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永玉 蒋先军 +2 位作者 张维 刘玮 周明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80,共8页
分别通过二维光学图像法和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法计算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值.土样采自重庆北碚西南大学稻田垄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点,采用湿筛法对土样进行粒径分级,二维分形特征研究的团聚体粒级分别为:〈0.0 5 3,0.0 5 3-0.2 0 0,0... 分别通过二维光学图像法和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法计算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值.土样采自重庆北碚西南大学稻田垄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点,采用湿筛法对土样进行粒径分级,二维分形特征研究的团聚体粒级分别为:〈0.0 5 3,0.0 5 3-0.2 0 0,0.2 0 0-0.4 5 0,0.4 5 0-1.0 0 mm;CT扫描研究所用原状土样粒级分别为:〈0.0 5 3,0.0 5 3-0.0 2 5,0.0 2 5-1,1-2 mm.结果表明:二维光学图像法得到的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形维值介于1.1 7-1.5 4;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团聚体中孔隙分形维值在1.3 5-1.6 5之间,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介于2.0 6-2.2 0之间,且分形维数随粒径增大而减小.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均可用于定量研究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孔隙的分形特征,而采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可以定量描述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团聚体分形维数 孔隙分形 土壤结构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帅 赵世伟 +2 位作者 李婷 李晓晓 曾宪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七种植被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以及这3个指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七种植被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以及这3个指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可以达到70 cm土层;除白羊草群落外,0-70 cm土层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植被恢复逐渐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逐渐减小,土壤结构随植被恢复逐渐改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对数相关关系(p=0.01,n=32),当有机碳含量低于18.1 mg/g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则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降低,即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当有土壤机碳含量高于18.1 mg/g,>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渐趋稳定,即在白羊草、虎榛子、山杨和辽东栎阶段的0-5 cm土层土壤结构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 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团聚破坏率
下载PDF
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进峰 宫渊波 +2 位作者 陈林武 程永珍 张发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170,182,共5页
以8个植被类型、2个农地和2个退耕地的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这12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研究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12个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介于2.8185... 以8个植被类型、2个农地和2个退耕地的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这12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研究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12个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介于2.8185~2.9249之间。与退耕地和玉米地相比,各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小;与1990年的2.8633相比,2006年土壤颗粒分形维数(2.8592)减小;各团聚体分形维数规律不明显。(2)决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的首先是〈o.002mm的含量,其次是0.05~0.25mm和0.0020.02mm的含量;决定团聚体分形维数大小的粒级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5mm,0.5~1mm和1~2mm,其余粒级含量对分形维数影响较小。(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作为侵蚀指标,前者与土壤可蚀性因子相关关系显著,后者也可作为渗透蓄水指标。(4)在坡耕地基础上的退耕地比生态退化后的营林地具有更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土壤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颗粒分形 团聚体分形维数 土壤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