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联合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永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80,共8页
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基本纲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联合思想的中国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思想内核,民族团结联合思想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广泛关注,也启发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持续... 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基本纲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联合思想的中国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思想内核,民族团结联合思想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广泛关注,也启发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持续探索。在其漫长的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并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最终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的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形成和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联合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同时民族团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联合思想 民族团结 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公民民族主义与团结主义——法国“国民团结”概念的内涵与源流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玉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3-58,共6页
法国政治话语中的"solidariténationale",字面之义为"民族团结",但并非汉语语境下通常所表达的含义,其实质是"国民团结",它折射出法兰西资产阶级共和派所主张的公民民族主义与工农劳动阶层的"... 法国政治话语中的"solidariténationale",字面之义为"民族团结",但并非汉语语境下通常所表达的含义,其实质是"国民团结",它折射出法兰西资产阶级共和派所主张的公民民族主义与工农劳动阶层的"团结主义"诉求之妥协。文章阐释了法国"国民团结"概念的内涵及其思想根源所在,指出法兰西资产阶级民族建构思想以及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工农劳动阶层"团结主义"运动,是法国"国民团结"内涵主要体现国家对国民个体的经济社会救助而非聚焦于族裔群体关系的两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国民团结 民族建构 公民民族主义 团结主义
原文传递
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根本任务”的理解和实施举措的思考——学习江泽民同志《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体会
3
作者 舒景祥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9-46,共8页
在1992年元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了题为《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我国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坚定不... 在1992年元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了题为《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我国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还对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任务进行了深刻的闸述,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时期 民族工作 江泽民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学习体会 民族经济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的重要论述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学坤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4-27,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团结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团结观,包含丰富的团结理论观点和系统的团结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国与世界关系一体框架下的大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团结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团结观,包含丰富的团结理论观点和系统的团结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国与世界关系一体框架下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的重要论述揭示:党的团结是保持团结的根本基础,民族团结是保持团结的重要方面,社会团结是保持团结的坚实基础,国际团结是保持团结的外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的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理论创新,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彰显了鲜明的实践特质。其理论贡献表现在发展了团结的内涵、目标和价值理论,进一步总结了团结的科学规律,以融合性理论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促进团结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念创新推动团结理论发展。其实践特质表现在强调保障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注重通过认同体系提升团结水平,健全巩固和促进团结的治理框架,重视通过体系性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巩固思想上的团结,重视用制度和法治保障团结,加强党对团结事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奋斗所塑造的大团结的国家品质和制度特质,要在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背景下继续得到坚持和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团结 团结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受益者悖论——对女性主义团结中男性声援者处境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季迪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1-90,共20页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空间,性别议题一直在网络中被广泛讨论。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团结机制中,不断呈现出对于参与此议题的男性声援者的排斥乃至攻击性话语,一直以来此现象被视为网络中的女权群体极化,被学术界用“他者”...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空间,性别议题一直在网络中被广泛讨论。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团结机制中,不断呈现出对于参与此议题的男性声援者的排斥乃至攻击性话语,一直以来此现象被视为网络中的女权群体极化,被学术界用“他者”政治的视角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此种来自女性主义团结的排斥话语虽然以高攻击性言辞表现出来,却不能简单归结为“极端女权”的“情绪宣泄”,而有其丰富内涵和生成逻辑。这种排斥主要表现为对男性声援者的动机不信任、知识立场的质疑、对男性声援者及其亲近者的他异化。此种排斥现象有着复杂成因:网络公共事务参与中话语与行动的弱连续性;善意性别歧视与无歧视意图的文化行为的认识论困难,而互联网增加了这种辨识困难;互联网中团结机制依靠受害感及受害经验联结等因素。厘清并反思为何男性声援者会遭遇此种困局有助于增进两性的沟通理解,减少社会矛盾,更好地进行团结并促进两性平等;通过对“受益者悖论”进行理论补充,本研究也可为其他社会不正义话题的参与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益者悖论 女性主义团结 男性女权主义 网络话语
原文传递
实用主义团结——基于珠三角新工人集体行动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汪建华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6-227,245-246,共22页
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对新工人团结文化的两种判断:"守法抗争"抑或"阶级团结"。基于笔者在珠三角的田野调查,本研究提出,在新工人各种类型的集体行动中,盛行着"实用主义"的团结文化。工人能够灵活地运用并界... 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对新工人团结文化的两种判断:"守法抗争"抑或"阶级团结"。基于笔者在珠三角的田野调查,本研究提出,在新工人各种类型的集体行动中,盛行着"实用主义"的团结文化。工人能够灵活地运用并界定官方提供的各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充分地利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空间,但又不被法律话语和司法途径所束缚。工人日常生活的资源为工人形成更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可能。对工人行动"守法主义"、"蜂窝式"的判断显得过于谨慎。但新工人维权行动的升级并不一定意味着"阶级团结"的出现。基于工人自身的利益、关系、议价能力、维权风险、生活压力,工人审慎地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工人的集体行动本身作为市场博弈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市场逻辑并确认了其合法性。其经济诉求的提出也是基于各种市场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制度诉求的广泛出现也体现着一种将市场议价机制常规化的愿景。"实用主义"的团结文化有其生活的基础和系统性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团结 守法抗争 阶级团结 新工人 集体行动
原文传递
Cultural Psych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7
作者 Austin Johnson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1期55-61,共7页
Cultural Psychology emerged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field roughly in the 1980s/1990s. With about thirty years of momentum, this discipline has grown from little more than a special interests group to a topic to whi... Cultural Psychology emerged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field roughly in the 1980s/1990s. With about thirty years of momentum, this discipline has grown from little more than a special interests group to a topic to which multiple institutions and journals have been dedic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utline of the disciplin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from an Americ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pitfalls of General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ology, politicization, and an essentialist hermeneutic) and Anthropology (an epistemological gap in the four fields approach, psychophobia, and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er in cultural change) are addressed, in turn. Cultural Psycholog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o these pitfalls by drawing on the strengths of each discipline to address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roblems. Cultural Psychology urges for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its own discipline, resulting in a broader academic canon and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relations within the human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LOGY cultural psychology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PLURAL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