《博览群书》中曾有专文予以评论。和同类著作相比,该书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一,... 简评《中国文化与人生》关路《中国文化与人生》①一书,是近几年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她问世不久,便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和评介。《博览群书》中曾有专文予以评论。和同类著作相比,该书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一,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人生 文化人类学 道家学说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中国文学 研究方法 团圆之趣 中国悲剧 陶渊明
下载PDF
大团圆与中国戏曲悲剧观 被引量:4
10
作者 熊元义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42-43,共2页
中国戏曲悲剧因为追求“团圆之趣”就最缺乏悲剧的观念吗?不然。中国戏曲悲剧追求“团圆之趣”,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需要,而且是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特征。真正的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对于中国戏曲悲剧来说,决不是强弩之... 中国戏曲悲剧因为追求“团圆之趣”就最缺乏悲剧的观念吗?不然。中国戏曲悲剧追求“团圆之趣”,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需要,而且是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特征。真正的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对于中国戏曲悲剧来说,决不是强弩之末,决不是“俗套”,而是中国戏曲悲剧的内在主题的完成和深化,是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品格的深化和发展。一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这种艺术延展不但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而且是现实世界的必然延伸。它深化和发展了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品格。从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中,都可以看出。一是精卫填海式。这种类型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窦娥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悲剧人物 恶势力 悲剧观 窦娥冤 团圆之趣 现实世界 西方悲剧 现实生活 正义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元义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0-31,共2页
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熊元义中国戏曲悲剧因为追求"团圆之趣"就最缺乏悲剧的观念吗?不然。中国戏曲悲剧追求"团圆之趣",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需要,而且是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特征。真正的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对于... 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熊元义中国戏曲悲剧因为追求"团圆之趣"就最缺乏悲剧的观念吗?不然。中国戏曲悲剧追求"团圆之趣",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需要,而且是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特征。真正的中国戏曲悲剧的大团圆对于中国戏曲悲剧来说,决不是强弩之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悲剧人物 西方悲剧 现实世界 《娇红记》 虚幻世界 现实生活 《窦娥冤》 《赵氏孤儿》 团圆之趣
原文传递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12
作者 郭健 《中华戏曲》 2019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大团圆”是中国戏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李渔的“团圆之趣”所论:“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者也.”①李渔... “大团圆”是中国戏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李渔的“团圆之趣”所论:“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者也.”①李渔所说的“团圆之趣”大抵是指传奇在内容上务必曲折新奇、结构严密完整,宜用“开手宜静不宜喧,终场忌冷不忌热”②的叙事结构.在这种意义上,故事情节的复杂多变,人物情感的丰富多彩只是铺垫性的,文本的圆满结局才是归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 团圆之趣 李渔 叙事范式 圆满结局 人物情感 戏曲学 叙事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动画电影的悲剧特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放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动画电影 悲剧特质 伦理模式 《大闹天宫》 审美情 团圆之趣 艺术传统 《天书奇谭》 《哪吒闹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