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碳氮矿化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奕 刘玲玲 +5 位作者 房焕 李大明 柳开楼 彭新华 彭显龙 周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1-457,共7页
水稻土有机碳、氮矿化过程对水稻土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对施肥措施的响应及其与土壤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施肥(CK)、施用常量化肥(NPK)、2倍化肥(NPK2)和常... 水稻土有机碳、氮矿化过程对水稻土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对施肥措施的响应及其与土壤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施肥(CK)、施用常量化肥(NPK)、2倍化肥(NPK2)和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等处理下水稻土碳氮矿化特征,并研究了其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PKO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V0.05),而单施化肥处理(NPK2和NPK)则同CK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均为NPKOM>NPK2>NPK>CK处理,其中NPKO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V0.05),而后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氮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同土壤碳矿化的规律一致,NPKOM、NPK2和NPK处理累积矿化氮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10.0%、29.4%和8.8%,矿化率分别提高110.8%、25.6%和13.0%。单施化肥处理(NPK和NPK2)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降低了 17.1%和15.5%,而NPKOM处理则增加了 1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矿化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而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无直接关系。在今后研究中,应重点分析土壤孔隙结构与有机碳氮周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土 碳氮矿化 团聚体水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9
2
作者 刘恩科 赵秉强 +3 位作者 梅旭荣 HWAT Bing-So 李秀英 李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35-1041,共7页
以国家褐潮土16 a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北京昌平),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与耕种农田土壤相比,长期撂荒(CK0)可以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而农田耕作后,... 以国家褐潮土16 a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北京昌平),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与耕种农田土壤相比,长期撂荒(CK0)可以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而农田耕作后,破坏了水稳性大团聚体,相应地增加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含量。与长期不施肥种植作物(CK)相比,长期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和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处理对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有显著影响,其中对>2mm和0.25 2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说明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0.25 2mm和>2mm团聚体富集。在不同水平水稳性团聚体中,>2mm和0.25 2mm两个级别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显著高于0.0530.25mm和<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可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长期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并施氮磷钾化肥的处理(NPKF)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高于长期小麦-玉米轮作并施氮磷钾化肥的处理(NP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稳定性团聚 有机碳 碳储量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叶佳舒 李涛 +4 位作者 胡亚军 郝志鹏 高彦征 王幼珊 陈保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0-1090,共11页
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模拟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两种环境条件,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试验条件下,Glomus intraradices对苜蓿根系的侵染率均... 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模拟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两种环境条件,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试验条件下,Glomus intraradices对苜蓿根系的侵染率均显著高于Acaulospora scrobiculata和Diversispora spurcum接种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供试AM真菌均能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及磷浓度。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植株生长和菌根共生体发育,总体上菌根共生体对植株生长没有明显影响,接种D.spurcum甚至趋于降低植株生物量;同时,仅有G.intraradices显著提高了植株磷浓度。AM真菌主要影响到>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以G.intraradices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在菌丝室中,G.intraradices显著提高了总球囊霉素含量。研究表明AM真菌对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而菌根效应因土壤水分条件和不同菌种而异,干旱胁迫下仅有G.intraradices对土壤结构和植物生长表现出显著积极作用。在应用菌根技术治理退化土壤时,需要选用抗逆性强共生效率高的菌株,对于不同AM真菌抗逆性差异的生物学与遗传学基础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干旱 土壤结构 稳定性团聚
下载PDF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8
4
作者 章明奎 何振立 +1 位作者 陈国潮 黄昌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导致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和水稳定团聚体减少的主要原因。同理,恢复和改良红壤结构性及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是增加有机质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利用方式 稳定性团聚 有机质
下载PDF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和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勇 张建辉 李富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通过模拟顺坡耕作(短期连续耕作45次)的方法研究模拟长期耕作对不同景观位置水稳定性团聚体和水分特征曲线分布等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地相比(等高耕作1次),模拟顺坡耕作样地(试验地)通过连续耕作45次后导致上坡和下... 通过模拟顺坡耕作(短期连续耕作45次)的方法研究模拟长期耕作对不同景观位置水稳定性团聚体和水分特征曲线分布等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地相比(等高耕作1次),模拟顺坡耕作样地(试验地)通过连续耕作45次后导致上坡和下坡土壤剖面深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上坡减小55.16%,然而下坡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了40.62%;在中坡部位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地相比,试验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在上坡部位分别减少29.61%和35.63%,在下坡,MWD和GMD值分别显著增加78.23%和93.48%,然而在中坡,试验地MWD和GMD值仅分别增加13.51%和12.28%。试验地土壤水贮量在上坡部位比对照地降低了49.38%。对照地与试验地水分特征曲线分布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上坡和下坡部位。比较对照地,试验地在上坡的低吸力段(0-330kPa)土壤持水能力明显降低,而下坡的高吸力段(330-15 000kPa)土壤持水能力显著增大。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耕作侵蚀导致不同景观位置土壤再分布而产生的土壤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侵蚀 土壤再分布 稳定性团聚 土壤贮量 分特征曲线
下载PDF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生地·熟地中土壤有机碳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宣 韩霁昌 王欢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75-77,80,共4页
[目的]探索种植对新生土壤中养分及土壤结构的影响。[方法]设置了3种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并且分别在生地和熟地两种条件下对小区内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采样,测定有机碳含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结果]种植可以显著提高砒砂... [目的]探索种植对新生土壤中养分及土壤结构的影响。[方法]设置了3种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并且分别在生地和熟地两种条件下对小区内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采样,测定有机碳含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结果]种植可以显著提高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生地的有机碳含量,并且1∶2复配土的含量增加最大,其次是1∶5复配土,最后是1∶1复配土。熟地中,不同比例复配土中有机碳含量最多的是0-10 cm土层,大部分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生地中,3种复配土中〉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对比表现为1∶1复配土〉1∶2复配土〉1∶5复配土。熟地中,〉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对比表现为1∶2复配土〉1∶5复配土〉1∶1复配土。3种复配土的分形维数与生地相比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对于砒砂岩与沙复配土这种新生土壤,种植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改变土壤结构,改良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土 生地 熟地 有机碳 稳定性团聚
下载PDF
改良剂对粉砂质涂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和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谢国雄 季淑枫 +1 位作者 孔樟良 应金耀 《农学学报》 2015年第1期46-50,共5页
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3种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和腐殖酸)对促进粉砂质涂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效果,分析了应用结构改良剂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结构改良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 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3种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和腐殖酸)对促进粉砂质涂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效果,分析了应用结构改良剂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结构改良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随改良剂用量增加而增加。3种改良剂对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由高至低顺次为: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腐殖酸。聚丙烯酰胺和β-环糊精的适用量以0.20%为宜。施用腐殖酸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影响不明显;但聚丙烯酰胺和β-环糊精可明显改变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对于施肥后再施用改良剂的土壤,土壤释放养分的能力有一定的减弱;而对于施改良剂后再施肥料,土壤对化肥中养分的吸持能力减弱,供肥能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改良剂 砂质土壤 稳定性团聚 养分供应能力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微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文刚 王彬 +2 位作者 顾汪明 陈祖明 蒋瑶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共8页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土壤结构变化被认为是融雪期黑土坡面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团聚体微结构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基于控制条件土壤冻融模拟试验,采用湿筛法、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和Image-Pro Plus(IPP...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土壤结构变化被认为是融雪期黑土坡面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团聚体微结构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基于控制条件土壤冻融模拟试验,采用湿筛法、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和Image-Pro Plus(IPP)图像分析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冻融循环过程中黑土团聚体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阐明了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与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整体呈破坏作用。该作用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冻融循环驱动土壤孔隙趋于长条状发育,且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孔隙连通性增强,面积孔隙率增加;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土壤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的迁移转化,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下降。(2)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加会导致冻融循环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破坏程度增强,且在7次冻融循环内呈显著性变化;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高团聚体面积孔隙率呈显著增加趋势。(3)土壤团聚体面积孔隙率与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显著负相关,面积孔隙率的增加分别解释了MWD和GMD变化率的49.1%和5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冻融循环 团聚体水稳定性 土壤微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小红 杨智杰 +5 位作者 刘小飞 林伟盛 杨玉盛 刘志江 赵本嘉 苏瑞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88-2596,共9页
以福建省三明市本底条件一致的三片林分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分析了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0.25 mm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 以福建省三明市本底条件一致的三片林分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分析了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0.25 mm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现出米槠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游离结晶态(Fed、Ald)>无定形(Feo、Alo)>络合态(Fes、Als)。(2)>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呈现米槠次生林>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林分之间差异显著,MWD值的趋势与之相似。(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均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及MWD值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相关,但通过分析相关系数R和显著性P说明氧化铝可能比氧化铁更有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无定形及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比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更能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铝氧化物 稳定性团聚 稳定性
下载PDF
稻田复种轮作休耕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志强 刘英 +5 位作者 杨文亭 周泉 Aamer Muhammad 王海 黄国勤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3-1155,共13页
稻田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结构及稳定性状况,对水稻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0 1 2—2 0 1 7年进行冬季不同复种轮作休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闲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利用湿筛法对稻田土壤粒径1~2mm、0.... 稻田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结构及稳定性状况,对水稻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0 1 2—2 0 1 7年进行冬季不同复种轮作休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闲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利用湿筛法对稻田土壤粒径1~2mm、0.5~1mm、0.25~0.5mm和<0.25mm土壤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型维数(D)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早、晚稻收获后土壤以<0.5mm粒级的微小团聚体为主,各处理累积含量分别为78.1%~84.8%和85.6%~91.1%,而>0.5 mm较大的团聚累积含量分别为13.1%~21.9%和8.9%~14.4%;同时显著增加了早、晚稻土壤性大团聚体(>0.25mm)的百分含量,并相应地减少了微团聚体百分含量,早稻较晚稻表现更为突出;早、晚稻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D指标值的影响不显著,而MWD、GMD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稻田复种轮作及秸秆双重还田,有利于早晚稻田减少微小团聚体而形成大团聚体,早稻季相比晚稻更为显著,能显著增加早、晚稻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P<0.05),提高早、晚稻产量,这对南方稻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轮作休耕 秸秆还田 稳定性团聚 团聚稳定性
下载PDF
8种耐盐植物与脱硫石膏对河套灌区盐碱土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弘扬 李谟志 +3 位作者 林启美 李二珍 李贵桐 赵小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4期90-96,共7页
为了探究种植不同耐盐植物配合施用脱硫石膏对河套灌区盐碱土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硫酸盐盐碱土上种植8种典型的耐盐植物,配合施用脱硫石膏,比较种植前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特征,以期筛选出适宜的耐盐植物。结... 为了探究种植不同耐盐植物配合施用脱硫石膏对河套灌区盐碱土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硫酸盐盐碱土上种植8种典型的耐盐植物,配合施用脱硫石膏,比较种植前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特征,以期筛选出适宜的耐盐植物。结果表明,种植耐盐植物后,<0.01 mm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了44%~65%,而>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显著增加了95%~203%和21%~66%,0.053~0.01 mm团聚体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显著提高,尤其是>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90%和75%~179%。不同耐盐植物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多年生豆科植物的效果更为明显。>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pH、EC值、Na^(+)、Mg^(2+)、SO_(4)^(2-)和Cl^(-)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0.01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则与之相反。可见,盐分离子决定小团聚体,而大团聚体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种植耐盐植物由于降低盐分含量,同时提高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盐碱土矿质土粒团聚作用,形成较大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多年生耐盐植物柳枝稷、紫花苜蓿、草木犀等效果更好,可有效地改良本地区盐碱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盐碱土 土壤改良 耐盐植物 脱硫石膏 稳定性团聚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西双版纳橡胶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春峰 刘文杰 +1 位作者 吴骏恩 刘佳庆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6,共8页
研究西双版纳地区橡胶-云南大叶茶、橡胶-可可、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咖啡、橡胶-龙血树5种典型胶农复合生态系统及单层纯橡胶林、热带雨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特征、有机碳含量以及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热带雨林相比,... 研究西双版纳地区橡胶-云南大叶茶、橡胶-可可、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咖啡、橡胶-龙血树5种典型胶农复合生态系统及单层纯橡胶林、热带雨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特征、有机碳含量以及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热带雨林相比,单层橡胶林〉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和〉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均极显著降低,平均质量直径下降了103.20%,团聚体破坏率增加了3.6倍;除了橡胶-咖啡复合系统外,其余胶农复合系统〉5mm、〉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及MWD均大于单层橡胶林;与单层橡胶林相比,胶农复合系统能使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加5.30%-69.69%;团聚体中碳含量表现为,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就越低;胶农复合系统不同样地间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均与〉0.25 mm和〉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及与MWD呈显著线性关系。综上所述,大面积单层纯橡胶林在改造为胶农(林)复合系统后,其土壤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稳定性团聚 土壤有机碳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培肥方式对沙质土地区残次林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露 孟婷婷 +1 位作者 胡雅 魏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3-979,共7页
为评价沙质土地区耕地整治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在陕北榆林靖边县残次林地整治耕地项目区中设立试验田,采用正交试验方案[L9(34)],分析不同肥料类型及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农田土壤相比,N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以... 为评价沙质土地区耕地整治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在陕北榆林靖边县残次林地整治耕地项目区中设立试验田,采用正交试验方案[L9(34)],分析不同肥料类型及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农田土壤相比,N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其中,当施用尿素421.34 kg·hm^(-2),不施P肥,氯化钾125 kg·hm^(-2),有机肥7.5 t·hm^(-2)(T7)时,>2 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高于T1(不施N、P、K肥及有机肥)、T2(不施N肥、施用过磷酸钙333.33 kg·hm^(-2)、氯化钾62 kg·hm^(-2)、有机肥7.5 t·hm^(-2))、T3(不施N肥、施用过磷酸钙675 kg·hm^(-2)、氯化钾125 kg·hm^(-2)、有机肥15 t·hm^(-2))470.15%、360.24%和210.57%;对其数量分布、土壤团聚体累计含量为10%、30%、60%时所对应的团聚体直径D10、D30、D60、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结构系数等有显著影响,其中对0.25~2 mm和>2 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处理T3、T4(尿素198.28 kg·hm^(-2)、不施P肥、氯化钾62 kg·hm^(-2)、有机肥15 t·hm^(-2))、T5(尿素198.28 kg·hm^(-2)、过磷酸钙333.33 kg·hm^(-2)、氯化钾125 kg·hm^(-2)、不施有机肥)、T6(尿素198.28 kg·hm^(-2)、过磷酸钙675 kg·hm^(-2)、不施K肥、有机肥7.5 t·hm^(-2))、T7和T8(尿素421.34 kg·hm^(-2)、过磷酸钙333.33 kg·hm^(-2)、不施K肥、有机肥15 t·hm^(-2))的土壤结构系数(Kctp)1.5~0.67,土壤结构良好。综上,说明N肥和有机肥配施,尤其是当尿素施用量421.34 kg·hm^(-2)(基施60%、追施40%)、氯化钾施用量125 kg·hm^(-2)、有机肥施用量7.5 t·hm^(-2)时能改善残次林地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增强土壤团聚体的抗水分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次林地 稳定性团聚 化肥 有机肥 土壤结构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转变和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宛馨雨 王海龙 +2 位作者 王月 钟睿 吴震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88-95,共8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评估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59篇文献中的871组大团聚体含量数据,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不同土地利用转变和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评估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59篇文献中的871组大团聚体含量数据,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不同土地利用转变和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层次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均有影响,且对水稳性大团聚体影响更为显著。荒地转变后提升水稳性大团聚体幅度为29.4%,林地利用方式变化后降低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幅度为19.3%,而对草地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利用方式中以旱地为代表的农用地中大团聚体含量较低,此外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土地利用转变和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 土地利用 稳定性团聚 META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炭与有机肥料配施可以促进设施菜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彤 雍继芳 +2 位作者 林启美 赵小蓉 李贵桐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76-182,共7页
探讨生物质炭与有机肥料配施时,设施菜地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特征,为土壤结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5个处理:①全量常规有机肥(M4)(3.4 kg/m^2),②生物质炭(5 kg/m^2)+全量常规有机肥(BM4),③生物质炭+2/3全量常规有机肥+1/3全量厨余... 探讨生物质炭与有机肥料配施时,设施菜地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特征,为土壤结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5个处理:①全量常规有机肥(M4)(3.4 kg/m^2),②生物质炭(5 kg/m^2)+全量常规有机肥(BM4),③生物质炭+2/3全量常规有机肥+1/3全量厨余发酵物(BM3K1),④生物质炭+1/2全量常规有机肥+1/2厨余发酵物(BM2K2),⑤生物质炭+1/3全量常规有机肥+全量厨余发酵物(2.26 kg/m^2)(BM1K3),种植西红柿,收获后采集0~25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结果显示:生物质炭与常规有机肥料及厨余发酵物配合施用,<0.053 mm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了4.0%~8.5%,而>0.500 mm团聚体增加了2%~6%;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提高了167%以上,但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各级团聚体的C/N比提高。这说明输入的有机碳参与各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生物炭与常规有机肥及厨余发酵物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配合施用时,更有利于形成大团聚体,施入的有机物质更多地进入大团聚体,其中生物质炭(5 kg/m^2)与1/3全量常规有机肥(1.14 kg/m^2)及全量厨余发酵物(2.26 kg/m^2)配合施用(BM1K3)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厩肥 餐厨发酵物 设施菜地 稳定性团聚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柴文晴 陈晓燕 徐金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0,共3页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5~60g/500L时,PAM均可促进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5~60g/500L时,PAM均可促进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差分析表明,PAM能够将〈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聚合为更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PAM改良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达到显著水平时的浓度也不相同,其适宜浓度为60g/500L。土壤的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影响PAM对不同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聚丙烯酰胺 稳定性团聚 分形维数
下载PDF
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朱捍华 黄道友 +4 位作者 刘守龙 吴金水 朱奇宏 苏以荣 曾希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利用新垦坡地、熟化旱地两个定位试验的典型处理(不施肥、化肥、稻草+NP),研究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mm)内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易地还土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粒径越大,有机碳... 利用新垦坡地、熟化旱地两个定位试验的典型处理(不施肥、化肥、稻草+NP),研究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mm)内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易地还土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粒径越大,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越高;与对照相比,稻草易地还土提高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10.1%~78.5%、全氮含量9.4%~63.6%(P〈0.05),同时也显著提高二者在较大粒径(1~2mm,2~5mm)团聚体内的分配比例;与化肥处理相比,稻草易地还土提高〉0.5mm各粒级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6.5%~46.1%,也提高了0.5~1mm,1~2mm,2~5mm团聚体内的全氮含量8.7%~16.1%(P〈0.05)。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稻草易地还土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内碳、氮的含量和分配比例,是改良丘陵红壤结构、提高并协调土壤肥力的有效保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团聚 有机碳 全氮 分布 丘陵红壤
下载PDF
晋陕蒙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鸿涛 郑纪勇 +2 位作者 李高亮 马章怀 杨凯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7-143,共7页
为了探究风化煤和砒砂岩添加对晋陕蒙矿区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在晋陕蒙矿区建立了沙黄土(L)、沙黄土+砒砂岩(LS)、沙黄土+风化煤(LW)和沙黄土+风化煤+砒砂岩(LSW)4种新构土体。4年后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 为了探究风化煤和砒砂岩添加对晋陕蒙矿区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在晋陕蒙矿区建立了沙黄土(L)、沙黄土+砒砂岩(LS)、沙黄土+风化煤(LW)和沙黄土+风化煤+砒砂岩(LSW)4种新构土体。4年后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了新构土壤的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沙黄土中添加砒砂岩和风化煤能够增加力稳性团聚体中<0.25 mm的含量,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土壤粒径的平均质量直径与几何平均质量直径,减小土壤分形维数,分别达到0.843、0.751 mm和2.803。LSW具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21.45 g·kg^-1)和水稳性团聚体数量(60.41%),团聚体破损率(30.85%)达到最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晋陕蒙矿区排土场沙黄土中添加风化煤与砒砂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而单独添加风化煤后,虽然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但是却降低了土壤稳定性。研究阐明了添加风化煤和砒砂岩对矿区新构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对土壤质地恢复和水土保持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团聚 平均质量直径 几何平均质量直径 分形维数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载PDF
红砂土团聚体的组成特点及其对改良剂的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燕芳 章明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88-93,共6页
为了解南方红色盆地红砂土的结构特点并为其改善提供依据,从浙江省衢州市采集了25个不同利用方式的红砂土样品,详细分析了红砂土的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组成特征及其与胶结物组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4种典型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 为了解南方红色盆地红砂土的结构特点并为其改善提供依据,从浙江省衢州市采集了25个不同利用方式的红砂土样品,详细分析了红砂土的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组成特征及其与胶结物组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4种典型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腐殖酸和商品有机肥)对促进红砂土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红砂土中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主要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其>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平均仅13.75%,团聚体的水稳定率平均只有31.13%;红砂土的有机碳主要以矿物结合态形态存在,集中分布在<0.25 mm粒径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较低;施用常规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对红砂土的结构性改良效果一般,而施用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等人工合成结构改良剂均可明显促进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其数量随改良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改良效果表现为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腐殖酸,其适宜的施用量约为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改良剂 红砂土 稳定性团聚 有机碳
下载PDF
粉垄耕作对赤红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宇 蒋代华 +2 位作者 黄金兰 王明释 邓华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22-3932,共11页
耕作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为供试作物,对常规旋耕(XG)、深翻旋耕(SF)、粉垄20 cm(FL20)和粉垄40 cm(FL40)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进行... 耕作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为供试作物,对常规旋耕(XG)、深翻旋耕(SF)、粉垄20 cm(FL20)和粉垄40 cm(FL40)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周年种植后,各耕作处理土壤肥力有所下降,其中FL40处理与XG相比,土壤pH值显著增加了0.27~0.31个单位,而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FL20处理0~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XG和SF高22.38%~27.33%和23.78%~31.59%,FL40处理则提高了20~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另外,与XG和SF相比,FL20和FL40明显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且这两个处理还提高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稳定率(WSAR),但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D与WSAR、CS、WMWD、WGMD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E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的来说,粉垄耕作能提高中、小粒径的团聚体含量与稳定性,同时增加了土壤通透性,从而促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进而促进土壤养分矿化,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可作为赤红壤地区一种较为高效、适合推广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赤红壤 土壤团聚 稳定性团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