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水虱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岑选才 史丹妮 +3 位作者 钟梦滢 李诗川 黄丹慜 郭霞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2期26-31,共6页
为预测团水虱的数量,减轻其对红树林植物的危害,采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2021年3月至9月团水虱发生地的水温、风速、大气压、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含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水温是团水虱... 为预测团水虱的数量,减轻其对红树林植物的危害,采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2021年3月至9月团水虱发生地的水温、风速、大气压、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含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水温是团水虱数量的主要因子,其拟合精度较好,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0.120 2,均方误差(MSE)为85.486 1。使用该模型对2022年10月团水虱数量进行预测,其预测值为34.42/dm^(3),结果较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水虱 神经网络 多层感知器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影响东寨港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分布的生态因子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邱勇 李俊 +4 位作者 黄勃 胡吟胜 李洋 吴国明 段泽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5,共5页
作者于2012年6月对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中光背团水虱(Sphraeroma retrolaevis)虫害区域的水质因子和光背团水虱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光背团水虱的水平分布与水温、盐度、pH值、COD值、OD值没有直接关系;调查区内影响团水... 作者于2012年6月对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中光背团水虱(Sphraeroma retrolaevis)虫害区域的水质因子和光背团水虱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光背团水虱的水平分布与水温、盐度、pH值、COD值、OD值没有直接关系;调查区内影响团水虱水平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是:总氮质量浓度为0.356~0.605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0.050~0.054 mg/L,浮游生物量为1.23~1.82 mg/L;网纹藤壶的生长与光背团水虱在垂直分布有直接关系,光背团水虱距离网纹藤壶越远,光背团水虱洞穴数量越少,其关系函数为y=6.15x2–9.17x+16.45,R2=0.98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背团水虱(Sphraeroma retrolaevis) 东寨港 红树林 污损生物 防治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蛀木团水虱危害分析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范航清 刘文爱 +1 位作者 钟才荣 倪翔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2期140-146,152,共8页
【目的】蛀木团水虱是近年来危害中国红树林的一个新情况,已导致海南和广西部分红树林的死亡。为了防控团水虱,本文总结团水虱对中国红树林的危害情况,分析团水虱爆发的可能原因,提出一些管理策略。【方法】在海南和广西三处红树林团水... 【目的】蛀木团水虱是近年来危害中国红树林的一个新情况,已导致海南和广西部分红树林的死亡。为了防控团水虱,本文总结团水虱对中国红树林的危害情况,分析团水虱爆发的可能原因,提出一些管理策略。【方法】在海南和广西三处红树林团水虱危害地实地调查资料及生石灰消杀与鱼类捕食控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调查表明,2010至2013年海南东寨港受团水虱攻击而死亡的红树林面积的平均连年增长率为66.4%。危害中国红树林的蛀木等足类生物主要为有孔团水虱和光背团水虱,前者是危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的关键物种。受害的红树林都分布于人为干扰强烈且有机污染严重的海区。生长在污染物扩散通道潮沟边缘或污染物沉积区中的林子是团水虱的集中攻击对象。处于地带性演替后期、相对高大的成熟林易遭受团水虱危害。团水虱对红树植物的选择性攻击序列为:海莲、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由于潮差不同,中国大陆沿海红树林可受团水虱攻击的地上部高度为海南岛的2倍以上。在实验室中,1∶1配比的石灰水90min就可达到50%的团水虱消杀效果。中华乌塘鳢单位时间的吞食量较稳定,24h内平均可捕食42只团水虱。【结论】推测在海区环境退化的背景下放养家鸭,虾塘排放有机物和消毒剂,人为捕获经济动物很可能是团水虱爆发的触发因子,建议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纳入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化学手段为应急,物理措施为辅助,生态保育为长效的红树林团水虱防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危害规律 管理建议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光背团水虱食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明柳 高霆炜 +1 位作者 邢永泽 兰国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0-128,共9页
为了探究光背团水虱的食性特征,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于2015年冬季和2016年夏季对广西北海廉州湾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及其食物来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值和δ15 N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光背团水虱的δ13... 为了探究光背团水虱的食性特征,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于2015年冬季和2016年夏季对广西北海廉州湾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及其食物来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值和δ15 N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大小范围为-22.85‰^-21.87‰,平均值为(-22.46±0.35)‰;δ15 N值大小范围为11.02‰~12.85‰,平均值为(11.88±0.56)‰;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δ15 N值变化范围较小,表明其食物来源较为简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冬季与夏季光背团水虱的平均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夏季的δ15 N值普遍高于冬季δ15 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δ13C值、δ15 N值会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差异显著(P<0.05),表明光背团水虱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食性转变。光背团水虱的δ13 C值与浮游生物的δ13 C值相近,而与红树植物δ13C值差距较远,说明光背团水虱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来源。基于R语言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计算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各粒径级别浮游生物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的贡献率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1.2~25μm粒级的浮游生物对光背团水虱平均贡献率最高,其次为25~50μm粒级,粒径大于100μm的浮游生物对体长小于5.5mm的光背团水虱贡献率较低,对体长大于5.5mm的光背团水虱的贡献率随着体长增大而相应增大,说明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食性有差异。对光背团水虱食性分析的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团水虱爆发的原因及危害红树林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背团水虱 食性 浮游生物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红树林顶级杀手--有孔团水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文爱 薛云红 +1 位作者 王广军 范航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文献、专利,并结合本人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针对有孔团水虱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生物学特征、天敌,对红树林的危害特征和红树林对其的响应,以及目前的防治手段等方面着手进行总结。[结果]有孔团水虱分布范围很广,其形态特征存在地理性差异,基因研究表明有孔团水虱种群间不是一个单一物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分类群。国外有孔团水虱主要蛀孔于红树林气生根,国内除了气生根外还蛀孔于红树植物基干,且前者鲜有致死红树林的报道。对于蛀孔的生物学意义争议很大,既有可引起的"生态灾难",也有可给红树林带来的益处,但前者的支持者较多。团水虱一生至少蜕皮4次,两年可育3代。红树林气生根上团水虱空洞若数量较少,可自行愈合。有文献记录几种海洋生物可捕食团水虱,但天敌种类较少;国内已有关于团水虱的控制方法,但操作性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加强团水虱的防控相关研究,另外,开展团水虱灾害预警技术和灾后重建技术也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生物学特性 红树林 防控
下载PDF
中国海域团水虱属一新种(甲壳纲:等足目:团水虱科)(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海燕 李新正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5-689,共5页
记述采自我国厦门及广东海门的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一新种 ,中华团水虱Sphaeromasinensis。本种与采自海南岛的三口团水虱SphaeromatristeHeller相似 ,主要区别特征如下 :本种腹部前缘有 1个大突起 ,后者无 ;本种腹节具多个瘤状小突... 记述采自我国厦门及广东海门的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一新种 ,中华团水虱Sphaeromasinensis。本种与采自海南岛的三口团水虱SphaeromatristeHeller相似 ,主要区别特征如下 :本种腹部前缘有 1个大突起 ,后者无 ;本种腹节具多个瘤状小突起 ,后者腹尾节则在近中部有 3对明显的大突起。正模标本♂ ,82F 83C ,1982年 4月 10日采自厦门何厝。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团水虱 新种 甲壳纲 等足目
下载PDF
广西团水虱的种类组成及其对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颖 杨明柳 +2 位作者 高霆炜 吴斌 潘红平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315-323,共9页
为探究广西红树林区团水虱(Sphaerom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的红树林区共设置30个调查断面并进行实地踏查,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团水虱样品。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红树林区共发现3种团水虱,分别为有孔团水虱... 为探究广西红树林区团水虱(Sphaerom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的红树林区共设置30个调查断面并进行实地踏查,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团水虱样品。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红树林区共发现3种团水虱,分别为有孔团水虱( Sphaeroma terebrans Bate, 1866)、光背团水虱( Sphaeroma retrolaeve Richardson, 1904)和福建团水虱( Sphaeroma fujianensis sp. nov.)。30个调查断面中,有团水虱分布的断面有25个,其中有孔团水虱是广西红树林区域中的主要种类,分布最广,其次为光背团水虱,而福建团水虱仅发现于北海的3个断面。团水虱大多数分布于中低潮区的潮沟边缘或潮沟内以及林缘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高潮区域分布较少。团水虱的蛀洞底质有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秋茄( Kandelia candel )、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木桩、软质沉积岩和聚苯乙烯泡沫等,表明其蛀洞底质多种多样。根据这些分布特征,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团水虱与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关系,提出红树林是健康退化后才遭致团水虱侵害的假设。团水虱是否是侵蚀红树植物并导致大片红树林退化死亡的主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种类组成 潮位分布 蛀洞底质
下载PDF
团水虱对东寨港红树林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1
8
作者 林华文 林卫海 《热带林业》 2013年第4期35-36,13,共3页
近年来,团水虱大量繁殖引起东寨港红树林大面积死亡。文章描述了团水虱对红树林的危害,分析了团水虱繁殖泛滥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东寨港 红树林 团水虱 危害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危害我国红树林的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杨玉楠 MYAT Thiri +1 位作者 刘晶 王瑶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7,共7页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是研发其防控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团水虱危害中国红树林的现状,团水虱的种类、分布和生活史,以及繁殖和聚集的季节、繁殖方式、营养物质偏好等,以期为团水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林 团水虱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
10
作者 陈颖 吴斌 +1 位作者 杨明柳 高霆炜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15-221,共7页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卵原细胞、无卵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其中:无卵黄卵母细胞又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亚期;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可分为卵黄开始沉积时相和卵黄充满时相2个亚期。受精后发育的胚胎存在于母体内。周年调查表明:有孔团水虱雌性体内全年存在着各时期的卵母细胞或胚胎;2-3月无成熟期卵母细胞或胚胎出现。结合全年各期卵母细胞分布以及胚胎和幼体情况判断,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次年的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卵子发生 繁殖期 红树林 广西
下载PDF
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的蛀洞行为初步研究
11
作者 李秀锋 陈清华 黄建荣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6期139-145,共7页
近年来,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在我国海南和广西红树林暴发,造成了一定面积的红树林死亡,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缺乏。为了解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防控和消灭有孔团水虱,为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以红树植物... 近年来,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在我国海南和广西红树林暴发,造成了一定面积的红树林死亡,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缺乏。为了解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防控和消灭有孔团水虱,为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以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gy mnorhiz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聚苯乙烯泡沫板等为蛀蚀底物,在室内对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孔团水虱对底物蛀蚀的偏好性排序为:聚苯乙烯泡沫板>木榄>白骨壤>银叶树>海莲。有孔团水虱在硬度和密度较小的底物上的蛀洞长大于自身体长。有孔团水虱偏好在水面下0—50cm的区域活动。有孔团水虱对蛀蚀底物的偏好性与底物的硬度和密度呈负相关,对底物的蛀洞高度受海水潮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蛀洞行为 底物偏好
下载PDF
蛀木生物钻刺团水虱是否改变红茄冬红树林的分布形状? 被引量:6
12
作者 Jrundur Svavarsson Melckzedeck K.W.Osore +1 位作者 Emil ólafsson 陈奎英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2年第7期574-579,622,共6页
为了评价东非不同空间尺度(1m尺度~100km尺度)红树林分布区等足类甲壳动物蛀木虫钻刺团水虱(团水虱属)在美国红树红茄冬气生根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17个研究区中,有6个区根本没有发现等足类... 为了评价东非不同空间尺度(1m尺度~100km尺度)红树林分布区等足类甲壳动物蛀木虫钻刺团水虱(团水虱属)在美国红树红茄冬气生根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17个研究区中,有6个区根本没有发现等足类甲壳动物的痕迹。而在等足类甲壳动物出现的其余研究区,美国红树受侵扰频率都很高。位于潮间带下部泥质基底的红茄冬红树,尤其在水道两侧边缘或直接面海的红树,受侵扰现象不但很普遍而且强度大,绝大部分根被毁坏或死亡。而位于潮间带上部泥质或沙质区的红茄冬红树没有发现受等足类甲壳动物侵扰的痕迹。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空间尺度较大的红树林区,而且岛屿红树林与大陆红树林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这说明潮间带的沉积特点、水位高度及直接接触潮水是控制钻刺团水虱丰度的主要因素。等足类甲壳动物在决定红茄冬红树在潮间带下部分布范围方面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受钻刺团水虱的侵害,死亡气生根多或气生根根本不发育的红树由于缺少根系支撑而容易倒伏,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泥质潮间带下部水道边沿一带。在泥质潮间带下部常见有倒伏的红树出现,但是这种倒伏现象在潮间带中、上部区却很少见。本文还探讨了红树林的管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蛀木生物 钻刺团水虱 红茄冬 红树林 分布形状 等足类 甲壳动物 局部分布模式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团水虱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研究
13
作者 徐小凡 《饮食科学》 2018年第4X期234-234,共1页
最近几年,我国红树林当中出现大量的水虱,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可是我国目前对于团水虱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本次调研会选用分子生物学以及形态分类学两种生物学方式去检测对我国红树林有着严重毒害的团水虱是由什么组成的,并检验... 最近几年,我国红树林当中出现大量的水虱,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可是我国目前对于团水虱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本次调研会选用分子生物学以及形态分类学两种生物学方式去检测对我国红树林有着严重毒害的团水虱是由什么组成的,并检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内泛滥的孔团水虱体内所拥有的生物学特征,还针对孔团水虱所进行的蛀洞破坏行为进行讨论。这次调研将为防护红树林避免其受到损害提供保障,并为修复遭到孔水虱破坏的红树林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水虱 蛀洞行为 生物学
下载PDF
团水虱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亚强 丁敬敬 +1 位作者 黄勃 李溪宁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6-413,共8页
为了解团水虱不同生长阶段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团水虱幼体、稚体和成体三个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的16S r 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三个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成体(T1)... 为了解团水虱不同生长阶段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团水虱幼体、稚体和成体三个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的16S r 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三个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成体(T1)、稚体(T2)、幼体(T3)三个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样品共产生794个OTU,分别含646个、686个和156个OTU。分析显示,共检测到25个细菌门类,其中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等3个优势菌门。变形菌门为三个样品的共同优势菌,在幼体、稚体和成体中分别占51.7%、55.1%和51.6%;拟杆菌门为稚体(30.21%)和成体(38.57%)的次优势菌门,在幼体肠道内低于5%;梭杆菌门在幼体体内占37.8%,是幼体的次优势菌门,但在稚体和成体体内均低于2%。幼体与其他两个生长阶段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与稚体和成体的共有OTU数量,占检测到的OTU总数的比例均低于25%。其中稚体肠道细菌有着最高丰富度及多样性,其Chao指数为697.15、Shannon指数为4.69,最低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035 1,而幼体肠道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团水虱肠道菌群种类丰富,幼体肠道菌群种类及其多样性与稚体、成体差异明显;菌群变化与各生长阶段团水虱生活习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水虱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 MiSeq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红树林有害生物团水虱(Sphaeroma sp.)烟熏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管伟 何雪香 +1 位作者 廖宝文 熊燕梅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6期44-47,共4页
针对我国华南沿海特别是海南东寨港大面积红树林遭受团水虱(Sphaeroma sp.)为害,且目前尚无快速有效无污染、环境友好的团水虱防治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烟熏方法快速防治团水虱的技术。该技术采用两种烟剂混合,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烟... 针对我国华南沿海特别是海南东寨港大面积红树林遭受团水虱(Sphaeroma sp.)为害,且目前尚无快速有效无污染、环境友好的团水虱防治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烟熏方法快速防治团水虱的技术。该技术采用两种烟剂混合,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烟雾,通过神经毒和窒息作用快速(2 h以内)致死团水虱,从而实现红树林团水虱的快速有效防治,且环境友好、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Sphaeroma sp. 烟熏 防治技术
原文传递
红树林有害生物团水虱(Sphaeroma sp.)双重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管伟 何雪香 +1 位作者 廖宝文 熊燕梅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41-44,共4页
针对红树林大面积遭受团水虱危害且快速有效防治技术的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利用双重药剂喷涂法快速防治团水虱的技术。该技术采用双重药剂喷涂法2h即可迅速有效的杀灭为害红树林的团水虱,60d后防治效果依然显著,从而实现红树林团水虱... 针对红树林大面积遭受团水虱危害且快速有效防治技术的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利用双重药剂喷涂法快速防治团水虱的技术。该技术采用双重药剂喷涂法2h即可迅速有效的杀灭为害红树林的团水虱,60d后防治效果依然显著,从而实现红树林团水虱的快速有效防治,且环境友好、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Sphaeroma sp. 双重药剂 防治技术
原文传递
沉积物化学性质、潮位高低对红树林团水虱(Sphaeroma)虫口密度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彦哲 廖宝文 《林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11期22-26,共5页
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虫害区域内的沉积物化学性质、潮汐水位及团水虱(Sphaeroma)虫口密度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盐度、有机质以及pH值对团水虱虫口密度未产生显著影响;沉积物全磷、全氮能够通过影响浮游... 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虫害区域内的沉积物化学性质、潮汐水位及团水虱(Sphaeroma)虫口密度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盐度、有机质以及pH值对团水虱虫口密度未产生显著影响;沉积物全磷、全氮能够通过影响浮游生物对团水虱虫口密度产生影响;潮汐水位所致的淹水时长差异,能够对团水虱虫口密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Sphaeroma 沉积物 潮汐水位 虫口密度
原文传递
中国红树林团水虱(Sphaeroma sp.)危害及其研究进展
18
作者 徐彦哲 辛琨 廖宝文 《林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6期6-13,共8页
海洋底栖生物团水虱(Sphaeroma sp.)于2010-2014年首次在我国红树林个别主要林区爆发成灾,引起了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相关防治研究等措施。从分布特点、生物学特性、爆发原因及其对红树... 海洋底栖生物团水虱(Sphaeroma sp.)于2010-2014年首次在我国红树林个别主要林区爆发成灾,引起了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相关防治研究等措施。从分布特点、生物学特性、爆发原因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危害等方面对我国的团水虱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人为污染这一导致团水虱爆发的触发因子,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团水虱治理效率提出了加强周边管理、建立监测机制以及多种防治方式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Sphaeroma sp. 综合分析 防治建议
原文传递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原因初探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蒂 廖宝文 +3 位作者 朱宁华 管伟 李诗川 钟才荣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4-300,共7页
针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片红树林严重退化现象,对退化红树林开展群落特征调查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观测研究,以揭示其退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无显著相关,但随退化程度加深,林分密度、林分郁闭... 针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片红树林严重退化现象,对退化红树林开展群落特征调查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观测研究,以揭示其退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退化与林木高度和胸径无显著相关,但随退化程度加深,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和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并达到极显著相关;(2)团水虱主要分布在离地面高度0—30 cm的树干根茎处,尤其在10—20 cm处分布最多,其密度达2.94个·cm-2,钻孔面积所占面积达23.93%,并且与每株红树退化程度达到极显著相关;(3)红树林群落微地形变化导致了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变化,其中淹水深度变化与红树林退化无显著相关,但淹水时间变化(表现在形成积水)则与其退化呈显著正相关,较长的淹水(积水)时间加剧了红树林退化,退化特征值(%)与积水时间(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死亡率=0.4138x+42.66(R=0.817,p<0.01),Y退化率=0.5195x+13.943(R=0.63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退化 团水虱 微地形变化 积水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